略论中国古代的井神信仰

2011-11-16 05:49杨颉慧
关键词:月令水井民间

杨颉慧

(郑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郑州450044)

略论中国古代的井神信仰

杨颉慧

(郑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郑州450044)

井神信仰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水井崇拜。西汉时期,井神被国家列入“五祀”,此后时废时立。在民间,井神一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奉。井神的形象复杂多变,有士大夫、女神、童子、龙王等多种形象。井神的职责也逐渐扩大,不仅仅限于管理井水。有很多关于井神的民俗,有些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井神;五祀;信仰

一、井神信仰的来源

大约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形成了对水井的自然崇拜。据《吕氏春秋·十二纪·仲冬纪》记载,仲冬之月,“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的记载完全相同。《吕氏春秋·十二纪》成于秦始皇六年,基本已成定论[1](P10),而《礼记·月令》被大部分学者认为其所反映的内容为周代,与《吕氏春秋·十二纪》关系密切。然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井”字无一例用作水井,《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所记仲冬之月祭祀“井泉”无法得到古文字材料的证实。1997年在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了一个木架构坑,木架构呈井字形状,内有大量陶器、石器,并有卜骨两件,上面残留了部分刻字或符号。此木架构坑位于祭祀区,具体年代为岳石文化晚期至殷墟一期之间,大致相当于商代早中期,从出土物品看为祭祀遗址无疑[2]。此坑一侧有现代水井一口,位置适合打水井。学者或认为是祭祀遗址,或认为是水井遗址[3](P81)。根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可以推测,此坑就是水井,其中的祭祀物品为祭祀水井的遗存。

二、井神信仰的普及

两汉是井神信仰普及的重要时期。西汉时期,井神与其它四种家居小神被列为“五祀”。“五祀”制度是五行学说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的产物。按照五行学说,“五祀”是人们在一年四季(为满足五行之数,特意将季夏单列)分别祭祀的五种神,并且在年终祭祖将合祭它们。祭祖对于古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五祀”之神能在年终时和祖先一起得到祭祀,可见人们对这几种家居小神的重视程度。《淮南子·时则训》记述了西汉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五祀”风俗,即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霤,秋祭门,冬祭井。至于为什么会祭祀井神等五种神灵,王充的《论衡·祭意篇》解释得很清楚:“五祀报门、户、井、灶、中霤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饮食,中霤人所托处。五者功均,故俱祀之。”井神主管井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祭祀井神是为了报答它的恩德。班固《白虎通义·五祀篇》说法与此基本相同:“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月令》曰:‘其祀户。’又曰:‘其祀灶’,‘其祀中霤’,‘其祀門’,‘其祀井。’獨大夫已上得祭之何?士者位卑禄薄,但祭其先祖。”[4](P77-79)班固认为一般平民只祭祀祖先而不祭祀井神等五个小神。根据其他史料记载,班固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后汉书》中就有平民祭灶神的记载①《后汉书·阴识传》:“(东汉)宜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因有七百余顷,与马皂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萦昌,故后常以腊祀灶,而荐黄羊焉。”。既然平民可以祭祀灶神,自然也能祭祀井神。崔寔的《四民月令》描述了东汉末年一般地主之家的生活习俗:“十一月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十二月臘先祖五祀。”[5](P71-74)“玄冥”正是五行中的水神,它所对应的季节正是冬季②关于“玄冥”的解释最早见于《左传·召公二十九年》:“五行之官”有木正句芒、火正祝融、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至少在东汉时期,五祀就已经成为社会上的普遍风俗,而不是如班固所言只行于大夫以上的官僚贵族之家。在冬季和岁末祭祖时祭祀井神,已是社会上广为流行的风俗。

然而在先秦时期,“五祀”中是没有井神的,《淮南子·时则训》是井神进入“五祀”行列的最早记载。《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纪》所记载的“五祀”是这样的: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祀中霤、秋祭门、冬祭行神。行神是主管天下道路之神。这两篇文献同时提到了仲冬之月祭祀井神、四海、大川、名源、渊泽等水神。按照《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的记载,先秦时期的井神只是冬季受到祭祀的诸多水神之一。在汉代,行神不仅被剔出“五祀”,连祭祀时间也由《礼记·月令》所说的冬季改到了春秋两季。郑玄注曰:“今时民春秋祭祀有行神。”[6](P362)《白虎通义·五祀》也说到了《月令》,这个《月令》是班固所处时代流行的《月令》,相对而言《礼记·月令》更接近“先秦月令”。班固见到的“月令”和崔寔所著《四民月令》是关于汉代社会风俗的真实记录。由此可见,五祀祭井已经成为汉代流行的民俗。

由于“五祀”制度有这么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历代就井神是否有资格列入“五祀”争论不休。如魏晋时期的学者袁准认为,“水正不祀井,非其类也”,“冬其祀行,是《记》之误也。井不轻于灶,行不唯冬。《白虎通》云‘月令冬祀井’是也”。傅玄则说:“既祭灶而不祭井,于事则有缺,于情则不类,谓之井者近是也。”同时期另一学者秦静则认为,“祭井自从小类,不列五祀,儒家误以井于五祀,宜除井而祀行”[7](P1411-1412)。类似争论屡屡发生,国家祭典也不得不多次修改。汉魏时期井神列入“五祀”,隋唐废井祭行,开元年间重修礼典废行祭井,宋代又废井祭行[8](P781-785),明代和清初恢复祭井,清顺治十八年后彻底废除“五祀”。明清时期立冬之日光禄寺官员在文华殿之东大庖井处祭祀井神,岁末太常寺官员在太庙合祭五祀[9]。尽管汉魏以后在国家“五祀”祭典中井神时有时无,但自汉代起,井神信仰就已深入民心,并未随着国家祭典的废立而消亡。

三、井神形象的演变

由于井神在民间受到普遍供奉,道教在修订神谱时也将井神纳入其中。在元代道教典籍《太上混洞赤文女青诏书天律》中,井神赫然与土地、灶神、山神、龙王、树木神等并列,成为29类鬼神之一[10](P442)。但井神毕竟只是个位卑职低的小神,民间井神庙比较少见,即使有也都十分简陋,很少塑有神像,因此井神一直没有统一形象。宋代笔记《春渚纪闻》写道:“凡世人至忠至孝及贞廉之士,与夫有一善可录者,死有所补授。如花木之神,井泉之监,不可不知也。”[11](P221)井神似乎如人间小吏,随时可以更换人员,这体现出了中国民间信仰泛神主义的显著特征。

从古籍记载来看,似乎唐以前很少有人刻意提到井神的性别,一般而言,如果神仙为女性,都会有特别的说明,也许这意味着井神的最初形象是男子。宋代《太平广记》引用《玉泉子》中的一个故事:滑台城中有人打井,一老父前去观看并自称“井大夫”。滑台位于河南北部,而在距其不远的河北内邱,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民间祭祀井神的纸马造像为着袍戴冠大夫形象,正与“井大夫”的说法相吻合。这个成年男子的形象可能比较接近井神的最初形象。

虽然井神最初可能是被塑造成男子的形象,但由于他长期管理居家事宜,渐渐地在世人心目中其更多地以女性形象出现。“吹箫女子”是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六》引《白泽图》曰:“故井之精名观,状如美女,好吹箫。以其名呼之则去。《白澤圖》一云井鬼名瓊。”[12](P6-8)这个传说在元陶宗仪的《说郛》、明代董斯张的《广博物志》里又被详细演绎得更加详细:传说少昊之母皇娥宴请白帝之子,皇娥所居宫室旁有井,井神吹箫伴奏,因此人们称井神为“吹箫女子”。古代井泉常并提,有时井神也称为“泉神”。金代有《井神现身》的传说,传说中井神是一个年轻女子,且自称“泉神”[13](P219)。清代在丽水县大平坊鹤鸣井旁,建有一座顺懿庙,庙内供奉的井神就是一位女性[14](P69)。

除了女神形象外,童子形象也是一种常见的井神形象。在民间流传的《井神图》里,井神童子神态和善、笑容可掬地骑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南宋许斐写了一篇《责井文》,责问一枯井为何不出水,而这里面的井神就是一个童子。清人顾禄的《清嘉录》和袁枚的《子不语》中将井神称作“井泉童子”,而在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中则有一个更加威风的名字“金井神童”。

在我国民间总是把水与龙联系在一起,井神本是管理井水的神仙,但不知从何时起,井神似乎与传说中的龙王有了某种紧密的联系。在民间纸马中井神形象常常是一个女子或者童子骑在龙背上(如图1所示)。随着龙神信仰的普及,民间逐渐将井神与龙王合为一体。民间亦把井神称作“井神龙王”或者“井泉龙王”。河北民间纸马《井神龙王》就是供奉井神龙王所用的画像。旧时北京农历二月初一为水夫祭祀井神日,多祭祀井泉龙王,在井边砌二三尺高小庙,门前置香炉腊具,中祀龙王木主,焚香叩首[15](P122-123)。

图1 民间井神纸马

灶神与井神同为五祀之一,名声却比井神大得多。灶神最初被塑造成男性形象,随着灶神观念的普及,民间又将灶神塑造成了一对夫妻神,就是俗称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井神形象的演变也有着同样的过程。民间有“水井公”、“水井妈”的说法,认为井神是一对夫妻神。1994年,在镇江市一口古井中出土了两尊南宋井神陶塑,一男一女,面目慈祥欢快,底座状若涌泉,放置在井壁下部有两个位置相对的砖砌壁龛内(见图2)[16]。显然这就是民间所传说“水井公”、“水井妈”的神像。湘西苗族地区的井神形象与此类似,称作“井公”、“井婆”[17](P119)。

四、井神职责的扩大

井神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掌管水井出水,当井水枯萎或者变得浑浊,人们就要祭拜井神。《后汉书·耿弇列传》记载:耿恭在疏勒城穿井十五丈不得水,他整理衣冠祭拜井神后泉水即刻涌出。南宋王之道的《相山集·卷二十八杂文》中收录了两篇有趣的文章:一篇是王之道所作《祭井神文》,意在祈祷井神保佑淘井后井水变清;另一篇是《胡避山祭井文》,文中祈求井神保佑水井出水。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嘉靖庚申年苏州大旱,河井俱竭,郎家人虔诚祭井而得清水,郎瑛做《祭祀文》记述此事。随着井神形象的深入人心,井神的职责也越来越多。井神除了掌管地下出水,渐渐地连天上下雨之事也开始管了起来。《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九》记载了很多关于水井的神迹。其中一则提到,江陵城冬二十里有个天井,週迴二里,深不可测,天旱在此祈祷就会有大雨。这是井神能兴雨的传说。明代杨基还写了一篇文章来歌颂句容县令为民求雨之事。据杨基描述,县令前往“龙井神祠一一扣精”后,顷刻间就下了大雨,水深五尺[18]。历代文人写了很多诸如此类祭祀井神的文章,有不少流传至今,如晋郭璞《井赋》、梁江淹《井賦》、晋孙楚《井赋》等,形成了古典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题材。

图2 镇江出土南宋井神陶塑

也许是因为井水的洁净与否会影响人的健康,井神还具有了让人生病和为人治病的神通。如果对井神不敬井神就会让人生病。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卷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妇人看到井神洗澡因此久病不愈。《齐民要术》卷二提到《龙鱼河图》、《杂五行书》,这两篇文书专门记录了怎样在水井中投入药物祈祷家人远离疾病。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二记载了一个“治瘴气疫病瘟毒”的方法,让女子向水井中投入附子、豆子等物。这些都是和水井有关的巫术,其原理是借助井神的神力以祛病,皆是崇“井”信仰的反映。湘西苗族人也相信井神可以让人生病,如果有人因喝井水生了病,就要祭祀井神来“赎魂”[17](P119)。更为有趣的是,人们认为井神还能影响生育。如《博物志·杂说下》云:“妇人妊娠未满三月,著婿(婿)衣冠,平旦左绕井三匝,映详影而去,勿反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19](P109)

五、井神民俗的流传

井神信仰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由此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遗风流韵。例如,在重庆地区就保留了古老的“五祀”风俗,在除夕吃年饭之前要扫地、插青、焚香、礼敬门神、井神、灶神和祖宗[20](P154)。井神信仰在流传过程中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封井”是“五祀”所衍生的一项民俗,国内各地大同小异。例如冀南地区,至今仍有祭井神之俗:“一般是每逢农历除夕时封井,然后在井台井神之位前祭祀。民间传说,大年三十井神要去东海,向龙王汇报一年的供水情况,初二井神回来以后,要恭候玉皇大帝视察工作。所以,人们初一不挑水,初二一大早就去井上挑水,名曰‘抢财’。”[21](P176)有些地区如济南将新年第一次挑水称为“开井”[22](P255)。封井的原因或说是让井神年终休息,或说井神离开了去汇报一年的供水情况。在江南,又有“井妈照镜”之说,称正月初一是井妈装扮的日子,井妈以水为镜,所以这一天不能汲水,以免搅乱水面惹井妈生气。

除了岁末年初祭祀井神以外,每月初一、十五或者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中,人们也要祭拜井神。一些地区有在二月初二龙抬头日清晨汲井的风俗,打水时要在桶里搁几枚铜钱称“引钱龙”,贮满水缸称“聚财”。有的地区打新井的时候,要树一面红白布条做的旗子,以保井水充沛。娶妻生子、添丁进口要到井台上焚化冥纸;产妇第一次挑水的时候,也一定要拜祀井神。天旱求雨时到年久水旺的大井里担水,在水桶里插入杨柳,请井神帮龙王降雨。

[1]黄伟龙.《吕氏春秋》成书考[J].文献,2003,(1).

[2]张光明,等.山东桓台县史家遗址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的发掘[J].考古,1997,(11).

[3]谢治秀.辉煌三十年山东考古成就巡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杜佑.通典(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嵇璜.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

[10]张勋燎.四川明墓出土的道教冥途路引之研究[A].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11]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从刊三编·子部)[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3]元好问撰;常振国,金心点校.续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王作楫.中国居家保护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5]殷伟,殷斐然.中国民间俗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6]张正明.镇江大市口古井所出“井神”考[J].南方文物,1995,(4).

[17]东言暨白.民间神佑大通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18]杨基.喜雨为黄明府作[A].眉庵集(卷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

[19]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志(第二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河北磁县文学艺术联合会.磁州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2]秦若轼,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南旧习俗[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

On the Belief of the God of Well in China

YANG Jie-hui

(Department of History,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The belief of the god of well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worship of well in the period of Shang and Zhou Dynasty.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god of well had been added into the list of five gods of the family,and then had been deleted some times.However,the well god has been sacrificed all over China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he figure and the supernatural power of the god are varied.Currently,there remains many customs in China.

The god of well;Five gods of the family;Belief

G112

A

1008—4444(2011)06—0001—04

2010-09-25

201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2010FKG002)

杨颉慧(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刘明)

猜你喜欢
月令水井民间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水井的自述
月令禁忌视域下战国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机理管窥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乌龟与水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