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412200
精美奇巧,神蕴气韵
——陶瓷制作大家唐锡怀先生作品赏鉴
杨子初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醴陵412200
现今陶瓷界,能称之为“陶瓷制作大家”的聊聊无几,唐锡怀先生绝对是当之无愧。
之所以叫“大家”而不叫“大师”,是因为有人戏称:现在的个别“大师”等于“芙蓉姐姐”。字面意义太美丽,联想无限。这里且当略作避讳。其实,真正的大师无谓其称呼,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历史自然会得出结论。
笔者以为:瓷,贵在两个字——精和美。精,该是无缺陷;美,该是爽心悦目。当然,精美本就是一体的,厚、重、粗、糙难以谓之精,生、涩、陋、脏也难以谓之美。而精美的要旨在于“和谐”二字。胎与型、型与釉、釉与画、画与色、色与色之间等,都需做到协调而融合,才能相得益彰。然后,才是绘画或刻画的功底、文化和艺术素养的自然溢出。
纵观历史上制瓷大家的传世之品,无一不是做功考究、精美绝伦的。而现在的陶瓷艺人,或因分工越来越细,或因因陋就简,或因不屑于基础工序,或因技能有限而日益远离“制作”本体,仅是个“画者”,个别甚而退化为剽窃模仿者,不懂泥,不懂釉,不懂色料,不懂成型,不懂烧成,构图、选色与瓷本体南辕北辙,所以也就鲜有精品问世。这样,除诞生不了新的真正的大师外,对某一瓷种某一瓷产区,也是极为有害的。过于商业化,过于迎合官方意志,过于急功近利,将会是有百害而只有一蝇头之利,且长期看是大的不利。尽管商人趋利无可厚非,但艺人和从业者要有担待。工业的发展必须平衡进步,否则会因某种原创材料、技术和特有工艺的萎缩而惨遭淘汰,同时,对产业链上的其他工段、工序人员也是极不公平的。试想一想:所有泥釉都是从别处买来的,甚至素烧坯还是其它产区的,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唯有“画者”的地位,一时繁华,大师虽多,将有何特色可言?又将丢失掉多少技艺和多少传承?“勾线”是花鸟画的基本方法之一,前人借用得妙罢了,“汾水”虽好,终将独木难撑。难道将是景泰蓝走向地摊的一幕再现?
如此,也有一样好处,象唐锡怀先生这样潜心制瓷而又功底深厚、多才多艺者将更为珍稀宝贵。
唐锡怀,1940年出生。1956年考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在雕刻名师徐协和门下学艺。1957年去江西景德镇,在陶瓷美术家杨海生指导下,学习雕刻。年轻时,际遇不差,得以常与“老艺人办公室”吴寿祺、张霞池、阳卓湘、李丕雄等德高望重跨朝代的人士相识相处,也有林家湖、邓文科、邓景渊、熊升贵、郭玢、罗景忻等一时瑜亮人物相伴共事,受益匪浅,且受惠深远,也因之成为了荣耀的“恢复釉下五彩”的参与者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和工艺研究,对陶瓷雕刻有极深造诣。创作设计和制作了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和多种技法的陶瓷艺术作品,多有发表于全国性的画册、刊物、杂志上,且在全国评比中获奖,有的被博物馆收藏、有的被国家领导人选作国礼、有的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曾于1959年、1964年、1979年、1987年四次为首都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设计制作陈设艺术瓷。
他广泛涉猎泥、釉、色料、拉坯、注浆、滚压、裁坯、截坯、修坯、粘坯、接坯、补坯、洗坯、施釉、釉脚、素烧、釉中彩、釉下彩、刻、堆、镂、捏、镶、本烧、釉上、粉彩、色口、补瓷、裱璜、包装、布展等工艺门类,能独立一人制做出瓷器精品,在笔者所见到的陶瓷艺人中,唐先生是动手能力最强也是工艺技术最全面的一个。笔者和唐先生曾经是工作搭档,一起共事多年,合作很是默契愉快,也因之对其了解更深,曾喻其为:湖南陶瓷第一刀。事实上,他的确是湖南硕果仅存的陶瓷雕刻大家。
他以刀代笔,通过指、腕力度的变化,刻出各种深浅、粗细、宽窄、疏密不同的线和面,来表达各种装饰题材的结构关系,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用不同的运刀技法处理,使同样一种纹饰设计,可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他曾多年苦练潇洒秀丽的定窑印刻、粗犷豪放的磁州窑刻画和刀法宽而花型饱满的汝窑刻花,力求做到:刀法准确,轮廓清晰,外形生动,气脉连贯。追寻毫无做作之痕,运用自如的刀味。
图二 青釉孔雀酒具
他刻花对线的运用甚为讲究,吸取国画中的铁线、行云流水、钉头鼠尾、橄榄、减笔、枯柴等线描法的特点,与刀法密切配合。几何回纹用铁线描刀法;花卉用钉头鼠尾及橄榄线描刀法;树木、山石用减笔和枯柴线描刀法。同时,他还力求变化、善于出新。
他的刻花多与透明色釉结合,使透明的色釉料在线刻、片刻的纹理上呈现出色泽舒适的深浅变化来,达到以暗托亮,纹饰与色釉相互映衬,丰富了刻花装饰的艺术效果。他运用釉子的流动、透明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刀法,达到了所谓“远看釉色近看花”,造型与纹饰浑然一体的境地。故而,唐先生多有绝品问世就理所当然了。
略为列举一下:1959年人民大会堂捏雕大花篮;三馆瓷,大型色釉堆雕大花缸;1964年松竹梅盆景;1979年喜上梅梢瓷雕;1987年大型瓷雕“韶山”;青釉孔雀酒具;绿釉竹节茶具;色釉刻花酒爵;王震国礼瓷豆青刻花菠萝瓶;釉下彩岁寒三友薄胎斗型大碗;世博色釉刻玉兰花瓶;色刻画刻动物两节瓶;釉色刻花描金薄胎碗;自释釉刻花系列;色釉堆雕白玉兰瓶;黑釉刻填龙纹莲子罐、色釉婚礼艺术瓷系列等等。真是精品迭出,令人震撼!
有些作品,早已耳熟能详,比如“韶山”;比如“宝塔”;比如“釉色刻花描金薄胎碗”在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民间寻宝节目中,评价此碗作为醴陵釉下彩瓷高超技艺的代表,应属国家级宝物,因为这种瓷艺正面临着失传。还说,由于该碗的无法复制性,它应该放进博物馆珍藏。此后,央视二套《鉴宝》栏目向全国观众点评了这只釉下彩雕花描金薄胎碗,宣布它获得了“民间宝物优秀奖”,据悉,这是鉴宝专家们走遍全国36个城市,惟一一个获得该奖的当代瓷碗(此段文意为长沙晚报语),估价150万元。如此这些,本文不作赘述。现选几件露面较少的精品与诸位共赏:
此碗直径220m m,碗口收圆,底下是圈足,胎质细密,胎壁极薄,整只碗的釉色呈浆白色;碗内壁上勾画的笔法娴熟,绘竹、松、梅岁寒三友,花色幽靓,画意高古,也是明喻作者要保持之精神;在碗的内底部,字体端庄,雄健有力,署“怀翁”款;外碗釉面肥润,在灯光的照射下,隐隐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因薄胎不宜施釉过厚,十分难得;圈足高而薄,极为规整,体现出高超的修坯技艺;手绘釉下边饰浑然天成,即使用十倍放大镜,也挑不出瑕疵;底中心有青花方框楷书“中国醴陵特制”六字款。
图一 釉下彩岁寒三友薄胎斗型大碗
首赏此件,是说明唐先生除雕刻外,釉下彩功底同样深厚,且与高超的薄胎制作技艺相结合,相较于单事釉下画面创作者,不但不能轻忽,反因其釉下彩作品量少,而更具价值。
此件是1987年唐先生巅峰时期所作,制作难度极大,刻、堆、镂、捏、镶手法尽至;器型大气优美,孔雀一家七口和美相聚,寓意吉祥美满,幸福和谐;外施豆青釉,釉色均匀一致,内蕴含敛,刻线与色釉有机相映,十分完美;内和底施硬质白釉,青白相衬,相得益当,斟满酒浆时,美得不可方物;底写“唐锡怀制作,一九八七年”,为不可复制物件,价值难以估量。
此为盘、壶、茶缸、两杯、两托共7件套;釉浆饱和,沉稳无华,节叶灵动,釉色为成熟竹竿色,文人气节突显;内、底为高温白釉,利于茶汤观赏,两杯置于叶上,深浅有度,似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使人顿念唐朝诗人白居易:“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之佳句;底款为正方框青花“湖南陶瓷研究所精制”九字官款。属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制作,因为唐先生亲手制作出样品后,因种种原因,从没有批量生产,传世极少。2003年以后有少量复制件,但釉色、胎质已有不同,却也是唐先生之作,同样珍贵。实乃好茗者必得之美器。
图三 青釉竹节茶具
图四 世博色釉刻玉兰花瓶
此件是2009年为世博会而制作,因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与上海世博局签订合约,专为世博局制作官方礼品陶瓷,其中需要几件贵重件,我找到唐先生,请他出山亲自操刀,共制作了三件,从而有了此件精品。此瓶高600mm,主面刻整棵苍劲玉兰,寓意古老中国强劲的生存意志和上海强有力的竞争力,并祈愿世博会平稳、祥和、顺利成功;副面上刻世博标志,下刻“玉兰花景瑞,吉在盛世年”双行题铭;底书“唐锡怀刻制”。因其少,器大,且为唐先生70岁以后作品,倍为珍贵。
此为仿青铜爵色釉瓷件,器型古意盎然,又不失现代感;外上绿釉,线刻自然露白,绿白相映,爽心悦目;内施白釉便于两端以察酒色,一改铜质笨重不适用于现代习惯之短,既实用又具情趣;底书“唐锡怀刻”四字,属1983年之作。以瓷制爵者很多,但因重心高,三足多易变形,故粗厚不精,唯此器薄、透、美、精占尽,不可不得。
自释釉是唐先生和笔者6年合作时期的作品,计有300mm三口琵琶瓶、430m m红叶山雀瓶、古姿新韵、铜红回归酒具、葡萄回归酒具、提梁枫叶茶具、阿拉丁神灯酒具、刻花香水瓶、刻花壁灯、刻画壁挂、刻花着彩小件及少量碗等等,尽皆极具特色,制作难度大,独行独市,别无他家,且由于工作变动,合作期后已停止产出,因而都很珍贵。
此器肚径280m m,高260m m,是手工拉坯成型,玉兰花、玉兰骨朵、枝条分由三种色料堆雕,且有轻微窑变之效,与釉色相生,立体感突出,浑然有致;色口施铁青釉,熔融温度略底于主釉,因之自然渗透下流,形成美丽的,类似皮蛋松花状的边饰花纹,属碰巧得之,绝不可复制;底书釉下“唐锡怀2000年”,同样不可复制;整件作品给人以极稳重的感觉,枝条向下斜曳出,白色玉兰花朵却向上劲放,无叶相伴,却自开自芳,是一件最能体现唐先生创作特点和性格的可遇不可求的臻品。
品鉴唐锡怀先生的作品,可概括为:精美奇巧,神蕴气韵。他从传统题材入行,功底深厚,以细微见长,手法精湛;又能切入时代题材,博采众长,立意奇巧,做到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有人说:重器一成,灵性自生。唐锡怀先生一生谦虚平和,与人为善,兢业勤恳,几十年如一日,浸润于陶瓷制作之中,心无旁骛。或许,正因其付出之罄尽,终赋予了其作品以神气和灵魂吧!
图五 色釉刻花酒爵
图六 自释釉刻花杯
图七 色釉堆雕白玉兰瓶
唐锡怀,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就职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先后在雕刻名师徐协和、陶瓷美术家杨海生指导下学习雕刻。对陶瓷雕刻的刻、堆、镂、捏有较深造诣。创作设计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等多项奖励,部分作品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