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洪梅
江苏宜兴
作品“江南水乡”的创作体会谈
贺洪梅
江苏宜兴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代诗人白乐天的三首《忆江南》,流传千年,留给我们万千回味的同时,也留给我们对生活在江南的人们充满了艳羡。的确,生活在江南是一种幸运,历代文人墨客都不吝笔墨的给了这块乡土无数的溢美之词。
生活在江南是一种幸运,生活在阳羡更是一种上天的偏爱。因为“阳羡山水甲江南”,这里有着冠绝江南的秀色;因为“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里有着名动天下的阳羡茶。当然,更因为这里还有享誉四海的紫玉金砂。
阳羡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历经千年风雨,日益繁荣。千百年来,历代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紫砂之器,越做越美,越做越精,以优异的实用功能和陶文化的特征,倍受世人珍爱,被冠以“东方明珠,华夏瑰宝”的美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南之地怎能不让人艳羡。
笔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陶都人,对养育我的这块土地更是充满了无限的热爱,热爱这里的景,这里的茶,还有这里的紫砂壶。长大后,笔者从事紫砂创作,江南的景色成了我乐此不疲的表现主题。作品“江南水乡“就是笔者创作的一件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紫砂作品。
作品呈方器造型,如同一座园林中玉立的亭台,方中寓圆,直中带曲,把中国江南的古典园林艺术的曲妙精华,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壶中。壶身上的线条,直如长廊径道,曲如小径通幽,自然流畅。平盖桥钮把最具江南代表的景致“小桥流水人家”展现的淋漓尽致。流水的壶盖,隽秀的小桥,从亭台里雕花的古典窗格里眺望悠悠的远山,在白乐天的《忆江南》中江南细细烟雨变得如此缠绵。作品极具文化感染力,把浓浓的古典情怀渲染在壶体之中,壶嘴和壶把互相呼应,显得严谨大气。壶身的镌刻飘逸洒脱,无一不道出了江南的婉约柔情,点点滴滴地传达着江南水乡之美。作品也受到了藏家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
通过作品《江南水乡》的创作,笔者体会颇多,接下来就简单的谈谈作品的创作体会。《江南水乡》是一件蕴含传统文华的创新作品,这种创新更多的来自于文化涵义上的创新。当今的紫砂艺术讲究创新与传统结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同时,笔者认为紫砂作品的创新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造型设计的层面上,我们应该从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中寻求一种合适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来源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精华,也可以自己奇思妙想的发明创造。当然在所有的创新中,创作者的思维的突破是最为重要的。创作者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紫砂的创新从自己的思想开始起步。一个真正成功的紫砂壶创作者不仅要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把自己的个性、思维结合于自然界之奥妙融合于紫砂独特的材质和功能中,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精美成功之作。要做好一件优秀的紫砂创新作品,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紫砂作品的创新必须注重紫砂的本质特质,不能脱离紫砂独特的材质特性。宜兴紫砂泥得天独厚,正是由于其材质独特,才有紫砂壶辉煌的今天。因此紫砂作品的创新必须根植于紫砂材质的独特性上,以此为本,在工艺、造型、制作上突破创新。
紫砂作品的创新必须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紫砂壶艺从明代发展至今,流传至今为人称颂的作品,无一包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篆刻、国画无一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时代的发展,文化同样在进步,紫砂壶艺的造型也应该包含着时代特色的文化思想。美术界有句老话:“笔墨当随时代”。同样,紫砂壶艺作品的创新也是如此,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把时代的特色,融入到紫砂壶艺之中。
紫砂作品的创新要求创新者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创新,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除了对传统工艺基本功的扎实掌握,还需创作者具有一定的美学基础。紫砂艺术隶属工艺美术范畴,美学功底是每一位工艺美术创作者的首要基本功。其次,紫砂作品的创新更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从文化中挖掘紫砂的深厚底蕴,从文化中发掘紫砂创新之路。
紫砂作品当作为一种艺术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紫砂作品则代表着一种个性的绽放,一种个体的思想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者必须拥有更具有创新性的艺术思维,通过发现其它艺术门类中的精华,融会贯通,结合紫砂艺术表达出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创新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