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气在舞蹈《行草》中的完美结合

2011-11-16 15:17蒋玺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行草玛莎舞者

■蒋玺

《行草》这部作品是林怀民从书法中汲取灵感,结合了中国传统的东西如京剧、太极、武术、气功等,所创作的具有较深层次的舞蹈作品。

文学家出身的林怀民自比舞蹈专业出身的同业者要深邃许多,看他的作品,是可以撇开技术不言而完全进入到文化的高度去度量的。《新传》如此,《水月》如此,《行草》更是如此。

从技法方面来说,林怀民舞蹈动作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是玛莎?格雷姆现代舞蹈体系,二是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如京剧、太极,然而林怀民对这两个体系都有所吸收,也都有所超越。

而我认为情、意、气在舞蹈作品《行草》中的完美结合则是它大获成功的关键。

林怀民曾说:“在表达技巧与内容上,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与每一日的生活,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正是林怀民创作作品的一个必要之点。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直震撼着我们,谈起中国灿烂文化,大家不得不佩服祖先留给我们的是足已让我们一辈子感恩的东西。很多时候,中国文化与气质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形式,或是元素,而是一种情,唯有中国人才能懂。它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林怀民保留下来,表现出来的,不是形式,也不是音乐,或者说不是舞蹈,而是一种中国的情,与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一样,虽然使用的道具不同,但表达的信号是一样的。

外国人可能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可能不知道这部作品的背景,也不懂行草的含义,但他们通过看舞者的身体书写也为之感动。

如同《水月》一样,林怀民的作品《行草》也是安静的,没有声息,音乐也是空灵的,也许很多人会看不懂,但我们能感受到舞者的呼吸和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

意,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林怀民的作品每次都能给观众带来一次眼睛和心灵的旅行。他的舞台设计看似简单,其实却很特殊。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舞蹈,没有灯火辉煌,没有绚烂服饰,一盏灯光下,一张宣纸,一排排行草,舞者用身体书写,却把观众带到了古代,带到了王羲之那个年代,与之交流,畅快不已。不懂书法的人都会被其中的韵味所感动,只须静静观赏和品位。行草在陈衍《元诗纪事·沉贵》中是这样被描述的:“(温日观)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倾刻而就。”可见,大悲大喜,笔者在不同的心情,能抒写出不同的气势。也许台上的每一个人,无论高矮胖瘦,动作快慢轻柔,都形成了一种气场。

CCTV舞蹈结束不久,能被人们记住、感动的舞蹈太少,不忘的只是那些整齐划一,钢而有力的舞蹈和高难度的技巧,也许很多人会为之震撼,但过了几年、几十年谁还能记得,可能会有另一支类似的舞蹈会代替它。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能感动人心灵,有意境、有思想的舞蹈。学昆舞时,老师曾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意境”。我想,中国戏曲中也会追求“意”。林怀民的作品也追求了它。

气,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上的气与物理学意义上的气是不相同的,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气贯穿于全身,气能表现出舞者的情感,气通过舞者动作能表现出刚劲、脆劲、寸劲、韧劲、柔劲。

我认为林怀民舞蹈《行草》的动作根源正是“气”。气与呼吸也是有关的,当《行草》没有音乐拍点,听到的只是呼吸声,舞者自己的、同伴的,合着呼吸的节拍进行书写。舞蹈中的动与静、快与慢、轻于重、虚与实、个人和集体都体现了“中国之美”的意韵。

在 《行草》开头,看见一个舞者用身体表现王羲之的“永”字。“书法讲究执笔运气,意念要不断延伸,绵延不绝,哪怕是一个点,也要有高山坠石的力量,一个“一”要能“千里震云,崩浪雪奔”。

林怀民舞蹈里的很多动作和太极相似,太极拳则为林怀民舞蹈带来了“气”。气是舞蹈的灵魂,气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太极是如此,《行草》更是如此,“气沉丹田,双手下垂,慢慢往上举”这些动作是那么的熟悉,不必追究舞者书写的是哪个字,只需安静的、遵循舞者呼吸而呼吸。

人们常说林怀民借鉴了玛莎·格雷姆舞蹈体系,但我认为两者又是不相同的,玛莎·格雷姆的紧张——放松对立关系的“呼吸”和林怀民气的运行乃是不相同的。凭借着“气”,林怀民得以复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舞蹈。一旦复活了古代的舞蹈进行了形式上的转变,又融入现代的东西,它必定是超越东西方的。

猜你喜欢
行草玛莎舞者
陈海良《古人诗》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轮椅上的舞者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踏莎行草忆饶公
从舞剧《行草》谈舞蹈与书法的融合
浅谈《行草》中舞蹈艺术与书法的审美融合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