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木兰从军》到《花木兰》的转变

2011-11-16 14:22焦冰岩
电影评介 2011年16期
关键词:从军花木兰木兰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她忠孝两全,勇敢淳朴。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2009年12月由星光国际领衔出品的中国电影《花木兰》取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引国内外媒体关注,创新传统文化树新风。不但在国内上映时候成功迎战多部进口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围攻,在海外市场上也表现不俗。

然而对比1939年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我认为2009年出品的《花木兰》塑造的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木兰,而是塑造出了一个有着现代都市女性气息的新木兰,表达了中国要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景,教育人要忠于祖国。

1937年,“八•一三”的炮火燃遍了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区,租界成为“孤岛”。1938年下半年12月,卜万苍执导拍摄了欧阳予倩编剧的《木兰从军》。它巧妙地借用一个妇孺皆知的古代故事,含蓄地表达了当时反侵略的时代主题。剧中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生动,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影片根据古代民歌《木兰诗》以及明清两代一些笔记中有关花木兰的传说改编,相当巧妙地融进了民族意识,“从古人身上灌输以配合这大时代的新生命”。 影片的基本情节可以说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影片编导并没有把花木兰塑造成一个“反封建的女性”,而是“着重写她的英勇和智慧”;同时,也不是简单把花木兰塑造成一个忠心报国的巾帼英雄,而且也写她追求爱情和幸福。从“民间叙事和民间话语”的角度看,女扮男装本身就具有喜剧的“戏核”。而影片正是抓住了这一喜剧性“戏核”,在正剧的叙事中,融进了喜剧性情趣:如剧中表现花木兰苦改声音、行军途中住宿坚决不肯当众洗尘和与同伴一起睡觉、化装侦察、荣归后恢复女儿身等等,都是置根于女扮男装这一喜剧性“戏核”,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性效果。又如第八场的前半部分,编导安排了花木兰和刘元度与敌人鏖战以及庆祝凯旋的场面,接着描写两人月夜歌舞互诉衷肠,一刚一柔,形成独特的效果。至于人物台词的处理,则也是一种轻喜剧的手法和技巧:影片开头,老赵、老张和老李三猎人联合起来戏弄花木兰,他们的台词非常押韵,像传统戏曲中的道白。十几个镜头中,惯于随声附和的老李将口头禅“可不是吗?”重复了五次,产生了幽默风趣的喜剧性效果,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这部影片托古言今,道出了广大民众的心声,上映后受到了“孤岛”观众的热烈追捧,从而创造了沪上电影票房的空前纪录。这部影片后来在港澳、南洋上映时,还在放映史上首次形成了国产片压倒国外片的局面,被日本方面称为“战事发生后,中国影片商在日本势力下首次大胆的反抗工作”。另外,该片在重庆、延安等地上映时也引起了巨大反响。

把一个妇孺皆知的传统故事搬上银幕,结合时政是可以有些变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2009版的《花木兰》赞声一片,好评如潮,获奖无数。马楚成导演彻底颠覆了“木兰从军”的故事,变成了“木兰从军谈恋爱”的爱情故事。在这一版本中,故事依然发生在大漠,影片没有过多渲染花木兰从军前的普通生活,甚至删减了木兰的兄弟姐妹等人物,也没有描写木兰从军时心态的变化,忠孝两全的决定,这些都是一笔带过直接展开木兰的军营生活。而是以很多篇幅描绘了这位女英雄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及发生在花木兰与文泰之间的一段辛酸爱情。此时的木兰,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但是又效忠于国家,绝不背叛。此时的木兰不再是巾帼不让须眉奋勇杀敌而是为情所困,爱情大过天的“现代女性”。影片结尾说到“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地拥抱生命……”导演马楚成为增加电影的观赏性,也大加儿女情长、煽情催泪的戏份,但是这个木兰,不像我们熟悉的木兰倒像是琼瑶剧里的女主角。纵观整部影片,虽赵薇、陈坤两位主演的表现毋庸置疑,但剧情的多处漏洞仍影响了整体观影效果。

在1939年的《木兰从军》里鲜见宏大的场面,但是情节依然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编剧欧阳予倩是国产电影的编剧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等剧中扮演角色。1911年回国后又与陆镜若先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同年加入南社。春柳剧场解散后,他投身京剧事业,编、导、演了大量剧目,正是有这样好的编剧,保障了电影《木兰从军》轰动一时,经久不衰。2009版的《花木兰》虽然想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可惜过于软弱的编剧让好的主题成为观众的“笑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一部成功的电影背后,一定有好的编剧的支撑。文学精神、思想力量是电影永远的灵魂。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好电影不少,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贯穿于中国电影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些国产影片,或凄美悲壮,或曲折幽婉,或慷慨激昂,或粗犷张扬,或柔情似水,或意味深长。它们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电影艺术的精益求精,对人性刻画的鞭辟入里,对人心体察的细致深入,对世相刻画的生动传神,进而凸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透视,对精神的追索,对灵魂的展示。一部中国电影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百年思想史。当然,电影中的思想,既非抽象概念的逻辑演绎,亦非外在于作品表层的口号和标签,而是创作者通过电影艺术形象展示给世人的一种文化理念。它不仅是电影充满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是艺术穿越时空阻隔传递人类文化薪火的资源保障,而且是判断一部电影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可以说,没有深厚思想含量的电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感人的力量。

[1].上海1939年3月.《〈木兰从军〉佳评集》.[J].《新华月报》第4卷第3

[2].戴莹莹.神话•类型──纵览电影史上的花木兰.[J].北京电影学院学 报.2000年1期

[3].魏绍飞.木兰形象的文化变迁.[J].四川大学.2006年

[4].翟守占.论历史传奇文本的电影特质.[J].电影评介.2010年6期

[5].刘进华.“古装片”的续接与发展——从《西厢记》到《木兰从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期

猜你喜欢
从军花木兰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花木兰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花木兰
木兰从军
若是木兰能网购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安阳有个“花木兰”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