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锦扬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北侧,与上海隔江相望,经济发展迅速,人文资源丰富。南通市共有53个族别,常住少数民族15700多人,暂住少数民族21000多人,属典型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市内设有一所西藏民族中学,藏族学生650人,为省级重点中学。
多年来,南通市根据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特点,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建设。通过成立民族艺术团,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组织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创新民族文化载体等形式,努力挖掘民族文化传统元素,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让民族文化在散杂居地区得到健康发展。
南通市少数民族特点是族别多。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表现在文艺上面,能歌善舞。2003年,南通市举办了首届全市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地点放在百年历史剧院——南通更俗剧院。参演节目来自各县(市)、区、民族中学、社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等单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展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新疆舞、蒙古舞、傣族舞、壮族舞、朝鲜舞、藏族舞,侗家大歌、蒙古祝酒歌、新疆热瓦甫和手鼓、蒙古马头琴、朝鲜长鼓、傣族葫芦丝等等都走上了舞台,配上艳丽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舞台流光溢彩,令所有观众为之倾倒、叹服。
2007年,南通市举办了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省民委、市领导到现场观看演出,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对发展民族文化、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的积极意义。2008年开始,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搬上了南通知名的文化品牌“濠滨夏夜”大舞台,几年来先后组织了少数民族迎奥运、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等专场演出。国家民委文宣司领导在现场观看了“濠滨夏夜”演出后说,没想到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也能将民族文化搞得这么精彩!“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也已经成为南通市一个亮丽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基层是文化发源的土壤,也是最需要文化滋润的地方。2004年,南通市以社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民族中学为单位,成立了基层少数民族文艺队伍,使民族文化在基层生根、开花、结果。文艺队伍以少数民族为骨干,以民族艺术为基础,挖掘民族文化传统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情和韵味的节目。文艺队伍的成立,不仅带动和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文艺骨干,同时让民族文化艺术在基层得以提炼和推广,使民族文化有了展示的舞台、发展的空间。至2010年,少数民族文艺队伍已经发展到8支。
2011年6月16日,南通市举行少数民族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演出。舞台上,少数民族演员唱起传统民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用纯朴的声音表达对党的热爱;跳起民族舞蹈《酥油飘香》、《各族儿女心向党》等,用热烈的舞姿来传送对党的深情;用诗歌《光的礼赞》来歌颂党的丰功伟绩,用《阳光路上》、《民族携手向未来》来诉说少数民族的心声:我们永远跟党走!
2007年,南通市举办了第一届全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首届文化艺术节里,综合了文艺演出、民族文化展览、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文化宣传等内容。文艺演出作为民族文化艺术节里的重要元素,经过多年的打造,已经成为展现民族文化、彰显民族风采、臻于完善的品牌节目。民族文化展览,则以实物、图片、影像等形式,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更俗剧院和市民广场等载体,展示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现代文明,以及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系列展览则给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族文化大课堂,是南通市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它利用学校、社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国学班和少数民族联谊会培训班,将民族知识、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文艺等融入讲学内容,使民族文化在基层得到广泛传播。
2009年12月4日,首届社区民族文化节在和平桥街道北濠东村展开。社区活动中心内,竖立起民族风情图片展板,介绍各民族的生活、节日、服饰等风土人情。旋转楼梯上悬挂起五颜六色的彩条,内容是关于民族风俗的谜语。墙壁上挂起民族团结书画作品,“民族团结同心同德,共同创建和谐社会”“各族人民团结紧,神舟百代赤旗扬”等书画前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驻足观赏。社区活动室里,少数民族舞蹈队正在排练民族歌舞节目,到处是一派热闹的场景。
2010年4月24日,南通市成立了第一支以街道为单位的民族艺术团——南通市学田街道民族风艺术团。艺术团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宗旨,以丰富少数民族生活为目标,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文艺骨干,并积极利用辖区内高校、培训机构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活动,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定期开展活动。民族艺术团在民族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
南通市开展的民族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深入人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南通市少数民族同胞家庭排演的“五十六个民族”节目参加神州大舞台比赛,获得一等奖。2007年,南通市排演的“天路”节目参加全省民族文艺汇演,获得三等奖。2009年,南通市民宗局排演的“濠滨夏夜”少数民族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文艺汇演,获得市政府颁发的“最佳表演奖”。
民族文化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这些年南通市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国家民委等部门领导的赞扬和肯定,这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将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必须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还是少数散杂居住的地区,都应该重视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让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呈放异彩。因为即使散居在汉族人为主的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也需要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相应的民族文化支撑;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既是拓展少数民族散居居民生存和生活空间的需要,也是让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二,少数民族文化拥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
由于各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不同,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也各有特点,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禁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尤其在民族艺术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如民族舞蹈、绘画、手工艺等,都蕴含着各民族的传统。特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南通市虽然非常突出的典型项目不多,但也有着零星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目前南通市文化馆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除了开展这方面的专门调查,还和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多种渠道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进行宣传和推广,得到了许多少数民族艺人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艺骨干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切实把繁荣民族文化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第三,少数民族文化在以汉文化为主的地区由于范围小、影响弱,必须大力扶持。
在全国的人口居住分布中,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沿海各省市,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各省、自治区,但居住情况不象区划那样整齐划一,而是交错杂居。南通市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偏少,属于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但少数民族种类多,文化差异较大。为了让各少数民族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南通文化大观园中有一席之地,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扶持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采取了很多繁荣和扶持民族文化发展的措施。近年来,南通市设立了民族文化大讲堂、成立了民族文艺团队、举办了民族文化艺术节、组织了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在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思想上有位置,计划上有安排,活动上有内容,社会上有影响,走出了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路子。
第四,在繁荣和发展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同时,必须注意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
在汉文化为主体的地区,人们组织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往往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存在,这常常会挫伤一些热心和热爱民族文化建设人士的积极性。大家知道,文化发展需要平台,文化必须在党的阳光下茁壮生长。在江苏省南通市,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占比很小,但该市除了拥有一所西藏民族中学,城区和各市县还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团队8支,常年活跃在全市城乡社区群众文化舞台,他们为繁荣群众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也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本地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已经成为南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成为南通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