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 把握规律 提高宣传质量——“2010声屏论坛”论文选登 新时期舆论监督的特点

2011-11-16 13:08钟杰邓珺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舆论监督隐性

□钟杰 邓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繁荣,我国的舆论监督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并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一、舆论监督的政策控制由显性的硬控制走向隐性的软控制。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宣传部门逐步建立起新闻舆论宏观调控体系,目的在于确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舆论导向,利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重控轻调、重收轻放的现象,把宏观调控变成了微观干预。这样的硬性新闻政策抑制了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制度化建设,采取鼓励、引导等隐性政策调控舆论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舆论监督的正效应日益显著,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二、媒介技术革新改变了原有舆论监督的格局。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发展迅猛,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权,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场,推动了舆论监督的深入开展。近年来,不少重大舆论监督案例都是从网络发端的。三、传媒的“市场化”使舆论监督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也使得媒体舆论监督出现异化。四、反舆论监督手段不断升级,舆论监督的压力和阻力不断增大。一些个人和组织被媒体批评之后,通过种种手段,以所谓诽谤、受贿、泄密、敲诈勒索、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等罪名,对媒体记者采取拘传、刑拘、通缉、逮捕等刑事措施,《经济观察报》记者因报道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内幕遭全国通缉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作者单位:新余电视台)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舆论监督隐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宏观调控“三部曲”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