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播电视研究的七个关键词

2011-11-16 13:08陈力丹董晨宇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三网研究者民生

□陈力丹 董晨宇

一:三网融合

2010年被称为中国 “三网融合元年”。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6月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历经十余年的徘徊,“三网融合”终于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这年有关三网融合的讨论集中在内容控制权的归属、分级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例如IPTV),以及新媒体语境下的台网互动等问题上。面对“三网融合”政策层面的进展,广播电视方面的研究者认为,内容是广电行业的强势资源,网络整合则是其面临的挑战。台网互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宽带和话音业务是其应对之良策。同时,地方复杂的利益关系更考验着整合者的平衡技巧。①也有研究者认为,三网融合带给广电的真正挑战不仅来自电信与互联网的外部竞争,更主要还在于行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与技术判断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②电信方面的研究者指出,电信在网络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广电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却直接关系到牌照、内容集成和内容播控等问题,如何进行利益的博弈和平衡,始终是摆在电信行业面前的一项重要挑战。③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引介欧洲视听媒体规制的变革经验,认为应该借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英国通信管理局(OFCOM)等独立监管机构的经验,在我国立法层面建立类似的机构,并呼吁学界和业界在关注广电总局和工信部的立场之外,不能忽视“公众立场”。④

这年有关“媒介融合”的学理讨论也值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媒的分化而非融合才是未来媒介发展的方向。传媒融合需要媒体做出妥协,这样就弱化了各自的独特性和优势,每个传媒种类将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才是生存之道。⑤对此,有学者发表驳斥意见,认为媒介融合的内涵包括所有权融合、战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多层次融合。媒介融合的深层动因恰恰是在受众日益分化的时代,聚合受众和提高内容质量。⑥还有学者认为:“单纯的‘分化论’无法解释现阶段处于困境中的传统媒体试图通过媒介融合实现突围的现实需求;单纯的‘融合论’也无法解释一些跨媒体、跨地域的大型并购团体走向分崩离析的根本原因。”媒体实际上“沿着‘融合-分化’分阶段轮回的发展轨迹,螺旋式上升。”⑦

关键词二:民生新闻

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就发表了25篇探讨民生新闻的文章。学界关注的问题集中在“民生新闻如何突破瓶颈”之上。

其一,民生新闻应回归老百姓的生活真相。有研究者指出,民生新闻不应该一味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而应该回归百姓生活的真实面目。民生新闻的内涵不仅包括个人的生存状况和际遇,更应该关注群体普遍的生存状态;既要反映社会问题,更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社会公德等话题。只有这样,民生新闻的选题才可能广阔,重复、雷同、媚俗的现象才能得以改善。⑧

其二,民生新闻应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研究者以2010年3月22日暨南大学教学楼内发生的一起坠楼事件为例,对相关的民生新闻报道进行文本考察,并对其“感官主义”的处理机制进行批判。研究者认为,在内容层面,民生新闻的制作者经常采用感官化、戏剧化的框架处理机制,致力满足观众对惊悚表象的猎奇,而缺乏对事件真相和背后原因的深究,并指出“时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普遍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报道,因而节目的生产者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思考和咀嚼社会事件的意义”。⑨

其三,民生新闻应思考市场取向与专业主义之间的平衡问题。有学者认为,一方面,民生新闻体现的是一种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平面化”到“电视化”、从宣传品到商品的新闻理念变革;另一方面,作为这种变革的“临时性产物”,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本身存在悖论。作者进而指出,民生新闻的种种传播失范标志着其作为一个权宜概念的引领使命已经完成,而市场逻辑将继续下去。类型分化和概念淡出,是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⑩

关键词三:收视率造假

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报道《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指出收视率造假正在成为个别地方卫视争夺市场的“捷径”,某些卫视一年以数千万元聘请公关公司进行“品牌推广”,经费的相当部分被用于对收视样本户的干扰和造假。随后,国家广电总局传媒司2010年10月28日召开“提高节目收视率调查数据科学性和健全相应评价体系工作研讨会”,就收视率数据的科学性和建立全面的节目评价体系进行探讨。学界对于收视率测评的讨论也在更大的视角下展开,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对于样本选择的批评。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测评样本中,城镇人口样本占绝对多数,占全国总人口约75%左右的农村人口被选择性排除,比例颠倒的收视率测量难以反映真实的收视状况。除此之外,这种收视率歧视不仅针对低端观众,也同时包括高端观众。有研究者认为,在我国,收视率的调查方法是按照人口结构设计的,这“造成了高等文化水平的人喜欢的节目,往往比中等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喜欢的节目收视率低。这种收视率的取样方法也使得电视台不得不放下架子,放弃对文化理性和人文艺术的追求”。

二是对于第三方监管缺失的批评。收视率统计遭受的不法干扰不仅损害了业界各方的利益,更损害了电视传媒业的公信力。虽然每一家收视率调查公司都会宣称自己是客观、中立的,然而,缺少第三方的有效监督,权力寻租的事情便一定会发生。有研究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我国应建立常设机构,对收视调研市场进行审计。此机构可以挂靠在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经授权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第三方的非盈利组织。

三是对于“唯收视率论”的批评。早在2005年,就有人借用“绿色GDP”的概念,提出了“绿色收视率”的口号。绿色收视率强调收视率和满意度的双向发展,寻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平衡。然而在商业化大潮侵袭电视业的趋势之下,这一概念在操作中很难被完全接受。可喜的是,央视正在重新制定节目评估体系,其中包含了客观评价指标、主观评价指标、成本评价指标等,收视率只是诸多评判因素之一。

关键词四:电视相亲

2010年,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火遍了大江南北。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随后《人民日报》刊发《收视率诱导逐利乱象 相亲节目低俗化当止》,电视相亲的话题也随之成为了学界关注并争议的焦点之一。讨论的话题集中在内容制作的突破和社会责任的缺失两个维度。

在内容制作维度方面,有学者认为,电视相亲节目经历了从情感服务到情感娱乐的转型。早期相亲节目注重纯粹的交友目标,而如今的相亲节目则追求强烈的言语冲击和极端效果,使观看者“将自己的异性观、爱情观、婚姻观和人生价值观放进了对节目中不同男男女女的认同、排斥和观察中,通过调用和反省自己的情感经验造成了情感娱乐的效果”。同时,一系列争议性的话题也将2010年的相亲节目热推向了“娱乐致死”的批判。还有研究者认为,《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已经背离了“真实”的基本道德底线。首先是“个人身份”的不真实,一些嘉宾的个人信息有被包装之嫌;其次是“个人情感”的不真实,很多参与者打着相亲的旗号,却希望通过过激言论、丑恶行为赚足眼球。也有学者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与公共利益”这一更加宏观的问题进行批评,认为体制内的生产者和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与他们的实际生产活动存在偏差,而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评判人却难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其中的原因包括“公众利益定义本身的模糊性高”“政府规范本身的操作性差”“商业逻辑的干预”等。

关键词五:网络电视台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 (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正式开播。中国网络电视台是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国家综合网络视频公共平台,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渠道、多终端的立体化传播平台。根据alexa的统计,一年内CNTV网页浏览量已经进入了中国网站排名的前100位。在繁荣发展的背后,网络电视台作为三网融合后的新生事物,面临着不少问题。

有学者认为,网络电视台的内容多来自母台,其内容主要是转播节目和储存节目两大类别。和原有的视频网站一样,节目内容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网络电视台发展的主要障碍,传统电视内容的“转播”和“储存”并不能真正吸引网民。作为互联网的关键概念,“互动”在网络电视台仍然没有实现。在中国的语境下,网络电视台很难把握政治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尺度,网友上传已成为网络电视台主要的内容来源。除此之外,我国现实的技术条件(带宽)也限制了网络电视的发展空间。輴

更多针对网络电视台的探讨集中在了经营战略方面。有研究者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进行探讨,认为网络电视台的优势在于母台品牌的延续,但发展理念的落后、经营模式的陈旧、资源利用的不充分是其劣势。从机遇上讲,近年来频繁出台的政策法规鼓励传统媒体积极发展新媒体,资本的助推作用也可以在网络电视台的运作中明显看到。然而,民营网络视频市场群雄逐鹿也在威胁着网络电视台的发展,其网站盈利依靠的就是 “播客+片库+自制节目”的方式。輵也有研究者通过对美国HULU网运营模式的介绍,反观国内网络电视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六:电视新闻评论

在内容同质化的今天,电视节目试图通过形式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主播个性化的新闻评论无疑是最直观、最有吸引力的形式创新。2010年,电视荧屏上涌现了一批富有个性的新闻主播,新闻主播的角色也不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传达者,冷眼旁观的解读者,更是站在公众立场动情的表达者。

对此有研究者认为,个性化已经成为了新闻主播的工作重点之一。评论员的个性化表达,已经成为电视评论语态的重点,也是不同节目之间的差异化之所在。“这种个性化表达根据评论员自身特点打造,无论是学术型的,还是幽默型的,甚至是犀利型的,本身都构成了个性化表达的类型。个性化的表达让观众喜闻乐见,从而产生与新闻播报不同的差异效果。”輶

也有研究者从电视新闻评论的 “微内容”趋势角度进行探讨。所谓微内容,即“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大制作、大节目的‘巨内容’而言,一些具有颗粒小、原生态、播发快、传播广特征的信息”。微内容在新闻评论中具有诸多优势,例如加大评论信息量、适应受众接收信息习惯、有助于信息二次传播等。輷

关键词七:广播联盟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带给广播业前所未有的危机,广播业面临边缘化。2009年9月1日,中国广播联盟在“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成立,该联盟旨在打造中国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加强资源共享。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广播联盟的有效性得到了检验。上海世博会期间,东方广播公司旗下的七套广播与美国等9个国家的12家电台,以及全国城市广播联盟的25家电台等推出世博特别节目。广州亚运会举办的两个星期,全国45家电台在广东广播中心设立了中国广播联盟亚运会报道新闻中心。与以往的采写流程不同,广播联盟改变了“单兵作战”的方式,统一规划报道选题和人员配置,所有记者采写的新闻稿都会放到新闻中心的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广播发展的不平衡,并且大多数电台经营模式雷同,节目设置同质化,造成节目运作成本的增加,没有形成产业开发的整体优势,是广播联盟合作的前提”。輮有学者从历史角度梳理了广播联盟的形成历程,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 “四级办广播”的方针使我国广播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广播布局客观上也促成了全国电台各自为政、长期封锁分割的广播市场格局,从而限制了广播行业通过整合资源获得协调发展的机会”。2007年,广西广播电台联合全国省级广播电台开展了“全国广播电台关注北部湾”采访活动。这一“广播联盟”的模式仍显稚嫩,主要还是联合各方力量进行“宣传”。研究者认为,“广播联盟”的发展前景不仅仅是技术、内容、品牌的联盟,更应该是产业经营合作。比如共同进行“节目广告的营销、跨媒体跨行业合作等其他产业的开发”。

注释:

①周 艳:《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如何应对? 》,《现代传播》,2010(5)。

②包 冉:《“三网融合”中的广电系统风险》,《南方电视学刊》,2010(2)。

③陶蒙华,崔亚娟:《电信的三网融合及其发展探讨》,《现代传播》,2010(5)。

④郭小平:《欧洲视听媒体规制变革对我国 “三网融合”的启示》,《现代传播》,2010(5)。

⑤陈国权:《分化是传媒发展的趋势——“融合论”质疑》,《新闻记者》,2010(3)。

⑥邓建国:《媒介融合:受众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兼与“反媒介融合论”商榷》,《新闻记者》,2010(9)。

⑦冉明山:《“竞合螺旋”:媒体分阶段发展趋势——与单纯“分化论”和“融合论”商榷》,《新闻记者》,2010(9)。

⑧郑国臣:《民生新闻:路走向何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8)。

⑨苏 常:《电视民生新闻的失范与乱象——以暨大男女青年坠楼事件报道为例》,《新闻知识》,2010(6)。

⑩丁玲华:《电视民生新闻将成历史概念》,《现代传播》,2010(6)。

猜你喜欢
三网研究者民生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民生锐评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