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香港警匪片——以《窃听风云》系列为主

2011-11-16 12:23南京艺术学院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港片警匪片黑帮

南京艺术学院 应 文

2009年《窃听风云》一上映便迎来了票房大丰收。这是庄文强、麦兆辉集编剧、导演为一身出品的“窃听”系列第一部。据数据显示,在放映当天就迎来了千万元的效益,成为第一部在内地上映首日就过千万票房的香港警匪片。

然而,当我们定论一部影片的好坏时,是各有偏颇的。经济学家侧重票房收益;电影学者侧重电影内涵等。票房数据与电影本身,无法完全成为正比。但众所周知,电影是一种产业,倘若仅仅定义:为了注重内涵而忽略票房,也是不合时宜的。有时我们看到的声称获得不错票房的影片,类似《山楂树之恋》、《花田喜事2010》,事实上影片内涵有目共睹。于是,对一部影片“获取成功”的定义,不禁想要探究其中因素。

本文将主要以《窃听风云》、《窃听风云2》这两部香港警匪片为例,分析其获得票房收益,并且好评如潮的原因。

一、港味“怀旧”

1.回归后的港片

伴随1997香港回归,已过14个年头。这14年来,香港电影如浮萍般于中国电影市场中漂泊。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纯正港片,我们能一一列举的便有数种类型,如许冠文系列的喜剧片、王晶的“赌侠系列”、徐克的武侠片、吴宇森的英雄片等等,这些类型片交相呼应成就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

而似乎从2007年至今,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察觉到香港电影的萎缩。2007年,香港回归已是整整十个年头。回归十年后的港片,再不复当年之“勇”。仅看2007年产出的港片,能票房好评兼收的,寥寥无几。有些学者认为,2007年可以被看作是香港电影“沦陷”的标志性年代。而港片是保持原汁原味还是入乡随俗,这已是香港电影急需要做出的抉择。再看2007年产出的《香港正传》,多少能看出“伤痕”、“怀旧”之意,这似乎是对港片辉煌过往的肯定,以及对未来何去何从的疑惑。此时的香港电影,不过是对过去各种类型的重新拼贴,有学者这样定义2007年后的港片:“以即时消耗的形式自我燃烧,企图把剩余下来屈指可数的利用价值也尽快掏空”。[1]

而在回归后的港片中,想必2002年的《无间道》,算得上一枝奇葩。我们无法忽视《无间道》的成功,或许只因这似乎是港片辉煌的一种终结式。没有了刘伟强再现黑帮文化的古惑仔系列,而吴宇森的“小马哥”形象,也注定成为人们心底对英雄经典那化不开的一抹浪漫情怀。“天时地利人和”的交汇,必然滋养出“无间风云”系列最后的昙花一现,或许贴切点说,更像是“垂死挣扎”。多数人看来,《无间道》之所以红极一时,不仅因为这是黑帮警匪片的集合,及“几大影帝影后的联盟”,虽说这些也是脱不了干系的。只是矫情点揣测,这突来的“无间”炽热,似乎源于一种对身份认同的无可适从。何来“身份认同”之说?如同刘德华饰演的“警察”、梁朝伟饰演“卧底”,多少蒙上了无间轮回的色彩。刘德华饰演的“警察”,究竟是警察,还是黑帮安于警察局内的“内鬼”?而梁朝伟饰演的“卧底”,究竟是卧底,还是警察安于黑帮内的“内鬼”?我们说不清楚,也无法肯定予以答复。这像极了香港回归后,对于自我身份在重叠上的疑惑。正如已有不少人指出《无间道》的精辟之处,在于能“针对港人双重效忠的现实背景,从而加以投射在卧底的角色身上,由是带出一种不知自己是人是鬼的隐喻刻画”。[2]也因源于观众对于卧底这种类型的“对口”,我们发现有了类型跟风的现象。然而能超越“无间”系列的,寥寥无几。

2.香港警匪片

看过相关报导的评价,有人如此定义“窃听”系列的两部电影:“正宗港味”,在内地香港电影中树立“警匪片新标杆”等等。外界对《窃听风云I、II》两部纯正港产片,评价颇高。而对《窃听风云》上映后蜂拥观看的人潮,仍是记忆犹新。多数观众观影后,都大赞过瘾。此时,我们着实应当分析何来“过瘾”之说。

暂不谈这两部影片,“窃听”系列归根究底是属于香港警匪片,这是没错的。因此不得不回顾关乎香港警匪片的演绎流程。

对于黑帮警匪片,看过好莱坞强盗片的观众应当能感觉到,其实黑帮警匪片,多少有强盗片叠影。如同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好莱坞盛行的“强盗片”,到七十年代《教父》的轰动一时,使其成为黑帮警匪片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香港,我们看到的黑帮警匪片,已不止寥寥几部能够概括。从1986年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到刘伟强的古惑仔系列,再到杜琪峰正逢1997回归年的《一个字头的诞生》。而《一个字头的诞生》的两种命运结局,均源自刘青云饰演的黄阿狗对自己内心的摇摆。而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多少是对回归迷茫的一种暗喻。

如仔细考究,会发现香港最初的黑帮警匪片,竟是来自香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的喜剧片,其中描写黑帮警匪争斗场面,也多数以嬉皮弄笑为主。而伴随吴宇森在尝试多部影片失败后,终于在1986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类型电影——英雄片,也就是《英雄本色》。我们这代人,回忆起黑帮警匪片,映入脑海的会有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或是张国荣饰演的警察。只是觉着感慨的是,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以及类型,伴随回归也已渐渐被定格。

正因过往的经典之作已很难再现,《窃听风云》系列警匪片一经上映,便获得了一致好评。或许这才是观众叫好的潜在原因。

《窃听风云》主要以金融犯罪为主要线索,讲的是以刘青云、吴彦祖和古天乐三人为主的警察情报科人员,为了调查出操控股价上涨的幕后黑手,而潜入上市公司,但由于一时贪念,最终三人终掉入万劫不复的地步。《窃听风云2》故事同样是关乎金融犯罪,只是讲了不同的故事。三人不再是同盟,而是各有位置。故事从证券商罗敏生的交通事故出发,警方总督察何志强顺藤摸瓜查出曾是军人出身的司马念祖,发现他的报仇事件,最终托出金融犯罪的整个来龙去脉。

在两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都有“警察”形象的塑造。这里顺便谈谈关于香港电影中的警察形象。曾有人这么罗列港片中的“警察”形象:正警、恶警、庸警、卧底等。说起正警,自然想起成龙在《警察故事》中饰演的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陈家驹;庸警的代表就更多了,似乎不少警匪片中,总会安插那么一两个这样的庸才来“调节气氛”;卧底形象,相信已不必多说,自然是梁朝伟在《无间道》中饰演的角色。

在《窃听风云1、2》中,警察形象的塑造具有相似点。在这仅以刻画深刻的两个人物为主要对象,巧在都是古天乐饰演的角色。不同的是,第一部中,古天乐饰演的是一个被生活负担几近压垮,为着柴米油盐犯愁的警察形象;而第二部中,古天乐饰演的是一个公私分明,在妻子挪用公款后,因深知逃不出法律的制裁而大义灭亲,亲自把妻子送进监狱这样的一个“正警”形象。我们发现在两部片子中,关于“警察”形象的塑造,似乎都更贴近生活原型,而不觉得是遥远的一个电影人物。《窃听风云2》中,我们看到何志强在面对妻子出狱后,神情中的复杂。我们也发现,原来“警察”不再是一个不用为吃喝睡觉犯愁的光鲜形象,他们也有各自的家庭牵绊。正义固然是好的品质,然而为了正义付出的却是自己婚姻红灯的代价。由此说来,此时创作者们,是否在试图告知观众,正义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大义凌然。当然,故事的最后,创作者们给了“正义”一个说法,即,何志强为了救出妻子,不惜参与到金融买卖中,最终救出自己心爱的女人。而叶璇饰演的妻子,也是最后发现自己被“绑架”于自己家中,哭着说了一句:她不知道自己回家了。这句台词,已是给“正义”一个安慰。

3.情义无常,因果轮回

说起过去的黑帮警匪片,其实不由的会念起其中的兄弟情义。我们是否还记得《英雄本色》系列中,周润发、张国荣以及狄龙几位男主角间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他们穿着黑色风衣手托机枪,大义凌然的走进枪林弹雨中;又或者是《古惑仔》系列中,为兄弟两面插刀的诸多代表。这些都是潜在吸引我们的原因,也是当年香港黑帮警匪片红极一时的重要原因。正如同《英雄本色》系列等影片,其实就是黑帮警匪片演绎出的一个分支,称之为:英雄片,而英雄片的特点之一,便是:“由情节奇诡取胜改为以情义取胜”。[3]

我们看到的是,在《窃听风云2》中,祥叔怀揣兄弟情义,按照“地主会”老规矩:年纪最大的去顶罪,并在坐牢前把同叔的犯罪证据销毁。而同叔却因不信任,将其暗杀在监狱里。镜头里,祥叔躺在肮脏的监狱厕所里,任由生命从他身体里渐渐流失。这个镜头,多少有些嘲讽。讽刺的是他心中所信奉的“兄弟情”。面对罪证早已被毁的事实,同叔神情中那一瞬的震惊,还有对扼杀“兄弟情”的一丝悔念。但这仅是转瞬即逝的神情,最后他依旧是那句“我的命运,我自己操盘。”当阿祖被枪杀,他的那句台词回响耳边:我一直很想看看抓我的警察长什么样子,如果是你,也不错,不过最好不要让我亲眼看到你抓我。他在为报仇制定计划时,早已明白这是条不归路。他只等着用自己的生命,让罪犯罪有应得,因此他将GPS追踪卡片植入手臂。当然,故事最后,我们看得出,庄文强、麦兆辉,又或者尔冬升,他们对香港黑帮警匪片中那些尊重前辈、讲求兄弟情义的人物,是有所不舍并且怀念的。因此,他们重新探讨现在的兄弟道义,虽说感慨情义早已变味。好在故事的最后,我们看到的:背叛道义的同叔,最终落得被捕的下场。也许,这是为“道义”正名的另一种方式吧。

当故事已发展到后面的时候,我们发现司马念祖原来是祥叔的儿子。《窃听风云2》表面围绕金融犯罪为线索,其实就是阿祖为父报仇所引发的故事。而他的复仇,虽说方式有些残忍,但是切合“窃听”主题,在最后也算成功让坏人落得应有下场。他的报复,由恶开始,却是由善完结。他用那支扣人心弦的749股票获取金钱,最终归于养老院名下。对于这种另类“报仇”,我们心存不忍。

《窃听风云2》接近影片尾声,渲染出的色彩似乎是一些关乎人性的思索。关于“贪”、关于“情”(夫妻情、兄弟情、父子情)、关于“成功”等等。这些都是在对人性的考验。“如果说人生观是营造叙事语境、安排人物命运的基本原则,那么人性思辨则是塑造富有深度的人物形象的客观标准。” [4]

是否这就是佛学中常论道的—因果报应。这种思想性的贯穿,让整部影片无疑比起单单讲述枪林弹雨、报仇雪恨的单薄故事,来得有所升华有所丰满。而从“在好莱坞电影中,政治话语与宗教话语的巧妙整合历来是诱导观众向影片认同的主要策略”,[5]从中,我们明白贯穿影片思想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其实一部影片的好与不好,是否深得人心,点睛之笔在于蕴含在故事内部的那种思想性。

同样是明星云集,不同的是,此时这里的吴彦祖没有让我们觉着他徒有俊俏的外表,令我们关注的仅是他饰演的司徒念祖的内心世界。这是否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明星云集形成强烈比对。

4.浓厚“现实”

正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当越南战争给美国人民内心带来不安、美国社会发生变革时,观众对梦幻的歌舞片失去了耐心,转而将兴趣投向带有现实色彩的战争片。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精辟之处。脱离现实的影片,多数将以被观众遗忘而告终;而蕴含现实的影片,我们会发现,如同早期的《包氏父子》又或者是张艺谋的《活着》等影片,因为现实色彩浓郁,所以我们至今无法忘怀。

而对“现实主义”的把握,事实上并非仅仅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照搬,“它更要求他们用人文关怀和历史理性来审视现实,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6]

这里,乍看“窃听”系列与现实无法有效的连接。但当我们仔细想来,为什么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可?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关于金融股票。而庄文强也曾坦言自己的创作灵感来自的2007年香港股市的直线飙升。我们一定还记得2007年众人开始参与股票交易的盛况,那时候只要投资股票,多数都会获取高额回报。正是源于对此的思考,庄文强开始《窃听风云》的创作。这种善于从人生百态中抓取有效事件的灵敏度,的确是一个编剧该有的素养。有报导写道:放眼当下,股市、资本市场都是现代人最关注的话题。有了现实的写照,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地。如何通过创作者的眼睛和手法,展现这个故事,更为重要。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如此适宜的机会,竟也没能拍出一部精彩的类型片。对于这个题材,多少叫人倍感惋惜了。

想起同样是以“窃听”为主题的一部影片《窃听风暴》,被称之2006年最成功的德国电影。这部电影也是讲述关乎一场窃听的故事。主人公也是军人出身,只是这里他是一名特工,被任命窃听一对剧作家夫妇。

为什么它能获得“2006年最成功德国电影”的称号,其实和《窃听风云》系列获得成功有着同样的原因:对于“现实”的思考。“历史上,东德国家情报局‘斯塔西’曾经号称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也就是说每三个东德人中,就有一个被监控”, [7]而影片男主角欧路奇. 莫赫自己也曾被妻子所监控等等。这些和庄文强等人选择贴近现实的“股票”选材,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反映大众内心所向,才会获得最终的成功(票房和好评)。这又是一个很好例证“现实主义”运用适宜获取成功的例子。

二、视听享受

这里简单分析关于《窃听风云》系列的视听效果。从“窃听”这个主题,我们发现不论是《窃听风云》还是《窃听风云2》,其中的“听”的元素极为重要。个人认为,在声音的运用上,可以说《窃听风云2》更胜一筹。从影片开始安静的办公室中浮现的证券交易的杂闹人声;细微到司马念组跟何志强玩猫捉老鼠游戏时,夸大的拖箱轮子声音;再到电话铃声等等。这一系列的声效的夸大,可以说有效的贴合了影片主题——窃听。

而谈到这一系列的声效,我们似乎更能体会到它们对于气氛的一种渲染。正如作为悬念大师的希区柯克很善于运用音效制造恐怖悬疑的气氛,比如在《群鸟》中,让人恐怖的并非画面,而是音效的运用。在镜头的运用上,我们会发现导演运用的大量的主观视角的镜头,想必是为营造一种偷窥的错觉,同样与“窃听”主题紧密融合。在追逐、跟踪的戏份里,采用快速剪辑的画面组合,过快的画面,加之令人倍感紧张的音效,形成直逼观者内心的效果。细心的观众一定会发现影片中常有黑屏,接而闪出下个画面,这种手法,同样是为了渲染紧张气氛的。

对于视听中,一部影片的好坏,其实很多人会忘记的一点:影片的节奏。“节奏的统一之美首先表现为影片的节奏是和总体风格一致的”。[8]这里的节奏,其实并非人们平时认为的声音的节奏,节奏其实还有很多种,如同镜头剪辑长短会影响到节奏,不同景别变化也会影响到节奏。这也就是说明除了声音这种大众熟知的“节奏”,画面也有“节奏”,这点需要格外注意。好影片中的节奏,总是错落有致,这也是为什么“对大部分电影而言,均匀的速度是不可取的,因为均匀意味着节奏的丧失。”[9]在《窃听风云2》中,我们感觉到的节奏是张弛有度的。追逐戏份的紧张、扣人心弦,而在温情戏份,如何志强接妻子出狱,以及司马念祖服侍老年痴呆的妈妈时,这些戏份节奏,让人倍感舒缓放松。

三、所谓“续集”

这两年来,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中,我们会发现“续集”现象尤为热卖。《功夫熊猫2》、《非诚勿扰2》、《纳尼亚传奇3》、《加勒比海盗4》、《速度与激情5》等影片的上映,似乎已经让观众习惯了“续集”这样的创作方式。当然,也有人这么定义“续集”:“电影续集都是狗尾续貂”。[10]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续集”一般是由于第一部影片获得良好口碑,从而引发创作者们创作第二部的想法。但仔细看来,我们发现多数电影续集是很难超越第一部的。这也正是“续集”给大多数人的感觉。

“续集”与“改编”有所不同,在于“改编”者可以通过导演编剧个人的意愿和喜好,截取原著中的片段或者人物原型等,有人倾向于完全照搬原著,也会有人倾向于汲取精华,因此很难定义“改编”优劣的标准。然而“续集”的优劣显而易见,在于影片的第一部不论票房还是评论,总能获得不错的肯定,而第二部或者第三部,很难超越第一部的成功。再看《窃听风云》与《窃听风云2》这两部,大部分观众同样是由于对第一部的喜爱,从而观看它的续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观众好奇在第一部中已经死去的古天乐和吴彦祖,是如何在第二部中得以“复活”,也由于第一部的好评,好奇第二部的质量。在相关的报刊上,《窃听风云2》被这样定义:合格的类型续集。这里所谓“合格”的原因,应当是两部影片“窃听”主题的一致性,而故事却完全不同。这也让我们感觉到麦兆辉等创作人员的“用心”,与当下多数电影的续集相比,已算“合格”。至少在这方面而言,我们肯定麦兆辉等创作的“窃听”系列。

四、营销“对口”

相信“窃听”系列的成功,并非完全出自电影本身。电影外的一些因素,也应当被我们放入考虑范围。这就是在营销策略的制定。

1.人群定位

每部影片的面世,多数都有想要针对的特定人群。因此对于自己的电影,适合怎样的人群,这种定位就变得格外重要。有时这种定位的失误,甚者会影响到整部影片的成败。正如徐静蕾曾出任导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受众策略上,她做足了功课。“电影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观众需求。” [11]而我们有目共睹的是,徐静蕾将女性观众作为她的特定目标人群,因此也获得了票房丰收。

而“窃听”系列影片,想必是考虑到从2007年至今,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是男人还是女人,许多人都是炒过股票的。因此,对于这个大范围的目标人群的定位,也是两部影片获得票房以及口碑好评的一个因素。

2.品牌营销

再者,我们看到往往一部影片叫好后,一些有头脑的电影商家会打造出电影的品牌。当然,也有电影在放映之初,便由明星品牌为大卖点,如同《建国大业》系列的电影。

在《窃听风云》放映获得一致好评并且有了票房保证后,以庄文强为代表的“窃听”创作人员便发出这样的言论:如果大家喜欢看“窃听”系列,我们会考虑拍摄续集。而在《窃听风云2》获取成功后,创作者同样也放出类似的话,来吊足“窃听”影迷的胃口。如同《无间道》系列的品牌一样,“窃听”系列也将收获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多数人都是奔着《窃听风云》去看《窃听风云2》,同样,大家也因为两部的叫好,去观看《窃听风云3》。当然,如果有的话。

五、结语

当然,并非说《窃听风云》、《窃听风云2》这两部影片完全没有瑕疵。像是第二部中,面对阿祖母亲的出场,她时而正常时而糊涂的唐突转换,观众席上发出频频笑声。这其中有多种原因:编剧编写这场戏份时,没有铺垫好;当然也有演员在理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时,有所偏差。不禁想起在《我脑海中的橡皮擦》中,同样饰演患有这种病症的孙艺珍,她对老年痴呆病状的诠释,却是深得人心,引得几乎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掉眼泪。另一方面,“窃听”系列中对于女人戏份的安排,让我们感到有些牵强。像是《窃听风云2》中,罗敏生妻子这个人物的安排。

虽说,小方面有些瑕疵,但对于“窃听”系列的成功之处,我们依旧是持肯定态度的。

注释

[1]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5

[2]汤祯兆.香港电影血与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9

[3]朱家昆.香港类型电影漫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51

[4]陈林侠.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33

[5]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51

[6]周涌.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26

[7]钱态 沈义贞 陈捷 郭峰.中外电影名片导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336

[8]陆邵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6

[9]陆邵阳.视听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2

[10]董阳.“电影续集”之我见[N].人民日报.2011-6-21(024)

[11]张爱华.当代好莱坞:电影风格与全球化市场策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50

猜你喜欢
港片警匪片黑帮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老面孔成为港片最后防线?
柏林公布黑帮报告
港媒:贺岁港片怎么了?
马警方:当地华人黑帮最多
重映影片能否再掀怀旧热潮?
《拆弹专家》逆袭五一档,这是香港警匪片复兴的开始么?
从电影《窃听风云》看香港电影新模式
简析韩国电影对港产电影的借鉴
《东方电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