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呐喊:《呼啸山庄》中的孤独情感分析

2011-11-16 11:56徐志敏
电影评介 2011年14期
关键词: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呼啸山庄》作为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唯一一部小说,流传至今历经百年仍脍炙人口。小说中所描写的波澜起伏的情感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不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无尽的思考。主人公错综离奇的身世,以及小说作者坎坷的家庭背景、神秘的性格特征,都为后人留下了一道道难解的谜题。对小说主题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者所关注和热衷的话题。评论家们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种种结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小说问世之初的被误读贬损,到读者对它的倾心热爱,实际上是一个对小说和作者全面剖析,深入理解的过程。文学研究者从历史、心理、女性、哲学等种种视角对小说进行分析评论,小说中所隐含的主题思想、心理状态、语言特点、结构特征、象征意义等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小说中所描绘的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尤其引人注目。人们为小说主人公对爱情的热切渴望、坚定执着所感动,但是同时又为人物的任性、变态、报复心理所困惑。

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不幸遭遇,阐释小说中诸多人物的思想情感发展脉络,进而揭示小说的深层内涵, 从而论证孤独主题是小说的核心。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强烈的爱憎, 澎湃的激情以及激烈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其精神世界孤独情感的具体体现。

一、心理学中的孤独情感

孤独情感又称分离焦虑,是人们对被关爱的强烈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自身对与他人情感关系的需要,而日常生活中又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所爱的人分离,孤独情感因而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是一种不同程度的痛苦情绪体验,伴随着人对人际关系及自身与他人存在的感知。同时,孤独情感又是建构自我的重要因素,因为正是这种对孤独痛苦的感知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是作为一个单一而独立的个体与他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他人是与我们不同的个体。因此,分离焦虑是建构我们对自我身份及与他人关系认识的基础。适当的分离焦虑的体验对人们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分离焦虑过度强烈时,人们会有强烈的孤立无援和被抛弃之感,孤独从而演变成了一种痛苦的根源。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对分离焦虑进行描述,例如:感到被抛弃、孤独、悲伤、愤怒或绝望。由于焦虑程度的不同,对分离的情感反应可以是一系列人类负面情感中的任何一种。当这种情感较为平静时,可能表现为担心或悲伤;当其过分强烈时,就可能表现为某种精神、躯体或身心的失调。精神问题包括抑郁、妄想或自杀等;躯体上的问题可能包括身体各种器官的不适;身心上的问题甚至包括自残等倾向。个体对于分离焦虑的承受能力因人而易。人们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孤独情感。当这种焦虑情绪过分强烈时,人们的无意识防御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感受分离焦虑的人会无意识地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孤独情感。尽管局外人通常能较为容易地将分离与焦虑的无意识表现相联系,但当事人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一机制作用于其意识之外。他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将悲伤或愤怒发泄于与导致他的焦虑毫无关系的人身上。

为了战胜孤独,人们必须达到某种心理成熟的状态。自我的完善,精神的自由,强大的精神力量,对自己和他人的充分信任,以及爱与被爱的能力都是战胜孤独的强大动力。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交际关系的充分信任,可以使人逐渐驯服自己的孤独感,从而获得战胜孤独的勇气和力量。

二、作者的孤独情感体验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童年的经历是引发她孤独情感的直接原因。她的母亲和两个姐姐相继死于肺病。贫困和疾病始终困扰着这个家庭。艾米莉的父亲每日沉浸在书籍中,很少关心自己的子女。幼年时期家人的相继离世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痛苦的记忆和深深的创伤。

受其父亲酷爱读书特点的影响,读书和写作成为勃朗特四姐弟最大的乐趣。艾米莉将所思所感倾注于笔端,写下了诸多诗篇和她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一颗敏感的心灵对于孤独情感体验尤其强烈。艾米莉正是这样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却又时刻被孤独所笼罩的女性。她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她把对世界的体验倾泻于笔端,写下一行行动人的诗句,但又不轻易示人,宁可将诗稿付之一炬。羞赧的性格使她交友寥寥无几。孤独痛苦的童年经历,使艾米丽学会了幽居独处,独自一人漫步于广阔的旷野,追寻自然的奇迹;同时她也养成了将压抑的情感倾注于笔端的习惯。在文字的宣泄中她找到了安慰自己、得到解脱的方法。艾米莉生性含而不露。埋藏在她心底的感情秘密,虽是至亲至近的人,非经许可也不得贸然触犯。文学评论家格拉日单斯卡娅指出,艾米莉•勃朗特的“大部分诗篇都具有抑郁的特质,都充满对孤独的痛苦的怨诉和对幸福的不可实现的愿望。也许,亲友们也没有猜想到年轻女作家内心的种种风暴和痛苦。”

三、小说人物的孤独情感

在呼啸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自幼失去父母,由哥哥辛德雷抚养成人。然而,在二人的童年世界中,他们没有感受到兄长的关怀与疼爱,而是遭到了辛德雷的忽略甚至是虐待。两个孩子在无人关怀的共同遭遇中互相安慰,空旷的原野成了他们的避难所。他们的爱情就在这种被家庭抛弃的环境中产生。然而,两人之间的恋情是令人难以捉摸的。一方面,他们是儿时的玩伴,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们的爱情纯真无邪;另一方面,他们相互折磨,相爱却拒绝相守。凯瑟琳无情地抛弃希刺克厉夫,选择与林醇结婚;希刺克厉夫试图在报复中追求心理的平衡,痛苦地伤害自己所爱的人,同时却又伤害着自己。

表面看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实则有其深层心理原因。二人对于爱情的非正常反应,实际上源于童年的经历:两人的爱情产生于哥哥的虐待之下,他们对被家人关爱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只能彼此相互安慰,暂时摆脱孤独。因此,两个幼小的心灵形成了对爱的错误认识:爱必须与孤独痛苦相生相伴,没有孤独痛苦的折磨就无法拥有爱情的甜蜜。潜意识中的这种错误认识,使二人在成年以后无法确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而是怀着对被爱的强烈渴望相互折磨,忍受孤独。希刺克厉夫仇视周围的一切,采取种种手段报复曾经折磨过他的人。他憎恶他人对自己不幸的同情之心,因为童年的经历告诉他,依赖他人的情感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凯瑟琳同样在追逐并忍受孤独,她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偏执地沉浸在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画眉山庄生活的拒绝之中。

辛德雷虽然是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不幸的制造者,但是他本人的经历也同样充满了孤独和不幸。由于希刺克厉夫的闯入,他自幼本应享受的父爱被剥夺,幼小的心灵被孤独感所笼罩。这种孤独感在他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因此,在父亲去世后,他利用自己长兄的地位将孤独感强加于希刺克厉夫——这个爱的入侵者。所幸,他遇到了自己深爱的妻子,从她那里得到了被爱的满足,心灵得到了安慰。可惜,妻子的离世使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他整日酗酒买醉,试图让酒精麻醉自己的神经,忘记尘世的孤独苦闷。然而,酒精毕竟不是摆脱孤独的药剂,他最终选择了在酒精的麻醉中孤独死去。

在画眉山庄里,埃德加和伊莎贝拉从小娇生惯养,父母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变得性格懦弱、过分依赖。成年以后, 他们采取了不断盲目地给予爱的方式来满足内心对爱的需求。两人都对自己所爱的人并不了解,只是一味地纵容。他们认为这就是真正的爱。埃德加对凯瑟琳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她所向往的生活一无所知,只是试图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即使是她提出无理要求,埃德加也会心甘情愿地让步。当埃德加痛失所爱时,他日日在书房中闭门独处、黯然神伤,书籍成了他赶走孤独的良药。与自己的哥哥一样,伊莎贝拉的情感经历同样给她带来了无尽的孤独。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了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工具,盲目地爱上了这个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并纵容着他的言行,甚至不顾一切地选择与之私奔。这样的情感付出,最终导致她远走他乡、孤独终老。

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一样,那些并不重要的人物,也都流露出了些许孤独寂寞之感。洛克乌德这个两个家庭的外来者曾经透露:尽管他热切地渴望爱情,但是每当爱情来临时,他就会选择退缩逃避。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是怎样形成了这样想爱又不敢爱的性格,但是这样的性格使他成为一个孤独的行者;小说中的另一个叙述者耐莉见证了两个家庭的风风雨雨,是家庭最忠实的仆人。但是她本人却始终孑然一身。

在小说后半部分,由于父辈们无法给予孩子积极健康的关爱,第二代人继承了他们的孤独情感。小林惇童年时代母亲畸形的爱和父亲的漠不关心使他形成了极其自恋的性格,他在对自己的自私的爱中忍受着孤独的痛苦,最终虚弱无助地死去。而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由于彼此的接纳和尊重,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形成了自信和健康的心态,最终摆脱了孤独,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呼啸山庄》堪称是一部以孤独为主题的小说。小说人物内心深处都有着对爱的强烈渴望,承受了巨大的孤独痛苦。孤独情感成为小说众多人物的行为驱动力和精神根源。小说中第二代人物的幸福结局,或许表达了作者对战胜孤独情感、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正如莫里斯•梅特克林所说:“《呼啸山庄》是表现艾米莉情感、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图画。总而言之,是她的真实历史。”艾米莉•勃朗特体验过极度的孤独痛苦,洞悉了人类的孤独心理,以小说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孤独者的行为反应,宣泄了自己的孤独情感,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的精神探索。

[1]勃朗特,艾米莉(杨苡译)《呼啸山庄》.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2]勃朗特, 夏洛蒂; 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Brontë, Charlotte.“Editor’s Preface to the New Edition of Wuthering Heights.” In Wuthering Heights.Ed.David Daiches.Penguin Books,1985.

[6]Brontë, Emily.Wuthering Heights.Shang Hai: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3.

[7]Levy, Eric P.“The Psychology of Loneliness in Wuthering Heights”.Studies in the Novel.2(1996)

[8]Quinodoz, Jean-Michel.The Taming of Solitude.New York: Routledge, 1993

[9]Winnifrith, Tom and Chitham, Edward.Charlotte and Emily Brontë.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猜你喜欢
勃朗特呼啸山庄艾米莉
如果回忆即遗忘
中英双语阅读 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我的朋友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试论勃朗特姐妹女性视角的开拓
女性成长的书写——张洁《无字》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