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是时间和空间和谐统一的一门艺术,就电视艺术而言,场面调度是指“演员的位置、动作、行动路线及摄影机的机位、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方式,场面调度包含两个层面:演员调度和镜头(摄影机)调度”。场面调度是影视艺术家体现创作意图、揭示剧作思想内容的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各种节目形式互相渗透又互有区别,但场面调度作为突出作品主题思想、进行画面造型、强调叙事表意、创造特殊意境的重要手段,适用于一切片种,对于电视编导和创作电视节目的专业人员应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一切造型表现技巧,同时针对各类电视节目的不同特点,积极恰当地进行场面调度,下面结合具体拍摄来谈谈场面调度在电视创作中的表意功能和运用技巧。
所谓意境,主要指通过荧屏形象表现出来的情调与境界,是观众欣赏影视艺术作品时发生的审美体验。意境在电视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有造诣的编导都非常注重追求作品中的意境。电视场面调度中,可以运用多种造型手段和造型技巧组织画面形象,使其构成一定的情绪化效果,通过镜头运动和画面形象来外化和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和意境。
如在一部反腐倡廉的专题片中,用了一组急推镜头表现一个腐败分子利用职权疯狂收受他人的贿赂:
急推镜头:一叠叠人民币、外币;
急推镜头:一些金银手饰、钻石、玛瑙;
急推镜头:各种家用电器;
急推镜头:金表、相机等高级日用品;
急推镜头:一些精美的礼品、物品。
这组急推镜头既形成了触目惊心的效果,又表达了老百姓义愤填膺的情绪,这里镜头急推运动的调度与人物特定的情绪变化相符合。
再如,人们常以远景、全景景别的画面来交待客观环境、渲染环境氛围。英国影片《简爱》,结尾部分的调度是这样设计的:当简爱最终回到洛切斯特的住处时,她在花园中发现已经双目失明的洛切斯特独自一人坐在长椅上,这时她慢慢走过去,坐在他的身边,二人各自叙说自己的心声。编导运用平稳的对切镜头,舒缓抒情的节奏来处理这场戏的调度。最后一个镜头从二人的近景缓缓拉出、并同时升起,成为一个俯拍的大远景镜头,在广阔的背景空间中结束影片。编导采用这种调度方法,是为了营造一种富于诗意和抒情色彩的意境,以给观众留有遐想的空间,场面调度所取得的意境效果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视觉抒情元素的调度也能营造缠绵、哀怨等意境。如电视纪录片《龙脊》中,拍摄者通过对屋檐滴水、梯田积水、雨中山村等大量细节的调度与表现,在视觉上强化和表现了骤降大雨中的龙脊,与片中山村孩子求学求知的渴望与艰难的情绪非常贴切,通过画面形象很好的传达了环境氛围。[1]电视创作中,在场面调度中把环境气氛处理好,不仅可以正面烘托或者反面衬托人物的心情和情绪,同时还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创作中,由于影响人物个性环境的千变万化和人物本身个性的千差万别,因而编导在设计场面调度时,必须寻找到能够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富于表现力的形式,场面调度就是一个有力手段。如农村纪实性专题节目《收获》,其中有一集反映某深山密林中的小村人家开山凿路的《现代愚公故事》,当记者采访村支书问到原村长和原村赤脚医生开山因公殉职的情况时,老支书悲痛万分流下热泪,摄像师拍摄下这样的画面:老支书蹲在尚未凿完的山壁下面抽着闷烟,前方是百丈深渊,上方是一抹青天,老支书的身影仿佛沉浸在无限的悲思之中,镜头调度自然而和谐,创造了观众体味和感受老支书沉痛心情的想象空间。[2]
最富感情的是人,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是极其复杂和多层次的。在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影片《一个怪物的剖析》中,借助场面调度手段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矛盾心情。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小女孩被绑架后,她的母亲携带赎金驾车赶去解救。当母亲按照绑匪的指令曲折地驶到桥下去认领孩子时,编导借助场面调度准确地揭示了此刻女主人公极为紧张、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她下车后借助车灯发现远处地上放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口袋,此时,编导并未采取母亲急切奔向目标,让真相大白这样简单化处理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而是另辟溪径,在场面调度上用了一个很长的镜头:母亲下车后,慢慢向前走去,走了几步停住,仔细向前打量;接着又慢慢向前走,当快接近那个蓝色塑料袋时,忽然又停下,没有继续向前走,反而向后退了几步,定了定神,才又向前走去。当她走到口袋前时,镜头换了个反拍角度,拍摄母亲伸出脚来,轻轻踢了踢口袋,仿佛在试探口袋里装的是人,还是物?是活的,还是死的呢?然后,她俯下了身子。至此,镜头切断,转换场面,给观众留下悬念和期待感。编导的场面调度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
时间因素在此处调度起了主要的作用。母亲与塑料口袋的空间距离并不长,但母亲急欲看到女儿的心情,仿佛走了一条漫长的路,心情与动作形成了反差。时间延伸了,但观众并不觉得冗长,反而被一种紧张的氛围所吸引,期待感更为强烈。这种行为和心理过程的揭示,完全是借助场面调度手段完成的。
场面调度是影视艺术家体现创作意图、揭示作品思想内容的具有创造性的一项工作,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镜头调度,能极大地丰富画面形象的表现形式。对于同一主题,如拍摄某一军乐队的表演方阵,摄像师运用的表现手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场面调度:可从某一军乐手的近景画面,拉出整个乐队的全景画面;或从乐队全景画面推入某个乐手的中景画面;也可拍摄一个从方阵一侧摇向另一侧的摇镜头画面,摄像师还可到附近的高处位置,设法拍摄一个类似于航摄镜头的俯拍画面,等等。再如拍摄一则会议新闻,可摄取多景别的镜头画面,如会场的大全景画面,会标的特写画面,主席台上的领导的全景画面、个人小景别画面,与会者的画面、主席台上领导发言的中小景别画面等。可见,有目的的镜头调度与电视画面的丰富多样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场面调度所形成的镜头景别大小、镜头长短、镜头运动速度快慢的变化,以及对被摄对象的静态造型、动态造型及动作速度等因素的把握,可以实现对画面整体节奏感的轻重缓急的控制,表现出画面明显的节奏变化。例如,在影片《女歌得》中,黑人女歌手在舞台上演唱,开始时音乐渐起速度非常缓慢,这时摄影机用长焦镜头横移拍摄,由于镜头窄视角的作用,画面排斥了女歌手周围的许多相关景物,这时,由于缺少了被摄主体与周围固定景物在摄影机移拍时,在画面上形成的相对的位置变化,使得摄影机对被摄主体横移拍摄在画面上形成的动感非常微弱,随着音乐速度的提高,摄影机由长焦镜头变换成短焦镜头继续横移拍摄,这时画面的空间透视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被摄主体的前景处出现了一排观众,在摄影机横移拍摄中,作为前景的观众在画面上与摄影机反方向的相对移动,并且画面动感明显加强,从而使得画面的视觉节奏与画面内乐队演奏的音乐节奏相吻合。
对电视场面调度的不同情况,有人将其分为固定拍摄角度的场面调度和运动摄像场面调度两类。前一种情况是指摄像机用一系列固定角度、不同景别的画面来表现被摄对象。而运动摄像的场面调度方法则依靠摄像机的运动来展现事件的情节和人物的活动,能够广阔地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使画面内容显得生动自然而真实。这种调度方法可以补救人物调度的不足或调度上的困难,是在新闻纪实性节目中表现人物活动的积极有效的办法。此外,编导还可以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构成全方位的场面调度。它的灵活性表现在既能使演员的动作与情绪不中断,又利于展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就是常常提及的“长镜头”。在电影《云水谣》里,通过开场的6分钟长镜头和近乎天衣无缝的场面稠度,以及剪辑的无缝技巧运用,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中,展示故事情节的主要发生地:中国台湾一小镇的全貌和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叙述,犹如在荧屏上的一幅“清明上和图”长卷画面,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可以说是绝美的画面组合。[3]要注意长镜头的成功运用,在较大程度上要依靠摄像师积极主动的镜头运动去记录和反映生活,令观众感受到更强的客观真实性。
当下,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广泛应用,拓展了场面调度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了其传情、表意等特性,拓展和提升了场面调度的画面语境。综观《英雄》、《七剑》、《夜宴》、《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这些电影佳作,在竞争国际市场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带给观众视觉全新的场面调度审美。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手段让场面调度的内涵得以充分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场面调度形成的动态视听影像已深化为一种神奇的力量。如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那场堪称经典的一幕:建筑在原始沙漠中,漫漫被沙漠淹没的自发护山队队员牺牲的场景,被卷起的沙漠漫漫涨高,与洪水爆发一般,直至蔓延到人的头颅,最后淹过人体那微弱的躯体,而风却继续刮起地上的沙尘,把人真实地埋入大自然的风沙中,显得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助,如此宏大的场景再现,以真实无比的震撼效果,再次提升了场面调度的艺术感召力,表现出创作者深厚的影视画面语言运用的卓越功力。合理运用好场面调度是影视作为空间艺术拥有巨大叙事魅力的基础,各种场面调度组合的镜头,使影视艺术具有了其他艺术方式所难以呈现的现实生活风貌和艺术感染力。[4]
编导要认识到电视场面调度是优化造型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突出主题思想的重要工具,认识到镜头调度是弥补人物调度不足的有效手段,在构思和设计场面调度时,还要将摄影、美工的造型设计、视觉语言技巧、演员的表演等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考虑进去,使之形成完整的艺术构思,发挥场面调度的重要作用,获取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画面形象。
[1][2]任金州.电视摄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326-341.
[3]李飞雪.试析纪录片的声音艺术特色及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8):74-75.
[4]唐鹰峰. 构建声音画面的基本要素分析[J].东南传播,2007(6):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