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视觉冲击的诱惑正波涛汹涌,席卷全球。数字技术既改变了大众对传统影视本体论的认识,也对影视美学的内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纵观当代影视美学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趋于简约的美学取向,极力营造一种“毛边感”,用最简单的拍摄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修饰和人工雕琢的痕迹,追求质朴、“原生态”的写实主义的审美效果;另一种倾向则是以国内外“大片”为代表的“视听饕餮盛宴”,大手笔、大制作,用数字技术极尽粉饰之能,力求以假乱真,最大限度地挑起人们的观影欲望,刺激人们的视听神经。毫无疑问,后者,由于巨大的市场号召力,正引领着影视时尚和产业潮流。
处于消费社会的后现代语境之下,影视更多地倚靠商业化的包装营销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以集体力量打造精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代影视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G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影片的各种奇妙景观成为可能。突出影音造型的“大片”在观众惊呼、沉醉、梦幻和痴迷中,一次又一次地引领着影坛主流。可以说,这是数字技术推动艺术品味的优势所在,也是后现代社会文化消费的需求。这样的文化语境,在促进影视数字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构架出当下数字时代的重要审美语境。由是,“因为技术所以艺术”,可以说是数字时代背景下,技术与艺术的又一种关系。技术正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强有力推手。
纵观当前的影视剧制作,除了以华谊、央视、湖南卫视等为代表的影视制作大户注重技术对于影视作品的升华作用,省市一级的制作方,特别是地方级的影视制作单位,似乎还未真正把技术作为支撑影视作品的重要支柱。以河北省为例,从制作出品的影视作品数量来看,河北可以说是影视制作大省,全省有223家影视制片和发行放映单位,仅2010年,其省内各广电局、影视制作单位筹划拍摄的影视作品达57部。在数量上,虽呈现出一派繁荣之势,但真正跃入大众视野的,仅有电影《唐山大地震》和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广府太极传奇》(2007拍摄,2010年得以播出)、《谁主沉浮》等少数几部和大导演、大制片方合作的作品。细观之下,河北省出品的如《当家的女人》、《荀慧生》等作品,影片中蕴含着意境的开掘、诗性的诠释,对人自身、对历史的深刻反省等传统的影视美学思想,使影片在人文哲学追求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曾获得“飞天奖”二等奖。但在市场的考验中,反响平淡,在观众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掩卷而思,作品形式单调以致视觉平平,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深,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美学当中,有理性主义的代表,如儒家与墨家的美学思想,也有非理性的思想火花,如道家、佛教的某些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统美学发展进程中一直影响甚微。这就使得只重视人文意识的影视作品,在消费语境下大量引进高科技的影视领域内的地位变得摇摇欲坠。就美学角度而言,技术运用倾向于科学主义,传统电影美学则倾向于人文主义。观照河北省现有的影视作品,可以发现其更多地倾向人文主义的开掘,注重影像本体的主体性,力求发扬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但却忽略技术的包装和外化的美感。由是,在科学主义的技术化倾向进一步压过了人文主义关于终极目的的形而上追求的大消费社会语境中,观众对于这类作品的收视欲望呈现疲软状态,收视率或票房被国内外技术主导型影片所挤压。
河北省的影视作品若想突出重围,将“冀”字号大旗举出公众的关注视野,在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深思的同时,加强技术的外在形式成为关键之举。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影视作品,对技术的成功把握,是使其在艺术品味和市场占有率上取得双赢的重要原因。影视作品不是镜头和画面的简单堆砌,具有票房号召力和收视率的作品,往往能够在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间,将导演的意图与观众的观影感受有机缝合,用影像凸显其负载的艺术追求,将这种审美的意蕴与思考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技术对于视听元素促进作用,使影视作品的审美文化的建构和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考查数字时代下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时也有学者指出,当下的物化状态和大众审美接受,正不断地炫耀着技术的胜利,尤其在视觉文化中表现出众,高科技为影视带来前所未有观影体验的同时,也使导演更流于影像的形式而降低对影像内涵的深刻挖掘,这不仅使表现“意象”、“神韵”的中国美学受到冷落,甚至连传统艺术电影所追求的人文哲学也变得无足轻重[1]。降低个体审美创造、消解终极价值的市场化和娱乐化,并非当下影视实践的成功典范。站在理性的角度审慎思考之,在国内外视野中,确有一些过度技术化的作品,单纯为技术而技术,由于数字技术的神奇效能使制作者无法理性地对视觉特效进行节制处理,以至忽略了作品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在视觉特效与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塑造与特效配置之间难以取得有效平衡,造成作品对本体叙事的忽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弱化,使其影视作品流于缤纷绚丽的视觉效果而空洞无力。不管何种影视作品,如果本身没有足够的艺术审美元素而仅依靠技术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么,其艺术生命注定先天不足而难以有持续的生命力。反之,如果作品本身已拥有足够的内涵,技术的包装无疑是锦上添花,使其更焕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唯有技术与艺术的和谐共舞,影片的生命之花才能常开不败。以实现影视艺术的高品位为目标来运用数字技术,方为当下影视美学之良方。由此观之,河北省的影视作品需要加强技术规划的同时,也要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审慎检视,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度开发影视作品的商业属性而使其艺术本质屈居二线,陷入空乏其里、徒有其表的尴尬境地。
好莱坞电影不只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视听盛宴”,在令人震撼的效果背后主要还是靠生动感人的故事来打动观众。从《阿甘正传》到《阿凡达》,从《泰坦尼克号》到《2012》,这些影片的成功大部分得益于影片创作者们对影视美学和技术运用的全盘掌控能力,它们往往以明确的主题故事引导观众珍惜生命、珍视亲情、重视爱情……随之再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的形式技巧来表现其叙述方略中的各个情节。他们用数字技术将现实中无法物像化的想象视听空间呈现出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近乎不着痕迹地与作品其他的影音手段相互交融,追求高科技绚丽下的人文精神。由彼及此,倘若河北省的影视作品用这样的方式来阐释燕赵大地的广袤风貌及其与人物的情态和心境变化的关系,用发展的技术使飞瀑激流、缭绕烟云也都蕴含诗情化的人文意识,岂不能更生动地体现宗白华先生所言的“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2]的传统美学的情怀与意趣。在河北影视作品推介和传播燕赵文化、打造影视精品的人文情怀中,技术的注入无疑是大有可为的。
从另一个维度审视河北影视作品生产机制的话,艺术与技术的处理失衡,小视技术包装的点睛作用,对河北省的高端影视制作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孕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燕赵地区复合型高端影视制作技术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这也是造成河北省影视作品层次不高、难以凸显在繁花似锦的影视收视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影视业在有效整合技术与艺术的新关系,用技术推动叙事发展的同时,也应从复合型高端影视制作技术人才和有技术基础的影视作品编导策划人员培养入手,从影视作品的生产机制上提升其打造精品的本体化水平,从本质上拉升其制造佳作视觉观赏性的能力。而这,又正是河北影视不断呼吁要拿出精品佳作、与时俱进、在中外影视界中异军突起的希望之所在。与此同时,燕赵高校的影视美学研究者们也应走下神圣的知识殿堂,走出象牙塔,卸下精神贵族的清高光环,与影视技术者通力合作,充分展示其美学理论中的人文情结,积极用数字技术为叙事服务,保持叙事的传统地位,更多地催生出能与国内外影视制片大户相抗衡的、朝着艺术化、技术化转向的精品佳作。
注释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1、贾云鹏、周 峻《作为技术史的艺术史——从《阿凡达》看电影技术的变革》,《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3期
2、张书省《关于影视的两点思考》,《当代电视》,2011年4期
3、周勇; 刘梦逸《试析央视高收视率电视剧的收视特征与受众需求》,《电视研究》,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