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健
(南京锦绣盛世云锦织造有限公司,南京 210001)
传统绒织物的起源、织造原理和复制工艺
戴 健
(南京锦绣盛世云锦织造有限公司,南京 210001)
介绍了传统杆织法起绒类丝织品的起源和当时的生产状况,叙述了素织绒和提花绒的不同生产工艺,对绒中精品“妆花绒”的工艺恢复作了较详细的分析,指出妆花绒织物既有云锦的妆织挖花技术,又有绒织物的假织纬起绒技术,还有宋锦的接结经配置,是多种传统织造技术发展的结晶。
绒织物;妆花绒;起源;织造;复制
数千年来中国各地出产的丝织品品种层出不穷,据史料记载和实物的分析,有简单的平素类织物,有复杂的提花类经锦和纬锦等,到元明清时期织造工艺非常复杂的起圈起绒类丝织物成熟并且流行起来。起绒织物在织造方面与普通品种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到假织纬来起绒圈,并可用刻刀割断绒圈以形成绒毛,织物表面的绒圈或绒毛成为起绒织物的标志。
超出一般平面概念的起绒织物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源于日本的外来说。因为“倭缎”一词就是指起绒织物中的某一品种,加上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倭缎》记载:“凡倭缎制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为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铁线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但是赵承泽先生从中日贸易、日本开始织制起绒织物的时间、“倭”字的含义和读音等多方面坚决否定了外来说[1]。二是起绒织物源于本土。从出土自汉代的绒圈锦来看,它的门幅虽不宽,密度却很大,并含有地经、地纹经、绒经3组经线,各组经线作用不同,选材规格也不同,工艺上采用提花技术,织物结构复杂,织造时可能借用了起绒纬起出绒圈;从工艺和结构来看,基本具备了起绒织物的基本条件,与现有起绒织物相比,只是起来的绒圈数量不够多、密度不够密、高度不够高和均匀,尚缺少割绒工艺;从结构来看是一种经锦和起绒相结合的复杂品种,直至南宋的绒背锦、茸纱等都是起绒织物的雏型。三是起绒织物是在元代的“怯锦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怯锦里”一词有人推测是波斯语译音,仅见在《元史》中注为剪茸,应该是一种真正的起绒织物,其织造工艺技术是否像“纳石失”(织金锦)一样源于西域尚不清楚,但是至明代有许多地方都生产这类起绒产品,除漳、泉二州大量织制外,现知的还有甘肃、陕西和广东。文震亨的《长物志》是讲文玩和珍贵用物的著作,其书卷八有这样的记载:“绒单出陕西、甘肃。”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八也有“绒单又名剪绒单”的记载。谓之单,大概系其门幅较宽的缘故。文震亨是明晚期的人,曹昭是明初期的人,都谈到陕甘的绒单,即明谓陕、甘在整个明代都生产这类产品[2]。当然起绒织物同样是明代南京和苏州等地高档丝织品种之一。四是认为起绒织物中的素织绒源自传统技术。由于其绒经可以统一牵绕在一根经轴上,织造工艺相对简单,可能源自中国传统技术;而提花绒织造技术需要每根绒经独立送经,推测是明代中期以后由国外传入,并在漳、泉二地开始大量生产,并扩散到内地和日本[3]。
总体来看起绒织物在织造技术和花色品种方面有一个发展过程,或源于土生土长的自身发展,或受外来技术的影响在品种上更上一个台阶。从资料来看,绒织物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相同或不同的称呼,同一称呼或可代表不同的品种,不同称呼或可代表同类品种。因此,对早期起绒织物的具体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而后期的绒织物品种概念就比较明确了,目前对绒织物起源的研究分歧还比较大。
作为成熟较晚的起绒类丝织品,明清时期,漳州、南京、苏州等地都有大量出产。在明定陵孝端皇后棺内发现一件陪葬的双面绒织物,织绒技巧十分高超,经密为600根/10cm,纬密为60根/10cm,绒毛高度约7 mm,是现代仅存的双面绒织物[4]。《天水冰山录》记载的绒织成料和匹料有585匹,绒衣有113件,其中金彩提花绒织成衣料占绒匹料总数的23 %,绒衣总数中金彩提花的绒衣占绒衣总数的65 %,说明明代高档绒织物在上层贵族中很流行,当时就有“京绒、苏缎、杭罗”之称。从清代的有关记载来看,专职于皇家织造的“江宁织造局”由3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组成,分别为供应机房、倭缎机房和诰帛机房。倭缎机房约有织机45张,人员200多人,品种主要有起绒织物“倭缎”和“八丝”,倭缎如素绒、雕花绒等,同时具有技术优势的宫廷生产机构一定有能力生产提花绒织物,以满足宫廷对高档绒织物的需求。品种方面以南京的妆花绒和金彩绒最为名贵。清代南京民间的剪绒和雕花天鹅绒等起绒织物生产极盛,孝陵卫一带曾是当年著名的丝绒生产集中地,聚集了大批丝绒艺人,人称“卫帮”,商品命名“卫绒”,据说最旺盛时期有7 000台织机同时开工。以漳绒面料制作的服饰在权贵阶层和文人士大夫中风行无比,一时间“金陵绒贵”,达官贵人无不攀比,以身穿雕花天鹅绒等起绒织物为时尚。绒织物已成为全国官绅不可或缺的高档消费品,穿着于社交等重要场合。因此绒织物的产量很大,交易市场非常繁荣,至今在南京老城还保留有绒庄街的地名。绒庄街是绒织物交易市场,街长一里多,不宽的街面两旁商家繁多,当时就是全国性的绒织物专业交易市场。根据甘熙《白下琐言》卷八记载,绒庄街“日中为市,负担而来者,踵相接也”。如果早晨从城东郊地区的起绒织物生产地孝陵卫出发,负担来到城中南的绒庄街正是日中开市时间,记录了绒织物交易的繁荣景象。
除手工栽绒和刷绒品种外,从织造工艺角度来看,传统的绒织物均采用杆织法生产,大体可分为素织绒和提花绒。素织绒整匹不起花由单人织造完成,不含提花工艺,其中还包括以素绒为基础再进行人工雕花加工的雕花(天鹅)绒(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的素绒称漳绒也称剪绒、建绒、卫绒、抹绒等(在工艺和织物结构上类似),从名称上可以看出绒织物产地的演变。漳绒起源于元朝福建漳州地区而得名,明清时期漳绒的主要产地移至南京和苏州,而南京曾称为建康和建邺故有“建绒”之称,清代南京的民间织绒工场多数位于孝陵卫故又有“卫绒”之称。提花绒是指起绒组织和其他组织相结合的起绒织品,采用提花工艺,如在缎地织物上应用起绒技术得到漳缎,在纱地上起绒花的茸纱,妆花技术和起绒技术相结合的妆花绒,在经锦上起绒的绒圈锦等,大致可对采用传统杆织法织造的绒织物有所分类(表1)。
表1 传统绒织物分类表(杆织法)Tab.1 Classi fi 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od weave velvets
起绒织物在表面含有绒圈或绒毛,织物保暖性强,具有皮毛般的性能,常用作冬季服饰面料,同时也含有轻薄类的起绒品种如茸纱。传统的机织杆织法起绒织物均为经线起绒。
素织绒织造时经线分为绒经和地经2组,地经与地纬根据品种不同有不同的交织规律,也称底板组织。根据绒经和地经的配置比例和假织纬和地纬的比例,底板组织一般以四枚﹑六枚或八枚经面斜纹类交织多见。绒织物表面的立绒或绒圈的产生全依赖于起绒杆(也称假织纬),过去起绒杆用竹子材料削成细杆,后期用铁丝及钢丝来代替,其直径的大小确定绒圈的大小或绒毛的长短,织造时绒经包围硬质的起绒杆浮于织物表面。如属素织绒的漳绒,织造时正面向上,在漳绒起绒杆上的绒经距织口一定距离后要全部割断,表面形成立绒。雕花绒又有称雕花天鹅绒,双经素织不需提花织造,与漳绒地组织相似,不同的是雕花绒不在机上割绒,要在整匹织好后下机,置于“绒绷”(雕花架)上进行雕花,割断部分绒圈,形成立绒,立绒处是丝纤维的横截面,颜色较深,绒圈处是丝纤维的表面,颜色稍淡,形成花地色差来表现图案艺术。雕花前用绘有图案的纸样(图案部位带有针孔)覆盖在织物一定部位上进行扑粉,雕花则以此粉痕进行,雕花后抽出起绒杆,雕花处有立绒,不雕花处为绒圈。雕花绒的传统图案大多是团龙、团凤、蟠桃如意、五福捧寿等,织物以黑、蓝、紫红、墨绿、桂圆黄、古铜等深色为主,古朴典雅。雕花绒常用作高级服装面料,也可制成台毯、靠垫(图1)、沙发套、窗帘、帷幕、椅背(图2)等。
图1 雕花天鹅绒靠垫Fig.1 Carved cushion made of velvet
图2 雕花天鹅绒椅背Fig.2 Chair back carved cushion made of velvet
以提花方式织造的起绒织物主要有漳缎和绒地纬花和绒地妆花品种,漳缎织物表面为缎地起绒花,漳缎的典型组织是以六枚不规则经面缎纹为地,杆织法经起绒组织为花。漳缎正面向上织制,起绒圈的假织纬位于正面,在机上织制一定长度后就可把绒圈割断,取出的假织纬即可用于继续织造,所以不需太多的假织纬来周转。绒根采用3根纬线的“W”形固结法,而地经与绒经的排列比一般为3∶1。后期生产的漳缎多用八枚缎作为地组织,地经与绒经排列比为4∶1。高档漳缎的绒经可以采用多种色彩(图3),全幅一般为2~3色组按等比例排列,其中在一个色组内还可以按条分色,由多根色条构成一个色组,这样表面的绒花色彩更为丰富。织造时用束综提花方式,把需要显花的绒经提起与起绒杆交织,不在此显色的绒经织于背面,最后织物呈现以地经色为缎地色,以多色的绒经显绒花的织物效果。过去还有一种敷彩漳缎(图4),在有色缎地上用本白绒经起绒花,织造后用多色染料对绒毛局部染色,丰富了色彩,简化了工艺。
图3 水红地二色绒漳缎Fig.3 Bicolor Zhangzhou velvet with water red background
图4 蓝地敷彩漳缎Fig.4 Zhangzhou velvet with blue background and colorful fl owers
不管是单色漳缎还是多色漳缎,每根绒经与起绒杆交织的次数是按照花纹显色来确定的,也就是绒经的用量是不一样的,起绒花时绒经用量大,不起花的缎地部分绒经用量少,绒经不能笼统卷在同一根经轴上。因此,提花起绒织物有一套特殊的独立送经装置,也称宝塔架挂经机构,绒经分别卷绕在绒管上,用泥砣的重量增加绒经小管退绕时的摩擦力,用料珠的重力保持绒经的张力。每根绒经在保持恒定张力的条件下可以单独伸展或收缩(图5),这是提花绒织机与其他提花织机最大的不同之处。
图5 绒经独立送经装置Fig.5 Independent warp let-off device of napped warp
过去南京地区生产量较大的起绒品种为金彩绒(图6),它是一种通梭多彩绒织物,地部经起绒,由绒经包覆假织纬产生,花部由纹纬起出。尤其是纹纬之一的金线必不可少,为便于在机割绒,金彩绒正面向上织制,每次提花时要把不起花的部分提起,留下的仅是起花的一小部分,由此提花工人拽花时很是费力,提的高度常常不能满足开口引纬的需要。因此,在金彩绒织造时要安排第三个工人在纤线的下方用长竹竿伸进略开的二层经丝之间,再抬高上层经丝以利于投纬,织造速度十分缓慢。金彩绒织物地纬和纹纬的用料较粗,表面的纹纬密度较稀,织入的起绒杆较粗,绒毛厚密,织物厚重结实。金彩绒可用长短跑相结合的方法分段换色,地深花艳,立体感强,常用作装饰用料,改良后也作服饰用料。
图6 深绿地莲花纹金彩绒Fig.6 Gold color velvet with green background and lotus fl ower patterns
起绒织物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种是绒地妆花品种,将绒组织看作地,在地上插合彩纬的织物可称为彩纬绒,除彩纬外,再插合金线的称金彩绒。如果是以云锦中常用的妆花方式插合彩纬的就称妆花绒(图7和图8)。
图7 妆花绒Fig.7 Zhuanghua velvet
图8 妆花绒放大示意Fig.8 Detail with enlarged scale of Zhuanghua velvet
由于工艺繁杂,绒地妆花品种的生产技术早已失传,本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的“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国家一级文物)就是典型的乾隆年间生产的绒地妆花品种,该品种是由清朝皇家设在南京的重要机构“江宁织造局”生产并进贡的高档奢侈面料。织物用于龙榻,单幅72 cm,长240 cm,需双幅中缝对拼,对接处要求花纹和色彩的完美衔接。
复制首先要分析织物的结构,织物的经向有地经(黄色)520根/10cm,绒经(浅枣红色)260根/10cm,特结经(红色)260根/10cm,共3层构成,其中地经与地纬以重平规律交织成地板组织。同时地纬以“W”形固定绒经,特结经以平纹规律在织物中起固结正反面的纹纬作用,耗用丝线长度多于地经,这样地经和特结经必须分开,占用2个经轴,另外1 800根绒经在织物地部需与起绒杆交织,在织物花部需织入底板组织。由于各处花纹不同,每根绒经的耗用量是不同的,绒经一定要安装在宝塔架,既能独立而自由地伸缩,又能保持张力的恒定,引出的每一根绒经由上方导丝架转向后以平面形式进入提花开口系统。
“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纬向也有三重构成,地纬(黄色)与地经交织成地组织,同时地纬与绒经交织以固定绒根,纹纬(彩绒纬)与特结经交织显花,起绒杆与绒经交织织出起绒部分。根据构图的色彩不同,本妆花绒的纹纬分为常跑(枝杆)、短跑(绿叶)和挖花盘织(花卉)3种工艺。织物组织非常复杂(图9)。图中,“○”代表接结经与地纬和彩纬交织点,“△”代表绒经与地纬﹑彩纬及钢丝的交织点,“×”代表地经与地纬和彩纬的交织点
图9 “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织物组织示意Fig.9 Weave diagram of Zhuanghua velvet with yellow background, interlocked branch and chrysanthemum pattern
在复制研究过程中,笔者根据历史资料的粗略记载,结合大花楼提花织机和漳绒送经机构复原出了古老的花楼式提花绒织机,机身总长10 m,高4 m,宽1.5 m,经向可同时安装地经和特结经2根经轴,后方加装绒经自由伸缩装置。除开口和送经装置外,还有手动卷取、手动投梭和手动挖花打纬装置。
在工艺设计方面,根据组织结构、经纬密度、原材料规格等因素设定范子数4片(向上开口的综片)、障子数6片(向下开口的综片)、大纤数1 800根,并推算出脚杆系法及起法。由于挖花盘织工艺的原因,在机上织制时织物正面必须向下(反织法),因此像雕花绒一样,必须在整幅织物完成后才能下机割绒。
地经用顺穿法穿入综片,特结经用平纹规律穿入综片,用脚杆控制综片的升降,机后4片范子由老鸦翅(翘杆)实施向上提升,机前6片障子与脚杆直接相连,实现组织结构的变化,本妆花绒品种织造时以六梭地纬、2组纹纬和2根起绒杆为一组纬向循环(图9)。另外在花本的编排方面,既要融入纹纬的构图提花程序,又要融入起绒杆的提花信息,因此在一个组织循环内,首先按照色彩位置挑出纹纬花纹,接着在同一梭挑出起绒杆起花位置,并且两者需配合准确无误。
在图案配色方面,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虽为乾隆时期作品,却具有较强的明代图案艺术特色,万字纹线条图案作边饰,内部独花二方连续纹,浅枣红地,亚暗色彩花,通幅秋香色缠枝和绿叶协调花卉色彩,有较强的装饰性,花色彩数共8色(图10,图11)。
图10 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局部Fig.10 Part of Zhuanghua velvet with yellow background,interlocked branch and chrysanthemum pattern
图11 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Fig.11 Zhuanghua velvet with yellow background, interlocked branch and chrysanthemum pattern
传统起绒类织物品种较特殊,技术上一般具备以下3个特殊条件:1)至少含有2组或2组以上的经线,每组经线分工明确,有专门用于起绒的绒经和与纬线交织的地经;2)具备假织起绒技术,用细竹丝杆或钢丝等起绒杆与绒经相织于地组织之上;3)全部或部分割断起绒杆上的绒圈抽出起绒杆,形成立体层面的绒毛或绒圈,工艺技术难度很高。
妆花绒织物既有云锦的妆织挖花技术,又有绒织物的假织纬起绒技术,还有宋锦的接结经配置,是多种织造技术发展的结晶。总体来看“黄地缠枝菊花纹妆花绒料”含有3组规格不同﹑作用不同﹑颜色不同的经线,2组粗细不同的通纬、各色彩纬及起绒杆假织纬,还有无数挖花彩纬,由于织物必须正面向下织制,花本又分为起绒地和起妆花两部分组合而成。就织造原理而言,此品种可称是古代手工机织物中织造最为复杂困难的品种之一,希望能够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2-362.
[2] 赵翰生.明代起绒织物的生产及外传日本的情况[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2):188-196.
[3] 阙碧芬.明代起绒织物探讨[J].东华大学学报,2006,6(3):1-3.
[4]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74.
Origination, weaving principle and reprod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elvet
DAI Jian
(Nanjing Jinxiu Shengshi Brocade Weaving Co., Ltd., Nanjing 210001, Chin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origination, main features and production statement of traditional rod weave velvets, compared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plain velvet and jacquard napped velvet.Especially, introduced the handicraft and reproduction of Zhuanghua velvet which combining the"dig flower"skill of Yun brocade, the fictitious weft napping handicraft of velvet and warp tying technique of Song brocade.This handicraft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weaving techniques.
Velvet; Zhuanghua velvet; Origination; Weaving; Reproduction
TS145.3
B
1001-7003(2011)11-0029-05
2011-06-14;
2011-09-05
戴健(1961-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传统织锦的保护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