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众充满信赖——中国核应急体系首次应对境外核事故纪实

2011-11-15 09:51:44刘昊元
国防科技工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核事故核电站公众

□ 本刊记者 刘昊元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部门会商会议正在紧张的进行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大自然骤然间露出狰狞面目,一场9.0级剧烈地震猛烈袭击了日本,随之而来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四个机组相继发生事故,“核危机”的阴云笼罩着日本列岛。

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面对核危机,从地震后日本政府发布核电站周围民众不需要“特别举措”,到首相就核危机公开发表告国民书,短短4天时间,情势急转直下。这给隔海相望的中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震荡,我国1986年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核应急救援体系面临一次严峻挑战。面对不断发酵的危机,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立即投身到应急工作中。

一场安全保卫战打响了。

争分夺秒,迅速迎战——核应急协调机制紧急启动

突发事件往往是对应急体制机制的最好检验和度量。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兼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韧,第一时间指示启动国家核应急协调机制,同时要求国防科工局机关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全力配合应急工作。国家核事故应急响应中心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指挥场所进入戒备状态,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全方位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实时公布核辐射检测结果。

3月14日,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向各成员单位、各省(市、区)核应急管理机构、各核设施营运单位发送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核应急组织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核应急工作。

3月21日,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组织召开全国16个省市核应急办公室负责人会议,通报事故情况,传达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要求各级核应急组织在加强公众宣传的同时,注意掌握社会公众动态,实行日报制度,使每日发布的权威信息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发生核事故时应及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事故并向其他成员国通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设在中国的唯一国家联络点,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核事故应急响应技术支持中心就开始了24小时的专人守值。“每天都要接收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技术支持中心的刘光辉处长介绍说,“由于时差原因传真凌晨3点左右必有一份”。从3月12日3点45分收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第一份通报开始,至记者发稿时,已陆续接收65期国际通报。

每天,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组织专家分析并提出初步建议,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并将有关信息第一时间转发给协调委其他成员,供他们分析研判时参考。第一份报告中就明确作出海啸对我国沿海核电站没有影响、预计48小时内放射性物质不会进入我国内陆地区的基本判断,对于消除社会公众的过分担忧,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目前为止,已向国务院报送了35期专报,包括权威发布信息、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提供的环境监测数据、会商专家对有关问题的研判结果、公众关注的来自日本的交通工具、货物、人员放射性检测问题、放射性物质沉降等热点信息。及时组织力量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相关文件及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发布的70多期公告进行了翻译、整理和分析。

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核应急处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在编制仅有3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超负荷连续工作了20多天,连日来已有两名同志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在他们的时间表里,已经没有任何假期。他们中,有人的爱人出差在外,有人的孩子要参加高考,有人带着病痛,但没有人离开分秒必争的“战场”。

王毅韧副局长多次嘱咐日本核事故应对工作的全体同志一定要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注意身体,争分夺秒,抓紧休息。领导的关心使大家备受鼓舞,记者在采访时,感受到的是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和昂扬的士气;听到的是果断而沙哑的嗓音;看到的是匆匆忙碌的身影。

权威发布,及时透明——用信息公开赢得主动

“这是我国大气环流的示意图,可以看到,在扩散过程中,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会逐渐稀释,目前,对我国没有影响。”

“目前,日本核危机没有对我国环境造成影响,我国所有运行核电站安全稳定。”

“碘131和铯137都处于天然放射性本底的水平。对我国海域环境没有影响。”

……

3月30日下午4时,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的指挥部里座无虚席,部门会商会议正在紧张的进行。日本核事故发生后,所有的权威信息都是在这间指挥部里形成并传递给广大公众。每天16时,国内核应急领域的资深专家,与来自中宣部、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部、卫生部、国新办、气象局、海洋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络员一起,齐聚这间指挥大厅,通报信息、交流工作、研究分析事故发展态势和国内公众的关注点,认真分析、研判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演变趋势及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的潜在影响,并结合专家研判的最新结果,最终形成每日权威信息,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名义向全国公众发布,虽然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每一个字都经过大家的仔细推敲,每一个字的背后都凝结着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和众多专家的心血,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信息的汇总、统计是权威发布的基础,这是一项非常细致而繁琐的工作。“每天的例会都在3个小时以上,要综合各方信息,依据大量技术数据进行研判,我们就是要保证告诉百姓的信息是权威的、准确的。”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王敏正司长说。

只有及时掌握信息,才能准确判断并进行正确应对。在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许平副主任不足15平米的房间里,记者注意到办公桌上的材料堆成了小山,”我们要对国土安全和全国13亿百姓的健康负责。各部门对此都高度重视、全力协同,不敢有一丝的马虎。”许平的话掷地有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心和力量。

对于许多普通百姓来说,核危机是生平第一次遇到,恐慌心理在所难免。在日本核事故发生的最初几天,食盐防辐射的流言传遍大街小巷,3月16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抢购食盐的浪潮。当天晚上,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要求国防科工局在两个小时内制定《关于日本核电站事故应对新闻宣传方案》,接到通知后,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加班加点,按时上报方案,同时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短短两天时间,食盐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市场秩序恢复,大家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关注事态发展。

相关领导意识到舆论的无序状态势必会推高公众的恐慌情绪,为了迅速扭转局势,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经过慎重研究,组织潘自强等15名专家接受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公布事故情况及其发展态势,回答公众疑虑,宣传我国核电站的安全特性,普及科学知识;在中国新闻网刊登了30多篇科普文章;3月20日,派专人参加中央媒体负责人会议介绍日本核电站事故有关情况。正确的舆论引导,科学的知识普及,迅速消除了公众疑虑,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的权威信息发布,我为我们所作的工作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科工局系统工程司核应急处的黄敏调研员说。

“在应对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公开透明,用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月29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文章,对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的信息发布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目前为止,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提供了29期权威信息。

防患未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会对中国公众负责

福岛的核危机事件,对我们的核应急机制是一个严格的检验。

我国早在1991年就成立了核事故应急委员会,随着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的建成投产及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核应急技术、事故救援体系也逐渐完备,“十一五”期间,国防科工局投入近亿元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能力,目前,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和专业救援分队已经初具规模。

为了适应我国核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2009年11月10日,在北京、南京和连云港异地同步举行了代号为“神盾—2009”的国家首次核应急演习,检验田湾核电站所在地连云港市核应急救援力量以及军地之间的应急响应和国家、江苏、田湾核电站三级协调联动能力,促进核应急能力保持和提高。

实兵演习毕竟是应对假想情况,日本核事故对我们的核应急体系是一次真实的检验。核安全无小事,和普通行业不同,它要求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苛刻的安全标准。美国三里岛事件后,为重建公众对核能的信任,从上世纪80年代起,欧洲开始建立核事故通报体系,用于传递泄露事故、保护居民措施等信息。1987年英国政府发布严格的核事故通报政策,核设施发生的所有事故,即使是很小的事故,也必须通知公众,政府要求核设施经营厂商,不仅要记录所有事故和通报监督部门,而且还必须通报地方政府、议会和新闻界。在梳理各国的核应急历史中,我们明显感到,核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反而促进了核工业与核应急的健康成长,因为,每一次重大事故后,核安全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提高,核技术和核应急建设都踏步向前,核事故应急工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彰显,工作也更加有针对性。而本次日本核事故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材——

它提醒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必须在平时就要强化核电厂安全管理,重视并不断加深核应急工作。日本核危机事件发生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核设施进行了检查。根据国务院的指示,我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对13个运营核电机组和90多个筹建机组展开了一场紧锣密鼓的安全大检查,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

它提醒我们,要准确判断并有效应对核危机,必须要及时获取关键信息。“由于面临强放射性辐照危险,人员无法接近,加之仪表设备故障,日本在查明事故状况前发布信息和采取措施极其慎重,国际社会认为太过缓慢。这给我国的核应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核应急必须首先查明事故工况并迅速获取辐射监测数据,才能组织分析研判,进而开展及时有效地响应,不能过头,更不能误判。”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许平副主任介绍说,“各类核设施必须要高度重视重大自然灾害下,能够确保应急电源和各种监测仪器仪表功能,并满足多样性和必要的冗余,特别要考虑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同时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及早研究建立我国统一的核事故后果评价和决策支持系统。”

它提醒我们,重型专用设备对缓解甚至迅速处理核事故非常重要。在事故处理中,日本政府想尽办法,利用各种先进装备为核电机组注水降温,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选定了我国三一重工生产的62米臂长的泵车。这也提醒我们在核应急工作中要考虑统筹准备类似放射性专用监测仪器仪表、铅屏蔽机器人、重型铅屏蔽防护推土机、铲车、消防车等专用抢险设备并实行区域配置,以备不时之需。

它提醒我们,在核危机中,如果应对不及时、工作不到位,极有可能发生严重后果。如果在危机处理中,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没有权威的分析判断,势必引起混乱,政府公信力的削弱将是更大的灾难。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许平副主任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工程抢险,控制环节事故和专业救援外,防止公众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

“这次日本核危机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每天参加专家会商研判,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工局系统工程司核应急处的黄明全处长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各级人员的培训力度、核危机意识,让更多的同志了解核应急工作,了解核应急工作程序。”

危机还没有结束,战斗还没有停止。

“你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整个应对工作的‘冰山一角’,核应急战线上的许多同志都在幕后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我们要根据日本核危机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人员力量,及时调整应急对策,我们一定会对中国公众高度负责。”王敏正司长的话让我们充满信赖。

猜你喜欢
核事故核电站公众
如果离我不远的核电站出现泄漏该怎么办
飞碟探索(2022年2期)2022-05-31 01:28:03
遥感作物制图辅助核事故农业风险决策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IAEA关于核事故后恢复的国际会议将于今年年底举行
辐射防护(2020年4期)2020-02-24 12:17:27
核电站护卫队
核电站的“神经中枢”
中国核电(2017年2期)2017-08-11 08:01:12
海上核电站提速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