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装备研制中任务能力和保障性目标的探讨

2011-11-15 09:44:10孔繁柯陈春良
国防科技工业 2011年1期
关键词:保障性度量研制

□ 孔繁柯 陈春良

武器装备研制的目的是根据国家装备建设中长期计划与装备体制,实现所研制装备规定的作战任务能力。近年来国外在装备研制问题上提出了“基于能力的规划”,并以能力作为采办的根本依据。所谓能力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将数量可度量的人员、装备、保障设备和信息结合起来,为实现期望效果而共同行动的能力”。这项规划不仅能实现预期作战效果的各种能力,而且能够确定相关的其他能力以组成多样化的战斗力,因此它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理解能力是包括多项内容共同行动的综合体,并应有明确的期望效果,对研制的某一装备来说这种期望效果就是作战任务能力。

装备作战任务能力

装备作战任务能力是指装备为完成规定的作战任务达到预期使用目的的程度,根据任务需求在装备研制过程中所赋予的各项能力的总和,也可简称任务能力。装备作战任务能力包括装备作战能力和装备能执行任务能力。过去通常用装备所具备的各项性能来表述各种能力,早在上个世纪末国外装备采办的性能就由作战性能和保障性能或作战适用性两个方面组成,这个概念现在仍在使用。性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则是性能的表现,能力需要通过实际作战行动才能明确地表现出来,但可以根据预期效果予以评估。

装备作战能力是指装备根据任务需求应具有的杀伤、摧毁、干扰、侦察、防护和机动等能力。它是形成任务能力的基础,也可以理解为作战固有能力或潜在的作战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装备硬件和软件设计予以实现的。在论证中以战术技术指标来表达,是装备能力的一种静态的描述。

装备能执行任务能力是指为使装备已形成的作战性能在使用中充分发挥、保持,以及当这种性能随环境和时间变动或丧失时,能保持和及时恢复以适应作战任务和过程中条件变化的能力,可称它为使用保障能力。它是能力的一种动态的描述。使用保障能力本身没有作战功能,但它是完成作战任务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装备的作战性能必须通过使用和维修操作才能使其能力表现出来。装备作战任务能力可用图1说明。

装备作战能力和执行任务能力两者属性不同,需要在论证阶段分别提出各自能力的要求;工程研制和生产阶段形成能力的基础和保证;试验和试用阶段考核能力满足的程度;列装后达到预期的初始使用能力。这是现代化装备建设过程的显著特点。

保障性目标

保障性目标是装备能执行任务能力的总体度量,也是该项能力的顶层要求。

装备的保障性是指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完好性及战时使用率的能力。这个定义已使用了多年,它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和部队快速机动部署以及不断转变使用方案等所需任务的要求。表1举例说明了装备执行任务能力的要求、保障性目标和相应的保障使用要求顶层参数。

保障性目标之所以称为执行任务能力的总要求,是由于它涵盖了装备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全部活动,包括从贮存到待机、动用准备、任务转换、实施战斗行动、结束归建、休整和再次出动等等所需要的装备使用保障工作要求,并考虑部队编制、人力约束积和经济可承受能力等,最终达到预期的初始作战使用的能执行任务能力。保障性目标需要进一步用装备顶层保障使用要求参数来描述。从表上可知这些能力和参数很多,可以提出若干关键参数(KPP)。美国波音公司对军用飞机就提出以出动架次率(可用度)、保障规模(包括人力、保障设备和备件)和任务可靠性三个保障能力关键参数。它们对早期保障能力分析起到有效作用。

表1所列执行任务能力和保障性目标要求对大多数装备来说是有共性的。但表述目标的度量和参数要求则随不同装备和任务需求而不同,没有对所有装备都适用的统一的度量和要求。战备完好性是执行任务能力中最重要的保障性目标之一,它在全寿命过程中起着能力规划、引导工程研制、试验评价和最终能力考核的主导作用。美国空军认为“任何作战成败取决于完成指定任务作战部队的战备完好性”,它的定义有多种表述内容,但主要说明部队和装备具有随时可以投入使用执行任务的能力,简单地说是部队和装备平时和战时出动参战的能力。例如美空军规定一个飞行中队24架某型飞机24小时内能执行任务出动架次率作为战备完好性的度量参数。地面通信电子设备则用能执行任务率(MC),即系统能完成任一指定任务拥有时间的百分比来表述,但总工作时间基数必需明确规定。我军常用的“装备完好率”没有详细规定具体的时间区间和状态要求,不能作为战备完好性的度量参数,也不好用它制定顶层的保障使用要求。装备需求论证时对战备完好性必须开展符合部队任务需求而又能很好量化其能力的研究。

表1 执行任务能力、保障性目标和保障使用要求对应关系

保障性目标制定

保障性目标是装备能执行任务能力的顶层度量,需要根据作战任务需求、使用方案(包括联合作战方案)、初始设计方案(包括备选方案)和初始保障方案由初始能力文件的规定而详细分析导出。

作战任务需求包括了待研装备总体作战任务要求、装备类型可能的选择、已部署的类似装备存在的不足等。国外对任务需求有标准化的格式说明——任务需求说明,它类似我国在立项综合论证中的“作战使命和任务”和“初步总体方案”等,但国内没有规范的详细的内容要求。

使用方案是指预定兵力的运用说明。它包括参战人员编制、装备数量,任务(想定)说明、使用强度、环境以及联合作战要求等。它是装备论证、研制、试验评价、训练及使用保障的重要依据。美陆军称它为采办工作所有人员必需的“源文件”。装备研制中我们在这方面重视不够,需要加强。

上述问题可以美陆军某型“未来侦察车”为例予以说明。此车有两种编配使用方案:一是配属装甲旅,xx辆,承担侦察、防卫和警戒作战以消灭敌侦察部队为主的任务。二是配属装甲侦察分队,xx辆,承担搜索和监视长时间隐蔽和非交战任务。每项具体任务都有明确的定义。任务不同可以单独制定任务剖面,也可综合为典型任务剖面。下列为该车一次四昼夜的典型作战任务剖面。机动准备(x h)——行军(xxkm,xh)——待机(xh)——靠前监视或就地侦察(x h)——纵深侦察(xxxkm,xh)——掩护(发射导弹xx发,xh)——重新部署(xxkm,x h)——防卫作战(发射导弹x x发,xh)——重新部署(xxkm,xh)——掩护(发射导弹xx发,xh)——重新部署(xxkm,xh)——休整保养(xh)。全部任务xxh,行驶距离xxxkm,发动机工作<xxh,发动机平均停机时间<xmin,平均发射导弹xxx发。

每项任务都在条令中规定有实际执行的规范动作和操作要求,包括:准备、实施、转场、系统各子系统和设备正常工作时间、故障监测和排除、特殊情况的处理以及可接受的延误时间等。这些任务内容和工作要求都是装备执行任务能力的组成部分。

保障性目标需根据任务按装备层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系统地反复分析才能确定,其制定简要过程如图2所示。保障性目标确定的原则是:(1)必须以规定的任务需求和使用方案、初步设计方案和初始保障方案为依据;(2)目标要能用装备顶层保障使用要求参数来度量;(3)考虑新的作战方式方法要求和采用新技术后所需要新的能力要求;(4)分析的层次按装备复杂程度和使用参数可能实现的程度而定,通常可到第三级部件;(5)保障人力、训练和其他资源的约束等。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项工作必须由作战和装备部门(包括其试验部门)共同协作以保证实战的有效性和研制的可能性。

结 论

本文中一些名词术语是引用国外的,如保障方案(support concept)不是国内常用的保障工作的实施方案,保障系统(support system)是指保障资源系统而不是通常理解的保障管理系统等等,国内有自己常用的保障术语,在引用时不要混淆。保障性也有两种定义,一是指广义的保障性,它包括装备多种设计特性。“广义保障性”可参见资料。另一是仅指保障资源,国外又称“后勤保障性”,国内可称为“资源保障性”,在使用时应有区别,最好查阅标准原文(MIL-STD-1388-2A)或国军标,了解其确切含义。有些名词如装备作战任务能力、装备作战能力、能执行任务能力以及保障性目标等,是作者参考国外文献并基于个人在工作中对能力的理解为说明问题而定义的,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以求准确、完善并得到共识。例如“保障性目标”是否用“适用性目标”代替更合适,可以通过讨论确定。因为作战适用性包括了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兼容性、通用性、运输性、环境适应性、技术文件、人员和训练等多方面因素,其范围更广些。作者认为新的名词只要定义准确、符合实际、便于使用、不产生歧义,尽量与国际接轨就可以研究使用。

装备能执行任务能力及其度量是装备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和装备研制总要求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装备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形成战斗力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装备研制中能力规划的引进在我国才刚开始,应该引起重视,深入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保障性度量研制
有趣的度量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反歧视评论(2021年0期)2021-03-08 09:13:02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保障性住房地产评估方法研究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广西电力(2016年5期)2016-07-10 09:16:44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
地质异常的奇异性度量与隐伏源致矿异常识别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警察技术(2015年6期)2015-02-27 15: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