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刚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考察日语时间指示的相对性
郑新刚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运用语用学的观点,可以看到时间指示具有继时性和指示性两大特征,依据时间的流逝方向存在时间固定空间移动观点和空间固定时间移动型观点。本文探讨了汉语和日语中时间指示的对立性,包括词汇间的语义对立和词汇内的语义对立。本文还探讨了时间运动的水平型、垂直型和循环型运动方式,以及对时间的主观性把握方式。
日语;时间指示;相对性
列文森(Levinson,1983)把指示划分为五类:人称指示、空间地点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社会指示。关于时间指示的研究,特劳古特(Traugott,1978)率先提出时间指示的标志可以根据远近关系[±近](±Proximal)的特征进行分析。小泉保(1990)发展了特劳古特的观点,认为时间指示体系可以由说话人正在讲话的时间“现在时”为基准所构成,还提出了时间移动型和空间移动型两种掌握时间的方法。余维(1997)把表示过去与未来表示为[-现在],并尝试用[±过去](Before)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发展了特劳古特和小泉保的时间指示体系图式。
笔者拟对汉语和日语中时间指示的对立性进行探讨,以期在时间指示领域抛砖引玉,开拓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哲学上,未来在前,过去在后。汉语中,“明天的明天”是后天;“昨天的昨天”是前天。眼前的变成了“后”,已经过去的变成了“前”。另外,あさって(后天)的日语汉字为“明後日”,词典的解释为“明日の次の日”,顾名思义“后天”就是明天的后一天;反过来,おととい(前天)的日语汉字为“一昨日”,词典的解释为“昨日の前の日”,昨天的前一天是前天,这与汉语中前天的语义不谋而合。
再看“行く年来る年”这个的辞旧迎新的传统活动。“行く年”是即将过去的一年,“来る年”是将要到来的一年。英语中,也把新的一年说成“the coming year”,而“in the years gone by”也可以翻译成“从前”。
下面对上述两种语言现象进行讨论。特劳古特(Traugott,1978)认为将两个事件按时间的方向排列时,问题就在于如何把握其继时性关系。首先赋予第一事件[+初始]特征,赋予第二事件[-初始]特征,那么,介于两事件之间的现在(说话人)就可以直觉地理解为第二事件(将来)的到来和第一事件(过去)的离去。可以图示为[1](P121)
据此,“行く年”可以解释为未来向现在移动而来之年,而“来る年”则可以解释为从现在过去移动而去之年。同时,例1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例1.大前天←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
以“今天”为发话基准,“明天”向我们走来,“后天”紧随“明天”之后;“昨天”已经离去,“前天”走在“昨天”之前。这显然与我们把握时态的时间观点截然相反。哲学的时间观点认为,时间从过去经过现在向未来单方向直线流动,现在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是一种认为时间是向着自己的方向走过来的认知方式。这是我们解释时态关系的基础。因此,继时性关系与时态关系的对立表现为:[1](P122)
继时性关系:过去[+前方](before)vs[-前方](after)
时态关系:过去[-前方](behind)vs[+前方](forward)
本维尼斯特(Benveniste,1965)指出,事件可以其与现在的关系,从事件之前或事件之后的角度给予定位;也可以根据时间的前进方向,理解为人面向时间走去或时间面向人走来。由此可知,关于时间的运动方向可以从语言学上做出两种不同的解释。
语用学上,依据时间的前进方向,可以划分为时间移动型和空间移动型。具体体现为时间运动方向的对立。
(一)时间移动型 时间移动型即空间固定而时间移动,是一种认为时间向着自己的方向走过来的认知方法。也就是认为时间从未来走来,通过现在,走向过去。[2](P29-30)
例2.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在李白看来,天地即空间,是逆旅的旅馆,光阴即旅客,时间的旅行者来到天地大旅馆住宿,然后离开旅馆匆匆离去。所以这是典型的空间固定,时间移动型观点。芭蕉借用此句,在《奥の細道》中以“月日は百代の過客にして、行かふ年も又旅人也”作为开篇句,可见中日间的古典时间概念是一致的。
例3.陆士衡云:“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对床夜语》范晞文)
例4.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李煜)
例5.“孩子呀,来日方长,好多事情还等着你去做呀”。(《世上只有“妈妈”好》丁文礼)
例6.春の来るの日ももう間もない。(春天的来临已经迫近)
例7.もうすぐ正月が来る。
这种关于时间的看法,与“从过去来,到未来去”的哲学时间观点正好相反。具体表现为“去”与“来”的对立。结合特劳古特的继时性理论,时间移动型可以图示为:[3]
我们发现,时间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便是过去的、以往的,走在后面的则是未来的、将来的。这就是“前”和“后”分别获得时间意义的根据。这可以很好地解释“5点50分”为什么可以说成“6時10前”。具体语境中表现为“前”与“后”的对立词汇的产生。例如“前年/后年’,“前人/后人’,“前世/后世’,“前任/后任”“前半夜/后半夜’,“前晌/后晌”以及专职的时间词“以前/以后’,“从前/往后”等。
例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例9.試験前の二日間/食事の後で散歩する。
总之,时间移动空间固定观点的语义对立主要表现为“去-来”“前-后”的对立。
(二)空间移动型 空间移动型即时间固定而空间移动,是一种认为自己向着时间的方向走过去的认知方法。也就是认为时间从未来走来,通过现在,走向过去。
例10.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上例中,“江月年年望相似”即时间固定,“人生代代无穷已”即空间移动。再看例10。
例11.知らず、生まれ死ぬる人、いづかたより来て、いづかたへか去る。(也不知生来死去之人,究竟是从何方而来,又将往何方而去。方丈記,鸭长明,余维译)
余维(1997)[3]认为,“从何方而来”“往何方法而去”是基于“从过去来,到将来去”的思维方式,时间固定,说话人本身的空间,由过去走向未来移动。因此,例10和例11都是典型的时间固定空间移动的观点。
例12.他有一肚子苦水要倒,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他想说的话太多了,根本不用打腹稿,完全可以脱口而出。(《我是你爸爸》王朔)
例13.ああ、汝漂泊者!過去より来りて未来を過ぎ、久遠の郷愁を追い行くもの。(『萩原朔太郎詩集』)
对照时间移动型观点的图示,我们可以把空间移动型观点图示为[3]
这种观点认为,未来在前方,过去在后方。这是我们理解语法时间的基础。也是关于时间流向的普遍观点。综上所述,词汇间语义的对立主要体现为“去-来”“前-后”“过去-未来”的对立。下面考察词汇内部语义的对立。
(一)“先” 如前所述,“行く年”是即将过去的一年,“来る年”是将要到来的一年。所以,“先週”是已经过去的一周,“来週”是即将到来的一周。
例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
上例中,首先体现为“先-后”的对立,“先”被赋予将来义,“后”被赋予过去义。类似的表达还有女士优先、先来后到、先贤、先哲、祖先、先生等。汉语中的“先”只有过去义,而没有将来义,对于将来的表达多依靠“将来”“以后”“下”“后”等。
日语中的“先”则明显地表现出过去义与将来义的对立。《日本国语大辞典》(小学馆)对“先”的第一种解释为“時間的にそれより前、その時より前(?あと)。それが行われる前;今近い過去のある時”。第二种解释为“時間的にそれより後、その時より後。今近い将来;現在より以後”。这种语义上的对立体现为例13与例14的对立。
例15.先ほどの話はなかったことにしてください。( 徐昌华)[4](P114)
例16.これから10年先、日本はどうなっているでしょう。(同15)
(二)“前” 如前所述,例8中的对立,首先体现为“前-后”的对立。我们还发现,“前”与“古”语义对应,即“前”被赋予过去义,同理,“后”被赋予将来义。
例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上例中的“前”则被赋予将来义。类似的对立请看下例
过去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科;前任;前世等
将来义:前程似锦;前途无量等
日语中的“前”只有过去义,而没有将来义。
例 18.1年前からの計画。
例19.食事の前に手を洗う。
(三)“後” 汉语中,“后”只被赋予将来义,没有过去义。日语中的“後”则体现为过去与将来的对立。表将来的用法较常用,不再赘述。《日本国语大辞典》(小学馆)[5]认为“後”除了具备将来义,表示“時間的な後”之外,还可以具备过去义,表示“現在から振り返ってみた過去の時点、以前、さき”。广辞苑也认为,“後”具备“時間的な後”和“時間的な前”双重语义。以下2例均为“後”的过去义。例21中“後の月”即“先月あとげつ”。
例20.後の宿でやどをとらうものを。(地蔵舞狂言)
例 21.後の月までは神田辺の学校に出る女教師が借りて居たが。(魔風恋風,小杉天外)
众所周知,时间的计量是客观的,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是等时的。但是,我们在主观把握上却有长短之分。
化短为长: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化长为短:十年磨一剑;五百年前是一家;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
另外,中日两国似乎对“磐石”情有独钟。
例2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例23.(神功皇后摂政四九年三月)…唯千熊長彦與百濟王。至于百濟國登辟支山盟之。復登古沙山。共居磐石上。時百濟王盟之曰。若敷草爲坐。恐見火燒。且取木爲坐。恐爲水流。故居磐石而盟者。示長遠之不朽者也。是以自今以後。千秋萬歳。無絶無窮。…(『日本書紀』巻九)
例22中用磐石的坚固和蒲苇的柔韧来形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体现出时间的永恒性。日本人对永恒时间的把握也是通过磐石的形象来实现的。例23中因为磐石不惧火烧、不怕水流,是“千秋万岁”不朽的友好同盟的象征。大野晋[6](P182-188)还指出,“とこしなえ(永久)”中的“とこ”即“床∕土台”,“し”即“石(いし)”,“な”即助词“の”,“え”即“上(うえ)”,因此“とこしなえ”即“床石の上に”之意。由于“床石”与“盤石”同义,所以“とこしなえ”也可以理解为“盤石の上に”。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常(とこ? つね)”“つね”音由“つな(綱)”音演变而来,大野晋把表示时间恒久的“常”与绵长坚韧的“綱”形象联系到了一起。
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辞典,1965)认为,“時”字部首之一的“士”是“之”的变形,即“時=日+之”。由于“之”即“進み行く”,所以“時”即“日の進み行く”之意。也就是说,时间随太阳的运动而不停的运动。大野晋认为“とき”与四段动词“とく”的连用形同形。“とく”即“締まって固まっているものをゆるくして、流動できるようにする”之意。其连用形とき即为“ものが溶けること、また崩れ流動していくもの”之意。“ほどろ”即“緩み崩れて散るさま、そのころ”之意。“夜のほどろ”即“夜がゆるみ、崩れているころ”之意。古代日本人把“とき(時)”的运动直观地看成真实的存在,并且在不断的瓦解流逝走向崩溃的过程。
[1]小泉保.陈访泽等译.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孟谨.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7.
[4]徐昌华.语用、认知与日语学习(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語大辞典[Z].小学館,1972-1976.
[6]大野晋.日本語をさかのぼる[M].岩波書店,1974.
H036
A
1003-8078(2011)05-0046-03
2011-09-10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5.16
郑新刚(1979-),男,河北易县人,黄冈师范学院讲师,武汉大学2009级研究生。
黄冈师范学院201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CE12。
责任编辑 张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