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草原牧区有关问题的哲学分析与思考

2011-11-14 01:08李拥军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牧区牧民矛盾

文│李拥军(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如果说农村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难点所在,那么牧区则是农村这一难点中的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草原牧区作为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本文从分析草原牧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对草原牧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促进草原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草原牧区当前区情的分析与判断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是我们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人类的认识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存在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准确分析和判断当前我国草原牧区的区情,从草原牧区的实际出发,是解决当前草原牧区各种突出问题的基础。综合分析当前草原牧区的区情,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判断:

1.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我国草原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草原牧区交通、通讯、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仅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也比不上传统的农区。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农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国家这些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阳光并未普照到广大草原牧区,牧民增收速度明显低于农区。1978年以前,牧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民,但近年发生了逆转,2008年牧民年均纯收入仅为农民的84.6%。如果说农村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难点所在,那么牧区则是农村这一难点中的难点。因此,加快草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以及农区与牧区的差距,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

2.草原牧区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由于草原牧区人口不断增长,牲畜数量大幅增加,造成草原超载过牧问题十分突出,草畜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草原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开垦草原、各类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占用草原,不仅直接导致草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而且造成草原面积锐减,进一步加剧了草畜矛盾。草原生态持续恶化,不仅制约了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看到,当前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这一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因为:牧区经济以草原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牧民主要依靠增加牲畜饲养数量实现增收的途径短期内不会改变,资源开发和城镇化造成草原面积持续减少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

3.草原牧区存在明显不同于农区的特点,加快发展难度更大。从文化背景来看,农区以农耕文化为主;牧区则以游牧文化为主,但受农耕文化影响深重。从主体民族来看,农区以汉族为主;牧区则以少数民族为主。从地理环境来看,农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和低海拔地区;而牧区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更加恶劣。从生产资料来看,农区生产粮食的主要生产资料包括耕地、种子和生产工具;牧区生产畜产品的主要生产资料包括草原、牲畜和生产工具,其中牲畜的二重性特点(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产品),对生产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此外,牧区发展还涉及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问题,而在农区这一问题并不突出。因此,与农区相比,草原牧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更大。

二、草原牧区发展目标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草原牧区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以及明显不同于农区的特点,草原牧区的发展需要是全方位的,发展目标也是多样的。各项发展目标之间表现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1.草原牧区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便于分析,把草原牧区的主要发展目标概括为五项: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辩证地分析这五项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这五项目标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各项目标之间表现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但不同组合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是前两项目标(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与后两项目标(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互为基础,互为因果关系;生态良好目标则是其他四项目标的共同基础。

三是经济发展是牧民增收的基础,二者具有统一性;但经济发展不一定直接导致牧民增收,还取决于社会收入分配制度。

四是生态良好目标与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目标既统一又对立。从长远看,生态良好是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基础,统一性占主导地位;从短期看,生态良好与经济发展、牧民增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性占主导地位。

2.草原牧区不同利益主体的目标分析。同样为了便于分析,将草原牧区的利益主体简单地划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牧民群众和企业团体四个主体。这四个主体在草原牧区的目标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这五项目标应当是草原牧区各个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但在当前情况下,各利益主体在草原牧区的首要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对立的一面。

一是中央政府的首要目标分析。在当前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现实情况下,中央政府从长远和全局高度出发,为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因此,中央政府在草原牧区的首要目标是生态良好。要实现这一首要目标,中央政府在草原牧区必须立足草原牧区实际,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采取禁牧休牧、以草定畜、规范草原征占用行为等限制草原资源利用的措施,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二是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分析。在当前以GDP为政府绩效考核主要指标这一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大多数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是GDP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发展工商业、开发蕴藏在草原下面的各种资源等。这些措施都涉及侵占草原并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很明显,地方政府“GDP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目标与中央政府“生态良好”的首要目标之间存在对立的一面。

三是牧民群众的首要目标分析。与农区的农民一样,牧民群众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收入。当前,牧区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草原畜牧业仍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牧民因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原因,通过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的难度远大于农民。在这种情况下,牧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仍是增加牲畜饲养数量。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草畜矛盾,造成更为严重的超载过牧和草原退化。可以看出,牧民群众“增加收入”的首要目标与中央政府“生态良好”的首要目标之间也存在对立的一面。

四是企业团体的首要目标分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无疑企业团体的首要目标是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企业发展能够增加地方税收,带动部分牧民就业,其发展目标与地方政府和牧民群众的首要目标之间存在统一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企业在草原上从事各类工程建设和矿藏开发活动,势必会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团体“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的首要目标与中央政府和牧民群众的首要目标也存在着明显对立的一面。

此外,草原牧区各利益主体自身的目标也是多样的,其首要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三、草原牧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

1.草原牧区的主要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着其他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和主要矛盾一起将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草原牧区不同利益主体首要目标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笔者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当前草原牧区的主要矛盾。理由如下:

一是就中央政府而言,草原牧区“生态良好”是中央政府的首要目标,但“经济发展”也是中央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从长远看,实现“生态良好”目标,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从目前看,实现“生态良好”目标,无疑会对牧区经济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当前中央政府在草原牧区的不同目标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就地方政府、牧民群众和企业团体而言,“生态良好”显然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这三个主体的首要目标均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与其“生态良好”目标之间的对立关系,也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是从草原牧区四个利益主体首要目标之间的关系来看,地方政府、牧民群众和企业团体的首要目标,与中央政府“生态良好”的首要目标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样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就草原牧区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言,笔者认为,生态保护是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理由是:生态保护是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的惟一途径,而从长远看,“生态良好”目标又是草原牧区实现“经济发展、牧民增收、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这些目标的基础。因此,在当前草原生态恶化已成为牧区实现其他目标的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再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草原牧区政策取向的分析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制定草原牧区发展政策,推动草原牧区又好又快发展,应当从解决草原牧区当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

当前,草原牧区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生态保护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制定草原牧区发展政策,应当突出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鉴于当前草原退化严重、超载过牧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应当采取禁牧休牧、以草定畜等措施,促进草原生态修复。同时,应当严格限制占用草原开展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开垦草原、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等行为。与此同时,制定草原牧区发展政策,还必须兼顾地方政府、牧民群众和企业团体的利益。在地方政府、牧民群众和企业团体的首要目标与中央“生态良好”目标存在对立的情况下,即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任何一方的目标都是难以有效实现的,或者强行实现一方的目标,将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出现。因此,科学可行的政策必须要有效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兼顾牧民群众的利益,就是要求中央在组织各地采取禁牧休牧、以草定畜等措施以改善草原生态的同时,应当对因草原资源利用受到限制而减少收入的牧民群众给予补贴,确保牧民收入不减少。同时,支持牧民群众通过改良牲畜品种、建设人工饲草地、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国务院出台的“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政策,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制定的,其立足点是完全符合草原牧区实际的,抓住了解决草原牧区主要矛盾的关键。当前,在抓好这项政策落实的同时,应密切关注牧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如果出现牧民收入减少的现象,也不应否认这项政策立足点的正确性,而应当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这项政策,确保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牧民群众的增收。

兼顾地方政府的利益,提高地方政府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制定相应的政策。一是改革当前唯GDP的政绩考核体制,引入绿色GDP的考核指标,提高地方政府生态保护业绩这一考核指标的权重。二是加大对草原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并有所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参照在农区实行的粮食大县奖励政策,制定出台草原牧区生态大县的奖励政策,对生态保护建设任务重、业绩突出的县给予奖励。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除了在转移支付方面已有一些政策外,其他方面的政策尚未出台。当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尽快制定出台生态大县奖励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兼顾企业团体的利益,应当从鼓励和限制两个方面制定政策:一方面,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项目建设,在企业引进先进环保技术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并对采取有效环保措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在项目建设中采用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吸纳当地牧民群众就业的重要作用,在促进牧民提高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减少从事畜牧业的人口数量,减轻草原上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应当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一些对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的项目立项建设,对因项目建设造成资源和环境严重破坏的企业予以重罚。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这两方面的政策缺失都比较严重,大批对草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工程项目仍在陆续开工建设。因此,当前紧要的工作是在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鼓励和限制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综上所述,促进草原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既要立足草原牧区实际,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又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只有这样,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生态良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发展目标才能实现,到2020年草原牧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猜你喜欢
牧区牧民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牧民的遗嘱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商人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