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贤
1运用导学系统解读说明文
1.1单元导读——整组课文目标的指向。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从文体——说明文的角度编排的。导读中这样写道:“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这和《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提到的阶段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相吻合。这就提示我们,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表达内容时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才会把说明文教学真正还给“语文”。除此以外,学生还要了解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活泼、通俗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等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并通过具体的练笔来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1.2课后练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指向。这个单元的课后思考练习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先决条件。这从《鲸》的课后练习第三题“读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足见此理。在准确的前提下,这几篇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如《松鼠》导读中的问题提示。②读写相机結合。《鲸》和《新型玻璃》课后都出现了小练笔,如“鲸的自述”“推销玻璃”等,这些都提示语文教师应抓住编者的意图,尽力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把枯燥的内容变得情趣盎然。③学习说明方法。本单元的精读课文课后都出现了“课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阅读思考题。可见,教学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
2“量体裁衣”,感受表达方式
说明文的教学与其他文学类课文的教学方式不同,区别就在于教师应依据说明文的性质和学段目标,把枯燥的文字变为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从而感受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2.1品读咀嚼——感受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即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词句,都要求准确无误。教学说明文时就要抓住这些词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的用词艺术。
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咀嚼,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如教学《鲸》,我们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先引导学生画出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接着教师可将句中的具体数字改出示患考练习中的第三题,让学生说一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2对比赏读——体验内容的情趣性。教学这个单元如果一厢情愿地介绍鲸的特点、新型玻璃的科学特点、灰尘的作用……学生只有枯坐冷板凳,像只灌注知识的容器;就会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的场面。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下面以《松鼠》例谈对比赏读。
2.2.1横向对比。布丰笔下对松鼠做了描述(见教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述:体形细长,身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毛色有灰色型和蓝灰色型。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
教学中可以从表达形式的角度来对比赏读。布丰笔下的“松鼠”面容“清秀”,加上“闪闪发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松鼠,只是介绍松鼠的有关知识,全面、客观、准确,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2.2.2纵向对比。从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来看,教《松鼠》一课还可以和《鲸》作比较,《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2.3前后联系——凸显单元的专题性。专题性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排的一个主要特点。教学本单元的课文可与“交流平台”“回顾·拓展”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有机整合,找到結合点展开教学,以达到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3.1教学内容渗透“口语交际”。如《新型玻璃》的教学可和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結合。课堂中,引进“小小推销员”这一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促使语言内化。
2.3.2教学过程結合“交流平台”。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可让学生在除读课文后自学填表,学完方法。
2.3.3课内阅读推荐“课外书屋”。单元里“课外书屋”推荐了《森林报》、《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学习本单元之前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一读。这样既反馈其课外阅读的效果,同时在上课时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以提高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如学完《松鼠》推荐《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科学知识,激起阅读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結合。
2.4迁移运用——实现说明文的学科性。我们习惯地以为,教一篇说明文,就得讲表达方法,否则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生硬地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的概念一个个强加给学生,容易导致语言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一来,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所以学习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以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在写中迁移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