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阴明洲 卢 亮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文/阴明洲 卢 亮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能源结构;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城市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02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8.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8,87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93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283元。但是,河北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资源型发展的过度依赖,高能耗已经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已由2006年的1.89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08年的1.727吨标准煤/万元,累积降幅达到8.87%,但绝对值仍然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02吨标准煤/万元)。只有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难题。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当前我国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发展低碳经济是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河北的经济实际来看,河北产业结构还处在产业链低端,耗能高且污染严重。2008年,河北人均GDP19,363元。列全国第11位。但是,河北生产总值能耗1.727吨标准煤/万元,列全国第8位,仅仅低于山西、内蒙古、西藏等7个省(自治区)。主要是由于河北的重化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占比重相对小。支柱产业主要是钢铁、能源等重化工业,初级产品、低端产品较多,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耗能严重。从表1可以看出,宝钢全年粗钢产量2,858万吨,实现利润339亿元;同期,河北粗钢产量高达1.2亿吨,实现利润仅为340.58亿元。换个说法,即1.2亿吨产品创造的利润竟然与 2,858万吨产品创造的利润相差无几,耗能却是宝钢的4.18倍。(表1)
1、能源结构不合理。作为中国较大的煤炭生产与消费大省,煤炭在河北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煤炭产量和消费量总体上是一直持续、快速增长。煤炭占河北一次能源生产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2007年这一比例为85.40%,虽然2008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略有降低,但仍然高达85.03%。能源消费结构中,2007年煤炭消费占河北能源消费总量的92.34%,而2008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92.3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河北“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现状,且风能、光能、核能以及生物能源等低碳能源尚未形成规模,形成了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河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仍然不会改变。煤炭燃烧排放的主要环境污染物包括 S02、C02、烟尘、粉尘、炉渣、粉煤灰等。此外,燃煤产物还包含有砷、铍、铅、汞、放射性物质、多环芳烃类及醛类等有毒、有害的痕量元素的污染物,煤中的氯化物亦在烟气中排出。煤炭消费也是我国CO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燃煤产生的CO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以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河北经济高能耗、碳排放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1 宝钢与河北钢铁能耗对比
2、低碳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欧盟的16%、美国的28.6%。目前,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要高出2~3倍。而2008年河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727吨标准煤/万元,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所以河北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河北能源效率偏低的原因在于对能源效率的重视不够,根本原因在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依赖国家投入与补贴,使要素价格扭曲,不同能源品种多部门分散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成为严重约束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长期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依赖资源消耗与资本密集投入,忽视效率效益与环境保护,形成高物耗、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低下。
3、管理体制不完善。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在河北省能源局成立之前,河北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低层次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层面上,还没有触及宏观的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要害。2009年3月16日河北省能源局正式成立,拟定了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加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含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的行业管理;提出了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措施,对河北能源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但能源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河北能源结构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以上对河北经济的分析,低碳经济发展滞后、能源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河北经济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河北经济竞争力,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例如,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服务业,越处于产业链低端,能源强度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以加快商贸中心建设为核心,提升发展商贸业;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满足居民消费、扩大社区服务为抓手,推动居民服务业发展;满足多层次人才需求,推进教育培训业发展;依托医疗水平优势,推进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满足人们体育健身需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二是优势传统产业——钢铁、装备制造、化工优化升级。对工艺落后但有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新技术,引进高成长性、高效益的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利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转变,提升产业分工地位,使产业从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上升到制造环节,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环节向营销、研发及先进的核心技术环节逼近,由贴牌生产转为自主品牌、由辅助零部件制造发展为关键零部件制造及设备集成制造。三是加快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经济社会必须改变传统能源发展模式,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占比,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结合河北的实际情况,张家口、承德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应重点发展风电。保定拥有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产业的国家级高新区,在太阳能光伏产业上,保定是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生产基地。英利是世界第四家、国内最大的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商,拥有国内唯一的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和国内首家国家级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中部地区发展太阳能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既不同于常规的矿物能源,又有别于其他新能源,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是人类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对河北这样的农业大省尤为现实。在农村地区主要推广农业生产结合的沼气技术,在中小城镇发展以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为气源的集中供气技术。
2、促进低碳技术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节能环保为基轴,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河北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仍然不会改变,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与煤电优化对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应该加大投入持续支持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煤炭加工技术、洁净燃烧技术的发展;继续研发先进的能源转换技术,如富氧燃烧技术、煤拔头技术、煤炭多联产技术等。
3、制定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向低碳转变。政府通过直接手段强制关停企业虽然实现了低碳,但破坏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企业家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对于企业引进节能环保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补助,鼓励企业向低碳转变。例如,对于企业引进高效热水器给予固定金额的补助,对于住宅、建筑物引进高效能源系统给予补助。
4、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立低碳城市。政府还应注重广泛运用各种载体向国民普及节能知识,提倡并大力弘扬健康、简朴的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极大提升人们对于低碳经济的认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人们选择公共交通作为自己的主要出行方式。建议将上海世博会中已成功展示的案例,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室外遮阳棚等节能技术、固废材料在非承重墙中的再利用等,在河北新建公共建筑及政府主导的项目中有效推进。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构建节能低碳社区,加快对既有建筑进行包括墙体、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系统节能改造。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1]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2]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F127
A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