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层建筑”模式与土家族民间工艺之融合
——以贵州思南“周家盐号”民居为例

2011-11-12 05:13
关键词:思南周家乌江

覃 莉

(湖北民族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对艺术现象的研究无非从两种角度,一种是关注艺术本身,研究视角直接导致了艺术的神圣化、被孤立化;另一种角度是将艺术放在人类社会体系这个大系统中,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结点,因而衍生出了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等诸多艺术边缘学科。其中艺术社会学研究的模式,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着重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其研究的着眼点是在还原艺术史的社会生态,这与生发于社会底层的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关注点有某种相似性。民间工艺美术由于其原发性、实用性特征,必然会与经济生活发生密切联系,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就在于区域性民间工艺美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王海霞在《中国民间美术社会学》中提出“经济形式影响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决定了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通过人的观念媒介影响艺术”[1]。那么经济形式——观念媒介是如何作用于艺术取向的呢?本文拟将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中的“经济——上层建筑”模式融入到少数民族区域性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中,考察不同经济形式下,民间工艺美术的趣味表达与意义取向,以贵州思南的典型性民居建筑“周家盐号”为研究对象,与临近的“郝家湾”民居进行比较。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经济如何影响民间建筑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二是民间建筑中装饰纹饰的选用及意义重组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清代思南地区经济状况

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经济——上层建筑”模式认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包括艺术、哲学等)在内的“上层建筑”。艺术,作为人类一种有着显著特殊性的意识形态,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因此,“周家盐号”、“郝家院子”的研究基础是对清代思南地区经济状况的考察。

(一)土家族区域经济概况

土家族是中国惟一一个居住地不在边疆的民族,其居住地主要在武陵山区域一带,行政区划包括黔东北、渝东、鄂西南、湘西北地区,区域内分布有长江、清江、乌江、酉水、澧水等众多河流。土家族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特有的山地经济”类型。[2]

无论是土司时期,还是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区域基本上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另以资源性、手工业、商业贸易等作为补充。农业经济以“游耕”[3]农业和牛耕灌溉农业同时存在,“在传统农业经济区内,农业生产主要为传统的渔猎、采集和农耕生产;在农耕经济区,农耕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已取得主导地位”[4],同时渔猎和采集是重要的补充。手工业经济作为农耕经济的有力补充,在改土归流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制陶、制茶、制漆、造纸、木工、石工、打铁、金银器加工等多种手工业门类蓬勃发展起来,虽然并未形成大的商品生产,还是能满足本地的生产生活需求。武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吸引陕、川、赣等外地客商到此贸易。土家族居民虽然“喜渔猎,不事商贾”,但是长期以来,民间的以物易物的贸易却很活跃。正规的集市在宋代设立“博易场”后得到了发展,拥有便利交通条件的商业集场,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活动中心。如:永顺的王村、酉阳的龙潭和龚滩、龙山的里耶、思南的思塘、沿河的淇滩、彭水的郁水等集镇,均是由于商业贸易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南盐业经济与乌江通道

任乃强先生在《说盐》一文中提到:食盐是最早推动商业发展的商品。土家族区域大部分古为巴地,学者们普遍认为《山海经》中“巫傤民肦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5]这段文字,就是巴人以制盐为生的经济生活的写照。

由于贵州省不产盐,所需食盐全部依赖从外省进口,主要又来自川盐的供应,而贵州地方远僻、运输艰难,长期以来是“斗米斤盐”,历朝历代均以贵州盐政为稳定一省之策略。当时川盐贩运进入贵州的口岸在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其中,涪岸由涪陵转入乌江,从酉阳的龚滩、经沿河、思南转运入贵州。

乌江水系纵贯贵州、重庆、湖北等省市,并深入贵州腹地。唐宋时期就是贵州进出口物资的重要通道;至元代在乌江设立水驿;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疏浚乌江干流思南以下河段,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疏通石阡至乌江水运,开凿乌江支流石阡河塘头以上近百里,石阡通航。经过数百年的努力,乌江航运状况逐渐改善。“思南以上断续可通小型木船至余庆,思南以下可通大型木船以达涪陵,惟其间有潮砥、新滩、龚滩须换船起滩方能通过。”[注]转引自网上资料:胡大宇的博客《丁宝桢与川盐入黔(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5edc8010009pf.html。逐渐形成龚滩、思南、潮砥、沿河等港口码头。清光绪四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建议修理四大盐岸的河道,对赤水河、綦江河、乌江涪陵至思南段、永岸河道进行了疏通治理,至此,乌江航道除少数险滩需人力“盘滩”[注]思南方言,即人力搬滩转运。转运,川盐入黔运路已畅通。

清代的食盐销售基本上属于专卖制度。由于贵州历来盐贵,清初多采取轻税的政策,并开辟河道,畅通运输道路,以平抑盐价。 康熙二十五年实行“盐引制”,即明确规定盐的经销范围和运输路线,水引盐(由水路运输),每引7500斤,50包[6],乌江涪岸所运食盐主要来自富顺、射洪盐厂,并在贵阳、思南、石阡、平远、大定等地设所征收盐税,规范盐商价格。雍正七年,推行“计口授盐”法,即按每县人口的数量,指定营运商,并确定食盐的供应量。清光绪年间,丁宝桢改革运销制度为“官运商销”,此制度保证了政府在食盐税收、平抑盐价上的控制权,并加强了对盐商的监管。至此,川盐入黔贸易大盛。随之而来在盐运通道上,贸易兴旺,特别是重要的水、陆路中转码头,商贾云集,船工、纤夫、挑夫等皆以盐运为生,并吸引外来移民到此置办田产家业,城镇逐渐兴旺发达。贵州思南府即是位于乌江盐运水道上的重要码头。

思南府地处乌江贵州段,是乌江河道能通航大木船的终点。县城依山建在乌江边,处在贵州联系湖南、四川的商业交通要道上,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自明代以后,每年入黔川盐的半数经龚滩、新滩、潮砥盘滩转运至思南,再由思南分销至铜仁、秀山、石阡、镇远等地。巨额的盐业利润造就了思南府的繁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土归流设置思南府。嘉靖年间的《思南府志》载:“(乌江)下通蜀、楚,舟楫往来,商贾云集”;清道光年间《思南府续志》载:“自蜀五硐桥盐井运涪入黔,两易以达思南,分道散售石阡、铜仁、镇远,各府皆引地也,计岁销十数百万斛”[7];同时,由于盐业的拉动,吸引了川、陕、赣等地的商人到思南经商,收购当地的各类土特产桐油、生漆、药材等运销到外省。到清代中后期,思南逐渐形成了商业经济、农耕经济、自然资源经济相互补充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累积,城市的繁华,造成了这一时期富裕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建设的高度发达。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商贾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商业会馆、住宅。由于整个社会对土司时期规模宏大的衙署、装饰豪华的家宅、精美奢侈的日常生活的记忆,使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间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存的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精致的手工艺产品,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遗产。同时,城市的繁荣、财富的增加也使文化逐渐发达,据李良品先生的统计:明清两代,思南府共出科举798人[8]。至此,思南府经济发达、文风昌盛,成为“黔东首郡”。

二、周家盐号与郝家院子建筑结构与纹饰

周家盐号即是在思南府这种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修建的。周家盐号又名“和顺号”,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乌江边思南县城卢家码头安化街,当地人称“周家桶子”*“桶子”是贵州德江、沿河、思南等地对四合院式建筑的形象称呼。,是周家先祖周镐璜花三万银元修建*据民国时期的测算。。郝家院子位于距思南县城40公里的郝家湾,是郝氏族人的聚居地,为清代郝朝相所建。

(一) 建筑结构比较

两处清代民居均采用木结构为主、砖石为辅的院落式建筑样式,但是由于居住环境、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功能性的区别,二者之间又有差异。

1.周家盐号建筑结构。房屋建在乌江的西岸,座西向东,整体为砖木结构,由石龙门、对厅、两厢、正堂、正房、厨房、盐仓、花园、天井等构成封闭式四合院结构。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实用面积800余平方米,有大小居室30余间。现在除了石龙门、盐仓外,基本保存完好,为商住两用建筑。建筑布局以东西向的大门-对厅-天井-正堂-花园为中轴线,两边布局南北厢房,为两层设计。虽然兼顾商、住两用,但在建筑设计上,以功能为依据区分不同区域。进入石龙门后,在大门左侧设计有一条专门的搬运盐包的通道,通道与正厅分离,直接可达盐仓。为了保证盐仓储盐的干燥,院内建有发达的排水系统,一米多高的暗沟将院内各屋面流向天井的雨水收集后排入乌江。木质建筑为了防火,外建马头形防火墙。整体建筑以天井为中心,采用江南建筑中“四水归堂”的布局,所有窗户均开向天井,正堂、对厅、厢房与环绕天井的廊道相连接。建筑结构整体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私密性。

2.郝家院子建筑结构。郝家院子位于距思南县城40公里的郝家湾。村落背靠凤凰山,前览千亩稻田,依据 “藏风聚水”的传统风水理论,依山就势,顺水造型,天然泉水汇成的溪流沿着石墙根穿村而过,将村子分成了两半。郝家院子是清代民居建筑,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建筑布局以龙门—院坝—正房为中轴线,两边分布厢房,背靠山坡,面朝溪水,正房以青石加高,院坝以青石铺地,整体院落以龙门为界合围成石院墙。院落建筑结构较为松散,具有开放性。

(二)建筑中的主题纹饰及其组合

传统民居木质建筑中,木雕纹饰是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而众多的纹饰加以组合则将单一的图形转换为具有意义的语境。

1.周家盐号纹饰类型及组合程式。纹饰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动物纹饰:此类纹饰数量最多,有:五福捧寿、犀牛望月、野鹿衔花、鹤鹿同春、喜上眉梢、麒麟吐瑞、双凤朝阳、三羊开泰、老鼠葡萄、凤穿牡丹、夔龙纹、拐子龙、蝙蝠纹、凤纹(图一)、蛇吞象纹(图二)、象纹等。(2)人物纹饰:此类纹饰较少,只有神仙人物主题纹饰两幅,以硬角回纹为窗格,间以蝙蝠纹、夔首纹,用在两边厢房。(3)几何纹饰:回纹、锦纹、冰裂纹。冰裂纹用在两侧厢房中书房的花窗,取其寒窗苦读之意。(4)植物器物:四季平安、平安喜庆、花开富贵、博古纹、暗八仙等。博古纹用在厢房花窗,有清雅高洁之意;暗八仙以锦纹铺底,用在大门格扇上,取长寿之意;(5)文字纹饰:正堂的大门腰板上刻有:“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维忠维孝,克俭克勤”的周氏家训。

图一 凤纹 图二 蛇吞象纹

组合程式的特点体现在:不同的纹饰出现在不同的建筑布局、结构。正堂是供奉先人、接待来客之所,大门向后退缩呈“吞口”状,木门上的木雕纹饰简洁大气,为了解决厅内的采光,拐子龙用在4扇格子门上,椭圆形框架四周点缀动物纹夔首、凤纹,图案尽量缩小,中间花心部分全部雕饰麒麟吐瑞纹,格扇相间处装饰犀牛望月,整体简洁大气。在大厅外回廊上的栏杆雕刻以夔龙纹穿插花朵纹与云气纹,两边各雕刻一对蝙蝠,风格流畅、古朴大方,整体疏朗有致。正房面向天井的花窗以锦字纹为窗格,花心主题纹饰分别是喜上眉梢、鹤鹿同春,间以夔首纹,与正堂纹饰相呼应,纹饰繁复华丽,腰板上装饰回形纹和冰裂纹,与正堂装饰既协调一致,又略有变化。整个正堂、正房的木雕工艺重视细节和曲线的处理,转折部分圆润优雅,纹饰表面起伏凹凸流畅自然,动物纹饰饱满圆润,富有张力,技术水平极高 。

两厢原为“子弟读书之书房”[注]据周家盐号主人周业洪的介绍。,靠近正堂部分的雕刻图案为冰裂纹,靠近大门部分装饰为神仙人物、缡首,间杂以蝙蝠纹、龙卷草、花朵纹等。明显与正堂的工艺有区别,纹饰上繁复堆砌,动物纹饰表面追求平板感。对厅部分的主题纹饰是双凤朝阳、鹤鹿同春、三羊开泰,框架结构与正堂的圆润凸凹刚好相反,框架向内凹陷,边缘装饰线明显,整体布局以中间的吉祥主题纹饰为主,纹饰追求绘画性。大门外的雕刻与正堂近似,主体框架圆润,以喜上眉梢、老鼠葡萄、双凤朝阳等吉祥纹饰为主题。蛇吞象纹、丹凤纹、象纹均出现在“钱凳”凳脚,其中蛇吞象纹组合奇特,寓以“人心不足蛇吞象” 之意,强调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商业自律。

2.郝家院子纹饰类型及组合程式。纹饰类型主要包括:(1)动物纹饰:一路连科、麒麟吐瑞、鱼跃龙门、喜上眉梢、象纹、福寿纹。(2)几何纹: 回纹,用在正房花窗铺地。(3)植物器物纹:平安吉庆,用在厢房花窗中心做主题纹饰。

程式组合的特点是:鱼跃龙门、喜上眉梢、一路连科、麒麟吐瑞纹均用在正堂外门扇花心,间以夔首纹;象纹用在神龛柱脚;福寿纹用在神龛上。主题纹饰正堂花窗上的四个纹饰明显有程序性特点。郝家院子的纹饰组合在整体上较周家盐号简洁,纹饰追求整体。

三、结论

(一)民间建筑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与经济背景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概念,周家盐号和郝家院子都严格遵守了这个传统。不同的是,周家盐号的中轴线大门—对厅—天井—正房—花园形成一个完整的中轴线,为了不破坏中轴线,进入盐仓的路线没有经过大门,而是直接从龙门另辟通道。围绕中轴线,以廊道将左右厢房与正厅连成一体,使建筑物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闭合空间”,美国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这种空间为“人为空间体系,其作用是控制客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提供视觉以尺度和标准”[9],闭合式空间的最大的视觉作用在于强调正堂的视觉印象,这种建筑空间样式也是宫室宗庙的样式。而与之相比郝家院子的龙门—庭院—正房的中轴线则明显要短,左右厢房与正房之间并没有廊道作为连接,也没有对厅、大门,以龙门为起始点围以石墙作为内外空间的界限,建筑空间是一个结构较为松散的“自然空间”,为了强调正房的视觉效果,将正房基础建在高于院坝五级台阶的平地上。

中国传统社会重农抑商,以“士、农、工、商”为序,商业排在最后,到清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利润的重视,商人的地位开始获得了提升。沈大明在《清律对于商人的保护与控制》中认为:“开立商籍,规定学额,允许商人子弟附籍入试。清政府为照顾商人子弟(尤其是盐商子弟)科举入仕,特设商籍,规定了专门学额,准许商人子弟在行商省份附籍入试……商籍为商人进入绅士阶层打开了大门,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人子弟登堂入室,获得了与士子平等的身份,也获得了平等的进入官僚体系的被选举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官僚体系的结构,也动摇了传统的“商为四民之末”的观念,提高了商人的法律与社会地位”[10]。周家盐号作为在此商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民居建筑,严格按照理想化的宫观殿堂的样式修建,在这里居住建筑作为提高其社会地位的象征性意义优先于实用功能意义。与之相比,作为农业经济下产生的郝家院子的建筑结构则在遵循大的传统规范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实用功能优先的原则。

(二)纹饰的意义取向与经济背景

发展到明清的中国纹饰系统,已经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通过其物象的象征性和谐音传达不同纹饰的内在含义。

依附于民间建筑之上的装饰纹饰由于其空间结构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也同样具有组合意义。周家盐号的纹饰程序组合变化以人的行动路线为线索:大门装饰有以葡萄老鼠、喜上眉梢为主题纹饰,左右厢房装饰以神仙人物、冰裂纹为主题纹饰,正房装饰以喜上眉梢、鹤鹿同春为主题纹饰,正堂装饰以麒麟吐瑞、拐子龙为主题纹饰,正堂外廊道装饰以夔龙纹。随着路线的行进,纹饰由喜庆到吉祥最后到庄重,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心理变化。葡萄老鼠寓意繁衍多子;麒麟为仁义瑞兽,意为积善积德天降吉祥;犀牛为镇水神兽,犀牛望月寓意辟邪吉祥;神仙人物寓意添福长寿;鹤鹿同春寓意延年益寿;夔龙纹寓意庄重威严;蛇吞象寓意商业道德规范等等。众多的纹饰以各自的意义被安置在相应的位置。商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市民阶层的文化心态普遍以驱邪禳灾纳福迎祥为主要特征。周家盐号的纹饰选择繁复多样,总的体现了商人市民阶层求全的心理。而郝家院子由于中轴线较短,主题纹饰主要集中在正堂,从喜鹊闹梅、麒麟吐瑞、一路连科、鱼跃龙门的顺序排列,其意义组合在于科举应试、平步青云,这是农耕经济背景下读书人最直接的飞黄腾达之路。两相对比,周家盐号纹饰中没有出现一路连科、鱼跃龙门,郝家院子没有出现蛇吞象纹饰。工匠与主人家在诸多纹饰的选择上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主人家一方面允许工匠在社会大规范和行业原则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两座建筑中有多处使用相同纹饰;另一方面又强烈的施加自身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反映在宅院建筑与装饰中对社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济影响下的价值观念的强调,并在这种博弈中完成纹饰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重组。因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间建筑中的纹饰装饰具有选择性,同时,纹饰重组的方式在于传达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周家盐号与郝家湾民居分别代表了商业经济文化、农耕经济文化下不同的生活观念和纹饰选择观念,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认同,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对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的制约与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中国民间美术艺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28.

[2] 黄柏权,吴茜.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特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7):70.

[3] 雷翔.游耕制度:土家族古代的生产方式[J].贵州民族研究,2005(2):102.

[4] 李良品.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5] 袁珂.山海经全译·大荒南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84.

[6] 王绍荃.四川内河航运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04.

[7] (道光)夏修恕.思南府续志[M].思南县志编撰委员会,2003点校本:82.

[8] 李良品.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科举人才地理[J].贵州大学学报,2005(1):19.

[9]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M].北京:三联书店,2005:553.

[10] 沈大明.清律对于商人的保护与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2):22.

猜你喜欢
思南周家乌江
又见乌江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杵坨
周家生
周家生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