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泉平
(福州工业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沈泉平
(福州工业学校,福建福州 35000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福建省属22所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行为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因素。(2)福建省属中职学校学生的运动兴趣不高、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等,这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针对这一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福建省;中职学校学生;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2.1 主观因素
2.1.1 学生对体育锻炼主要作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见表1)
表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调查统计表
从调查表1可以看出,有75.0%的学生选择“增强体质”比例最多,说明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育锻炼主要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积极的。58.1%的学生选择“增强意志品质”,排在第二位,体育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精神。说明有一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开始逐渐全面和深入。有51.0%的学生选择“放松精神”,中职学校学生以学习专业实践知识为主,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脑力,特别是专业技能实习准备考证的时候,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时候通过体育运动的调节,可以放松神经、消除解疲、减轻心里压力。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企业文化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体育活动天生就具有这些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凝聚力。
2.1.2 学生体育动机需要的调查分析(见表2)
表2 学生体育动机需要的调查统计
动机需要是人的心理行为。动机的强度、清晰度、更替性、动力性、复杂性都与人的行为有无法剥离的联系:而需要的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起伏性则使行为的动力和源泉有了依托和保障。体育动机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和出发点,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体育需要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初始动因。需要是一切生活的动力源泉,每个人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部需要而表现出外显的体育行为。
表2结果显示,增进健康是驱动中中职学校男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需要,分别是男生占49.5%,女生占41.3%,这说明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育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从其他动机需要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存在很大区别,女生对完成学业和自身形体看得比较重,而男生却对兴趣爱好和宣泄情绪看得比较重要,这符合性别不同,生理和性格各异导致对体育的动机需求的不同。
2.1.3 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分析(见表3、表4) 体育兴趣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有研究表明,体育兴趣与行为呈现高度正相关,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产生特殊的偏好,其体育行为更趋向于积极,其参与运动的稳定性明显高出其他学生正常水平。从表3调查结果表明,9.0%的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49.4%的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约有5.0%的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有11.4%的中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表示“一般”,说明多数中职学生对体育有感兴趣。
表3 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调查统计
本文分析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目前中职学校体育课的看法,以及体育课存在的问题,为中职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体育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表4 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程度的调查统计表
由表4可以看出,对体育课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19.0%;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学生分占36.5%;累计对体育课感兴趣的学生占总百分比为55.4%,说明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喜欢上体育课的,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是较高的。
而对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分析(见表5),在被调查的中职学校学生总人数中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人数有127人,占被调查学生的7.0%;非常不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只有37人,占被调查学生的2.0%,从表面数据看,比例虽然较低,总共只有164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学生被动地参与体育锻炼,那么体育教学也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表5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调查统计表
从表5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自身素质差,排在第一位,反映中职学生把自身素质差作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二位到第四位的依次是: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场地器材;教师素质及教风不好,分别占28.7%;25.3%;20.6%,以上三种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体育课兴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师素质差及教风不良,说明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存在问题,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乏体育场地器材这是中职学校的通病,场地器材是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也是近几年教育厅对中职学校体育评估的重要指标。
2.2 客观因素
2.2.1 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是保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体育场馆和器材设施的不足,是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有60.5%的学生对学校缺乏体育场地、器材持同意态度,说明福建省属中职学校严重缺乏场地、器材,不能保证学生充分的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
2.2.2 学校体育氛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体育氛围好的有50.7%,不好的有20.9%,还有28.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说明福建省属中职学校校园体育氛围一般,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不好,直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调皮、好动、冲动、情绪暴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努力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多组织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定期开展“体育与健康”讲座和学校体育节。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调节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有50.7%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20.9%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表明福建省属学校领导对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不够重视。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学校,而体育往往被忽视,学生一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根本得不到保证。要真正落实树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保证学生每天除体育课外活动一小时,必须改变学校领导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把体育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2.2.3 家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70.5%的学生认为家长能够支持自己参与体育锻炼,不支持的有9.5%,对家长是否支持自己参与体育锻炼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占20.0%。家长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程度,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程度,直接导致对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支持态度,所以,家长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对象,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
2.2.4 同学朋友的影响成群结伴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对青少年阶段特别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中职学校学生被社会边缘化,学生渴望独立、自由,喜欢与同学朋友在一起,不喜欢与父母和老师沟通,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他们在一起没有事先的计划,大多是以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可见同学朋友间的相互影响是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也是强化个体行为外因的关键因素。本调查统计显示,有48.2%的同学认同平时锻炼缺乏伙伴,有27.8%的同学对缺乏锻炼伙伴表示不同意,有24.0%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这说明同学朋友对体育锻炼是有一定的影响。
2.2.5 受传播媒介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45.8%的学生认为媒体传播会影响体育锻炼,有30.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23.3%的学生认为媒体传播对参与体育锻炼没有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成为学生的主流。而作为媒体报道的体育信息,也将不断地加强了人们对体育的认知,从心里角度的认知迁移到情感,进而导向行为。中职学生是信息的敏感群,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媒体关于体育信息的熏陶,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体育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
3.1 结论
(1)福建省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是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客观因素。
(2)福建省中职学校学生的运动兴趣程度、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家人、同伴、媒介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3.2 建议
(1)加强中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场地与器材不足的局面,为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充分的保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鼓励和促进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体验参与体育活动带来的喜悦和乐趣,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3)体育课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活动的内容应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有机结合,既要重视它对人体生物改造的价值又要考虑它对终身体育所起的作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与兴趣,任意选择满足自己对体育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作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进行体育与健康行为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1]王志明,刘满金.广州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
[2]皱玉华.南京市大学生体育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刘一民.体育行为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4]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5).
[5]曹阳.大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认知与其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2005(4).
G807
A
2011-02-25
沈泉平(1975—),男,漳州诏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