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建利
从开放教育资源到参与式学习文化
文/焦建利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之一。2002年,他以其著作《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奠定了他“趋势大师”的地位。在这本全球流行的著作中,弗里德曼认为,世界已经变得更平坦、更深邃、更富有了,它已经为那些在经济上想跨国、跨洲竞争与协作的人们赋予了更多的个人权力。然而,弗里德曼主要讲述的是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议题。
几年之后的2009年,另外一个美国人,印第安纳大学的柯蒂斯J.邦克教授则出版了《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他指出,在这个扁平化的过程中,世界是开放的,十把开放教育世界的金钥匙使得大量教育财富变得可为任何人所用。而其中,开放教育资源(OER)便是为全世界打开了通往教育大门的十把金钥匙之一。
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查尔斯. 维斯特对外宣布实施开放式课件(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项目。由此拉开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序幕。
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MIT OCW)项目的最初理念是俞久平教授在健身的时候萌生的。俞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学校计划委员会的主席,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考察麻省理工学院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扮演的角色,其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观点也是他们讨论内容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并不打算在它不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中投资。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提议,即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免费地、义无反顾地奉献出自己的课程内容。这将带领全世界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即所谓的开放式课件时代。俞久平称之为“理性的利他主义”,他说,中国有个成语说得好,“抛砖引玉”,麻省理工学院抛出了1800多块课程之“砖”,而吸引来的是数不胜数的“玉”。在BBC的一篇新闻中俞久平指出,“我们的期望和愿望就是通过身先士卒做出表率,使其他大学也能够将它们有价值的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从而能够对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产生真正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果不其然,就在MIT宣布启动其开放式课程项目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鲁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犹他州立大学和塔夫大学也加入这个队伍。此后,日本的开放式课程协会、越南富布莱特经济学开放式课程、英国开放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十一所高校、印度拉伊基金会学院等高等院校和机构也纷纷加入。现在,已经有数不胜数的人和项目加入OCW这个伟大的行列之中。到2008年2月,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在没有任何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内容展示给上数百万用户。
也许有人会认为,10年前MIT引领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尽管将海量的开放教育资源以免费开放的方式置于互联网上,为任何人使用。可是,语言障碍是一个阻碍开放教育资源为国人使用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早在2004年,台湾的朱学恒就已经启动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文翻译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计划OOPS”。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也将包括MIT的这些课程在内的开放教育资源翻译成中文,使得华人世界的学习者利用MIT开放式课程的语言障碍得以扫除。
另外,2003年4月8日,也就是MIT OCW项目启动两年之后,中国国家教育部正式宣布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2011年第二期工作简报,截止到2011年2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共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校级精品课程8169门。累计共形成各类精品课程20283门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构成了全球开放教育资源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由MIT引爆的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过去的差不多十年间,并没有受到国人的普遍关注。但2010年11月1日,网易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其中包括了YYeTs课程翻译组等非盈利组织和爱好者翻译的国外开放式课程视频。网易公开课的启动,使得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于哈佛大学等世界级名校的公开课课程。目前除网易外,新浪、搜狐、腾讯也在使用世界名校的开放教育资源。
从最基本的含义上来看,开放课件运动是指将免费的内容放在互联网上供任何感兴趣的人士使用。它为人们提供免费的、可检索的、开放存取的大学资源和课程内容。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计划启动之间已经整整十年了。中国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的精品课程工程,至今也有7年多的时间了。更进一步讲,有了朱学恒、中国开放教育资源组织、YYeTs课程翻译组、Subdot、译言网以及许许多多的非营利网络组织和数不胜数的翻译爱好者,开放教育资源的语言障碍正在不断地被扫除。
可是,有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学习真的就发生了吗?互联网用户究竟在以怎样的方式方法使用开放教育资源?而开放教育资源运功,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网民的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网友黄河北岸这样评论说:“网络公开课只是补品或者调味品,而不是主食,受众但听无妨,但毕竟代替不了主食。复旦推出网络公开课,是一种有益探索,就目前而言,形式大于内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最终走向如何,犹待实践检验。”
事实上,通过网络分享课程资源,在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是常规的举措。不过,绝大多数此类的分享只是局限于校内或教育网内分享,校外网友无法分享和使用。是什么阻碍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问题究竟是在于内容本身,还是法规制度?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过程中,机构发挥了什么作用?开放教育资源机构的创建是否鼓励了个人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使用和重复利用,是否已有明确的政策?所有这些问题,无不关乎网络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
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一书中,柯蒂斯J. 邦克教授采用类似于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写作风格,不仅提出了开放教育世界的十把金钥匙,而且也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开放教育世界的三大汇聚趋势。他认为,使得“我们所有人都学习”成为可能的开放教育世界具有三大宏观汇聚趋势是:学习工具和基础设施的可用性(管道)、自由和开放的教育内容与资源的可用性(页面)、一场面向开放获取信息、国际协作、以及全球共享的文化运动(一种参与式学习文化)。
在柯蒂斯 J.邦克教授看来,使当今全人类数字化的第三大宏观汇聚趋势是一种协同建构、协商和共享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文化创造:即一种“参与式学习文化”。如果基础设施和开放教育资源准备就绪,而教育社群以及整个社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职能,那么,就会丧失无数独特的学习机会。
在这三种宏观趋势中,“管道”的问题核心在于经济,只要投资到位,基础设施的建设不难解决。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如能沿着目前的轨道与趋势发展下去,似乎也不会成为问题。在《学术论文公开取阅之精神》一书中,作者John Willinsky认为,获取知识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开放获取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已经能够广泛地获取高水平的学识和丰富的知识渠道。当网络基础设施不再成为问题的关键,资源不再成为问题的核心的时候,邦克所说的第三大宏观趋势:参与式学习文化便构成了开放教育世界的重中之重。
如何才能使得网络上涌现出来的开放教育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的效能?怎样才能使柯蒂斯 J.邦克教授所倡导的“我们所有人都学习”变成现实呢?也许,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对世界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重大问题。
其实,在许多场合,在论述开放教育资源的特点的时候,加拿大的 Stephen Downes都重点阐述了Web2.0的意义。他认为,Web2.0与其说是一种技术,倒不如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强调的是:人们将改变以往仅仅作为内容消费者的习惯,成为网络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创建者。事实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由“搜索”走向了“社会性网络”。这已经成为业界人士的普遍共识,从Google的成功,到Youtube,再到Facebook,再到Zoho……。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以Web2.0为核心的社会性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已经而且必然会依赖于一种新型的共享、协作与参与式的学习新文化。
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是拥有全球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2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组织的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它的使命就在于促进全球共享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教育资源,以及利用自有、开放、高品质的教育材料组成课程。据报道,到目前为止,OCWC提供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课。
在过去十年中,为了提供免费获取大量教育资源的机会,全球性的协作、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格局已经形成。从朱学恒的“Open Course, Open Source”理念、到余志海的“多背一公斤”、再到“背单词捐大米”,在各种类型的实践社群和学习社区中,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的教学活动,在 Busuu、ChinesePod、Livemocha等语言学习环境中,无不充分体现了这种协作、参与、共享的理念。这是Web2.0的理念,是互联网的精髓,也是参与式学习文化的要义所在。从电子邮件、到博客、微博、QQ等计算机居间的通讯,为全球性协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教育资源的大同世界似乎一下来来到了网络时代每一个人的面前。今天,在经济方面铲平世界的那些技术与过程,同时也使教育走上了开放的道路。当然,其终极目标是在这样一个更加开放的教育世界增加学习机会。但是,在这种学习进程中,经济上的竞争与合作会接踵而来。要使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学习带来的机会与可能性变为现实,要使在新的竞争与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参与式学习文化的研究、践行与普及,将会成为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单位为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