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恒
如何给领导人写信?怎么才能获得来自最高层的回信?长久以来,一直是很多民众最想探知的中南海“秘密”之一。
2010年8月,先是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复信广西百色陇穷小学学生张玉玲,后有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给上海青浦区一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回信提出“少年有志,国家有望”。2010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复信北川中学学生刘敏。
据统计公开报道显示,就本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级别领导而言,9名常委都有过给民众复信的记录。16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也有12人曾经复信或委托有关部门复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以胡锦涛为落款的复信,已经不少。
大事不漏报,小时不干扰
中南海西侧院墙外,府右街乙27号。
如果不是悬挂着一块标有“中南海邮局”的黄色金属铭牌,路人很难将路边这座低矮的暗色仿古四合院,与上送下达中南海信件的中南海邮局联想到一起。来自各地的邮件,也只有被发送到这里,才可以盖上“中南海”的落地邮戳。
这个特殊邮局1950年2月开始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中南海的内设局。它最初位于中南海西门内,距西花厅不过百米,不对外挂牌,也基本不面向社会开展业务。不过所有投递到中南海的民间邮件,都会聚集到这里。信件也被统称为“人民来信”。
一般情况下,通过邮政渠道发送给领导人的信件,都会先进入信访部门的办信程序。所以发送给领导人的邮件是以何种形式寄出,收件人名称怎么写,并不重要。绝大多数来信都会经信访部门,转往信访内容所涉及的单位进行处理。只有极少部分来信,会被制作成简报形式,如《群众反映》等文本,报送领导人。而直接呈送来信原件,则更为少见。
什么样的来信要靠信访部门消化?什么样的来信才能报送领导人?原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干部李振洪曾经办理几万件次人民来信,据他回忆,为领导人办信,依据的一条重要工作思路,就是“大事不漏报,小事不干扰”。
1963年,李振洪收到一封人民来信,信中介绍,因暴雨成灾,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大量农田被淹,灾情严重。而由于河南新蔡地势高于东邻的安徽临泉,临泉低处筑堤挡水,新蔡高处则扒堤排水,双方集结了大批群众,一场争斗随时可能发生。
接信后,李振洪最初准备电话通知安徽和河南两省,请他们派人前往共同处理。但感到事态严重,就按照“大事不漏报,小事不干扰”的工作要求,即刻作出摘报随附原信送刘少奇。刘少奇阅后作出批示,一场可能发生的流血事件得以避免。
不同政治含义的小事
近年来中央领导给普通民众的回信,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小事”,这看起来似乎有悖于“小事不干扰”的准则,不过,这一时期,“小事”已有不同的政治含义。
李芳是湖南望城县星城镇马桥河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她曾于2009年致信温家宝,介绍自己创办民办图书馆的情况,并邀请温家宝为图书馆捐献一本图书。不到一个月,她就收到了温家宝亲笔签名的《现代汉语词典》。
李芳说,当时并未多考虑温家宝的国家领导人身份,写信的动机是因为敬佩。
但温家宝以总理身份的回信,显然已经改变了这位农村女性的生活轨迹。签名词典由相关领导受委托送交给李芳。同时,省、市、县、镇四级政府,也带来了6万元码洋的图书。如今李芳已增开一家新馆。
在更早之前,2007年,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赣州市滨江二小的186名学生联名写了一封《致温家宝爷爷的信》,托他们参加“两会”的校长刘艳琼,带到北京转交给温家宝,以表达对政府免学杂费优惠政策的感激之情。
刘艳琼称,写信的想法,就是由一个叫钟以琛的五年级学生向大队辅导员提出的。老师们觉得很好,就决定这样做了。
如何送出这封信?刘艳琼首先想到的是通过个人关系呈递。她找到在主席台就座的全国公安系统劳模邱娥国,但得到的委婉回答是,会议期间,没有向领导递信的可能。后来刘艳琼干脆直接将信件交给了驻地的邮政服务人员,在收件人一栏上,写下“国务院温家宝总理”。
第三天下午,刘艳琼接到电话,称信已收到,会尽快交给总理。她完全没想到,当天晚上回到驻地房间时,温家宝的亲笔回信已经放在被子底下。信封上特别注明,“限今日到达”。
一年后又逢“两会”,相似的故事再度上演。在“两会”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朱建华将手里的一封信,交到“两会”秘书处,希望可以转给温家宝。
信是13岁的王孝进所写。作为湖北省监利县福田寺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一名普通学生,家境贫寒的王孝进在3岁时母亲出走,6岁时因车祸而失去右腿,家用开支全靠父親打零工维持。因为没钱,每到开学,王孝进的父亲就会劝他,别再读书。
媒体报道称,有感于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不再需要缴纳书本费,王孝进偷偷告诉同桌:“要给温爷爷写封信。”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王孝进将信交给“要去北京开会”的朱建华。
同样在信发出后第三天,朱建华收到了回信:“请转达我对监利人民的问候,祝孝进小朋友学习进步。温家宝。”
无论是邀请温家宝捐献图书,还是对“温爷爷”表达谢意,与李振洪所描述的“大事”相比,这些确实只能算作“小事”。但不可否认的是,旁观者通过写信者与领导人的书信往来,可以捕捉到一个明显信号一写信者都是新政策的受益人,民众与领导人的此类互动透过媒体不断放大,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惠民新政”的宣传效果。
有章可循的回信规律
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投书中南海,邮路是唯一的选择。但实际上,得到领导人回复的信件,其进入中南海的渠道五花八门。
已成经典的一则往事发生在1975年。当时,三个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黄仲玉、林克平、钟义信焦虑于大陆的通信卫星研究落后,他们决定给周恩来写信,建议中国尽快搞通信卫星。但这封信通过什么方式送给周恩来?林克平是时任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的秘书,处理这类问题很有经验。他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随同机要文件一起走,而且邮件要挂号。
于是,一封由三位普通年轻人签名的群众来信,通过机要渠道进入中南海。
据工作人员回忆,周恩来看到这封来信之后很激动,当场批示“先将卫星通信的制造、协作和使用方针定下,然后再按计划分工作出规划,督促进行”。11天后,周恩来住进医院,直到去世。这封成功“过关”到达周恩来办公桌上的来信,就这样改变了中国通信卫星的发展轨迹。
而在当下,每每临近节日前夕,如“六一”之前给儿童回信、“五四”之前给大学生回信,以书信表示重视,已成为领导人的例行动作。
除此之外,通过“两会”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投书,也是增大领导人回信概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文所述,2007年与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艳琼、朱建华发出的邮件,都在第三天就得到了温家宝的回复。
另一方面,在领导人视察过后,向领导人发去信件汇报本地改革喜讯,也更容易获得领导人的回信。据统计,胡锦涛2003年至2008年多次的回信清单中,就有4次回信是因为其在当地调研后,当地民众致信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