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勤,荣慧芳,许信旺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模块教学视角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构建
张乐勤,荣慧芳,许信旺
(池州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可视为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模块构成的系统,各模块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各模块、子模块并非为独立单元,彼此间存在有机关联,模块组合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块间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提升素质,树立理念三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可丰富模块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模块教学
课程模块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分为若干个模块,并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1]。模块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育。从教学观念看,传统学科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模块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知识与技能两条脉络,模块教学只有能力一条脉络,没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格区分;教学方法上,学科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模块教学有多元教学方法[2],如讨论式、野外参观、野外实验等,总之,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
模块教学理论基础产生于心理学,国外对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较著名有CBE、MES两种模式,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它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为技能本位教学模式,它以岗位任务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由国际劳工组织所倡导。上述两种流派均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3]。我国对模块教学探索始于20世纪90年代[4],理论研究多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及职业院校教师,应用研究多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5-6],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7]、专业教学模式[8-9]及课程教学[10-12]中引入了模块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成功经验,有效地推进了模块教学改革实践进程。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环境与安全类、环境生态类、化学类、化工与制药类所属专业的必修课。笔者所在的池州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均将其纳入专业基础课范畴,基于模块教学理论及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可视为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模块构成的系统,各模块并非为完全独立单元,彼此间存在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其中,教学目的模块是构建的根本要求,教学内容模块是核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模块是实现教学目的,保障教学内容实施的必要手段。
图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模块构建
模块教学的教学目的强调其人本属性,即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维度的教学目标。基于此,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课程终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两型社会”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教学目的包括三方面,可视为三个模块,一是讲授基本知识点模块,二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表述问题技能模块,三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模块,三大模块既有相对独立性,相互间又存在着紧密联系,知识点传授是基础,技能培养是关键,理念形成是根本,三者有机融合构成了“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的统一体(如图2)。
图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的模块构建框架
1.2.1 教学内容模块分类及学时分配 模块教学要求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而彼此间又存在有机关联,共同构成教学内容统一体。池州学院“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总学时为72学时,笔者将其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点传授、技能培养、实践教学、考试四大模块,各模块教学时数及内容如表1。
表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内容模块一览表
1.2.2 教学内容模块分析 教学内容四大模块为相对独立而彼此间又存在密切关联。理论教学模块按知识点又可分为六大子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地球圈层及生态系统)、资源模块(介绍我国资源现状特点,特别是人均量低、质量较差、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环境问题模块(介绍我国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的现状;生态环境的现状;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模块(介绍概念、内涵、本质、实践)、保护环境手段模块(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媒体监督)、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论模块 (介绍概念、内涵、目的),其中,基础知识、资源、环境问题模块是基础,可持续发展模块是核心,保护环境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论模块是保障。六大子模块通过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线,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课程基本知识点。
技能教学模块以学生讲解、讨论、辩析、演讲等形式为主,教师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可融入理论模块中,也可单独组织。实践教学模块以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模块为基础,由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到自然界或生产企业,现场感受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与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考试模块是对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践教学的总结与凝炼,通过考试可发现各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模块整体构建如图3。
图3 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模块整体构建
模块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育,学科教育形式多为封闭的“填鸭式”式,教师是主角,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的取舍主要取决于教师,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开放课程,可以采取多元、灵活的教学形式,从模块角度看,可分为室内教学、野外教学两大模块。室内模块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只起引领、启迪、总结作用,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模拟辩论、专题演讲等形式。野外实践教学模块是重要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模块的延伸与补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界或生产实践中,通过实践感知,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以增强学生环境责任感,从而在潜意识中形成珍爱自然、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最终会成为“两型社会”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模块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上变革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授法,本着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根本的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基于“可持续发展”课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形成理念的教学目的,从模块视角看,其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等模块。不同教学方法特点不同,讨论法包括课堂讨论、辩析、演讲等形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领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如口语表达力、综合分析能力)。参观法、实验法中,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通过对特定对象(如池州平天湖、池州承接产业转移江南集中区、池州海螺水泥厂等)的现场实验(如平天湖水质监测)或感知,一方面可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模块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增强其掌握相关方法与技能的素质,更重要能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学科教育评价以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模块教学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上完全不同于学科教育,其倡导的是社会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根据“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目的,笔者提出其评价由成绩考核模块、是否为环保倡导者与践行者考核二大模块组成。成绩考核中只有“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考核的方式不能只局限于闭卷笔答,还应运用开卷、口试、实践活动、论文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是否为环保倡导者与践行者考核,主要看学生是否敢于对个体或企业法人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控告(如是否知道或拨打过12369环境举报热线),是否关注国内外及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学习、生活中环保态度与实践(如节水、节电等行为)等。
模块教学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全新模式,其核心是按特定主体以模块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其基本特征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的行动者。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取有效知识信息,使之内化为职业素养。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和形成职业素养并进,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构建可视为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模块构成的系统。教学目的模块包括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形成理念三大子模块;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传授、技能培养、实践教学、考试四大子模块;教学形式包括室内教学、室外教学两大子模块;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四大子模块;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成绩考核模块、是否为环保倡导者与践行者考核二大子模块。教学目的模块是“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内容模块是核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模块是实现教学目的,保障教学内容实施的必要手段。各模块、子模块并非为独立单元,彼此间存在有机关联,模块组合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块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整体。
[1]华林,郑文,周铭.论模块教学理论在档案学专业素质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J].档案学研究,2008(3):15-17.
[2]钟青霖.实施“模块教学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7):97-98.
[3]张学仪.模块教学理论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8(2):112-114.
[4]丁芳林,肖小明.高职院校“模块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13-15.
[5]李小平.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新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4):133-144.
[6]孟江宁.技校模具制作专业模块化产训结合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119-120.
[7]项响琴,汪彩梅,马保卫.应用型院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4):84-87.
[8]黄海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2):27.
[9]沈鑫,王海舜,刘师少.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模块教学的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13-515.
[10]王俊杰,云锦凤,王勇,等.模块顺序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199-201.
[11]张文泉.本科实验教学模块建设与运行相关问题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74-77.
[12]刘国防.本科“市场营销学”模块式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4-66.
G 642
A
1674-1102(2011)06-0131-03
2011-08-23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TS12161)。
张乐勤(1965—),男,安徽宿松人,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
[责任编辑:陈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