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飞 夏 婷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们应在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有人认为对传统戏剧进行资本化运作,会导致传统戏剧失去其原真性而不成其为传统戏剧了。但事实是若不对传统戏剧进行资本化运作,就无法缩小传统戏剧与现代人审美观的距离,就无法实现传统戏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戏剧的资本化迫在眉睫。
国家文化部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制定“十二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处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并不是物质载体,而是蕴藏在这些物质载体背后的丰富的精神蕴涵、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以湖南长沙的湘剧为例,湘剧的乐器是物,它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湘剧的发明、演奏技巧、曲调谱写、思想内涵和传承体系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布迪厄在他的论文《资本的形式》中,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社会学概念,它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种形态,正式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他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具体的形式、客观的形式、体制的形式。[1]吕庆华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一种经济现象,文化价值能够产生经济价值。郭培筠指出,文化资本是在进入流通环节,在可交换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的,在没有进入交流前,文化资本往往只以资源的形式存在着。[2]林峰(2004)探讨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融资模式[3];唐晓云、赵黎明(2005)、唐德彪 (2007)分别探讨了社区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资产特性以及进行资本化管理的必要性[4,5];刘素平、邱扶东 (2007)指出要将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资本,将经济和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结合起来。[6]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本化主要是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确定鲜明的文化主题,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的行为。这既能解决传统戏剧保护的资金短缺问题,也能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带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赢。
从传统戏剧的价值角度来讲,传统戏剧资本化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传统本身就包含着与现代社会、现代观众相对接的因素,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多样化价值属性的同时,还有其独特的价值。
1.历史文化精神价值
传统戏剧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通过这些遗产可以了解我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习惯。同时,传统戏剧鲜活生动地传承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民族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复兴和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另外,由于传统戏剧具有活态性和口头传承的特点,可以弥补官方历史记载的疏漏,有助于我们更真实完整地了解我们已逝的历史。
2.教育价值
传统戏剧的教育价值主要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以及独特的技艺技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传统戏剧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戏剧的教育价值,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活动,使传统戏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成为教育的新领域,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科学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的保存和反映。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我们也许不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许多文化现象对当代人来说也许是不科学的或难以接受的,但它仍然存在科学认识和研究的价值。同时,传统戏剧不仅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艺术形式,而且还是精彩的文学作品,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4.旅游经济价值
传统戏剧包含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以观赏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景区已不是游客最青睐的,而以特色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旅游景区已是游客选择的新宠。传统戏剧包含许多文化艺术创作素材,人们在利用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以广泛传播。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以传统戏剧剧目为题材,充分体现了传统戏剧的经济价值。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显示传统戏剧正在走向衰退
边际效用递减法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商品消费的不断增加,每一个单位商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在不断降低,就是说,边际效用在逐渐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7]。按照经济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际成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收益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愿意支付的价值。两者之间存在着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关系。
令利润等式为:π(Q)=TR(Q)-TC(Q)
其中TR 为总利润,TC 为总成本,Q 为产量,π 为利润。
满足上式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Q)/ dQ=dTR(Q)/dQ-dTC(Q)/Dq=MR(Q)-MC(Q)=0
即MR (Q)=MC (Q)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佳利用的状态。
若MR <MC,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已处于牺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来获取利润;若MR>MC,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是一种资源闲置。
假设一:传统戏剧是一种特殊商品;
假设二:传统戏剧产生以来的消费群体是一个跨越几百年的特殊消费者。
那么传统戏剧产生以来的过程就是“一定时间”。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分两个阶段来分析传统戏剧产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一阶段:传统戏剧兴起之初,这种以歌舞演故事的崭新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戏曲进入繁盛时期。此时传统戏剧作为商品的边际效用是正值。第二阶段:近年来,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一成不变的台词、陈旧的故事情节,在反复多次消费之后,消费者获得的满足度越来越低。
由此可见,传统戏剧这种商品的边际效益处于一种下降阶段,长久下去传统戏剧这种商品将慢慢从市场上消失。因此,通过资本化运作方式对传统戏剧产品整体进行创新以及市场开发势在必行。
2.传统戏剧的传承现状决定资本化势在必行
(1)演出内容陈旧、设备过时。传统戏剧音乐与现代生活已不合拍,它大部分演唱的是年代久远的传统故事,内容陈旧,表演程式化,演唱节凑缓慢,不易学唱,难以听懂。当今社会,人们喜欢欣赏反映现代生活及短小精悍、容易上口、形式新颖的音乐。另外,传统戏剧演出不注重场地的选择,灯光音响等设备都已陈旧过时,效果大打折扣,座位也是支离破碎、陈旧不堪,舒适感大打折扣。
(2)群众基础薄弱。有人评论传统戏剧是一种过时的娱乐方式,该退出艺术的历史舞台。他们认为,传统戏剧继续传承下去的价值不大。在过去,人民的文化娱乐极为有限,因为没有别的更好的娱乐方式,传统戏剧成为娱乐活动的领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戏剧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要婉转迂回数秒,这种缺乏节奏感和时尚感的表演形式已经难以被现在吃惯了“文化快餐”的年轻人所接受,戏剧市场日趋萎缩。
(3)资金来源有限。传统戏剧文化产业运作仍以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不能很好地激励和调动文化单位积极性。例如湖南省湘剧院都是政府差额拨款单位,职工的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剩下的钱需要剧院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创作的经费更是缺乏,政府每年给传统戏剧院拨款的200 万元,但是要保证正常的艺术生产必须投入400 万元左右,剧院的资金缺口相当大,剧院生产、生活场地及演出设备老化等问题也制约着传统戏剧的发展。传统戏剧院也曾尝试办一些第三产业,可收益甚微。为了生存,剧院不得不减少创作、演出,这样导致戏迷更少,收入更低,戏剧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4)传承后继乏人。一方面传统戏剧的演唱技法技艺基本靠一代一代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而由于代表性传承人年岁较大,特殊的演唱技巧往往会伴随大师的去世而消失,再加上传统戏剧演员收入微薄,连原来引以为豪的文艺工作者地位也不被重视,很多人因为看不到前途而选择转行。另一方面,文化的全球化使年轻一代人更容易接受社会的主流文化,大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极度缺乏,国民教育不能提供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导致传承后继乏人。
传统戏剧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戏剧剧目的创新,剧目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对传统剧目内容的改编。改编是指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为基础,对传统戏剧剧本的情节进行新的阐释,挖掘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如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理想婚姻执著追求的精神,就迎合了当代青年观众的需求,受到热捧。(2)新创剧目。采用新形式创造出以故事为主,剧情丰富曲折,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剧本。新创剧本以传统戏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为载体,将三者相融合,达到既以优美的唱腔和表演来吸引观众的感官,又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抓住观众的心灵的效果。
传统戏剧的资本化必须以市场开拓为抓手。虽然传统戏剧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本质是一种娱乐形式,具有文化商品的属性,因此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戏剧时必须考虑市场的因素,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宣传对策。(1)进校园,培育新票友。传统戏剧的发展应该找到市场切入口,而传统戏剧进入大中小学校园进行巡演,将传统戏剧经典编入教材,增进青年一代对传统戏剧的了解和认知,培育戏剧新票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2)进社区,巩固老票友。当地城乡社区群众是传统戏剧的基本观众,是市场开拓的重点和核心。例如抗日战争期间湘戏艺人在田汉先生的倡导下组建了八个湘剧抗敌宣传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宣传抗日,湘戏人为唤起全民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获得了不少的湘剧戏迷。“文化大革命”期间,湘剧被禁止演出,只能唱八个样板戏,湘剧也因此遭受了重创。虽然传统戏剧现已跌入低谷,但通过几年的市场培育,能将一部分忠实的老票友召回剧院,他们将从戏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演技中获得极大的满足。(3)进旅游团,扩展外部票友。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方式。戏剧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观赏戏剧是旅游者了解旅游地文化的重要手段。传统戏剧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区实景演出的重要素材,传统戏剧院可以和旅游景区进行合作,使传统戏剧演出成为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游客等更好地了解传统戏剧,了解我国文化的精髓,提升游客的旅游审美体验质量。
戏剧资本化的关键是要采取多种融资手段解决戏剧传承经费短缺问题。(1)多渠道融资模式。传统戏剧资本化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仅靠政府的财政补贴难以满足传统戏剧资本化所需资金。因此,在传统戏剧资本化的初期,非常有必要利用各种途径进行融资,以促进传统戏剧的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金融部门贷款、招商引资以及设立传统戏剧保护与发展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8](2)股权经营模式。传统戏剧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经营模式的改制,实行股份制经营。股份制经营模式主要是指由政府委托股份制改造后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长期持有,确保其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要“三权分离”。股份制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筹集资金,对传统戏剧资源进行合理经营、开发和有效利用,对传统戏剧的保护和发展承担直接的责任。(3)PIPP 模式。在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作中融入中间组织,作为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协调者和对话者,承担某些政府不应该“管”的职能或者是政府和私人均失灵的领域,这就是公共部门—中间组织—私人部门的合作模式(Public-Intermediary-Partnerships,简写为PIPP)。[9]基于PIPP 模式的传统戏剧开发,其核心是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它集营利性组织、中间组织和政府部门于一体,形成全社会不同组织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传统戏剧保护与开发的良好局面。(见下图)
戏剧应在现代包装元素的采用上进行改革和创新。(1)传统戏剧演员的服饰的创新。传统戏剧的戏服应在坚持“宁穿破,不穿错”的基础上,在服装款式和色调上进行大胆创新。传统着装按角色来定服饰,虽能体现古代人物的个性,但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能添加现代时尚服饰元素,必能吸引现代观众的眼球。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服装、舞台设计、灯光等多方面都打破了传统,努力造就视觉盛宴。如旦角服装一改宽袍大袖、中正和平的传统,突出腰身有了性感意味,服装色系为淡粉、鹅黄、粉紫、淡青、浅绿、纯白、嫩粉。演员登场,观众便意外地发现人物形象有时尚感[10],令人耳目一新。(2)传统戏剧的舞台背景设计以及灯光效果。传统戏剧剧本是进行灯光设备、创作构想的依据,可以通过请专业的舞台设计师结合传统戏剧剧本内容设计特色的舞台。如在舞台的演出中共同构成具有声、光、色、形等多维因素的视觉和听觉的创意空间,并随着时间、情节、场景的变化而转换,这样无论是戏剧情节的转折还是戏曲歌舞的表演,都能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对观众产生视觉效果。
传统戏剧的传播需要现代传播手段,传统戏剧剧种的推陈出新离不开传承人。因此,要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传统戏剧得到传承。传统戏剧人才的保护和培育的关键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传统戏剧原有传承人的保护与关注。要加强对传统戏剧传承人的保护,在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使之有时间和精力专注地从事传统戏剧的创作和表演。(2)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对青年演员的培育是传统戏剧得以持续传承的关键。要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戏剧专业培育戏剧后备人才;要通过戏剧大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升青年演员的职业素养和演技,为戏剧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戏剧人才队伍旺盛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能产生收益的基础资源,它本身具有资本的属性。但具有潜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身不能称之为资本,只有当其为当地和持有人带来价值增值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其称为资本。在传统戏剧资本化过程中,我们应协调好保护与发展传统戏剧资源的关系,确保传统戏剧的资本化是以传统戏剧的保护为前提的资本化,使传统戏剧得到传承和弘扬,实现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旅游业发展的双赢。
[1]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郭培筠.影视传媒在草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中的作用[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 (8):51-52.
[3]林峰.旅游资源开发与融资运作[N].中国旅游报,2004-11-1.
[4]唐晓云,赵黎明.社区旅游资源产权困境及其改善[J].旅游科学,2005 (8):11-16,21 .
[5]唐德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界定[J].经纪人学报,2006 (1):95-98.
[6]刘素平,邱扶东.旅游文化资本运作模式初探——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297-299.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林峰.旅游资源开发与融资运作[J].旅游经纪人世界,2004 (3).
[9]王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社,2009.
[10]谢晓霞.青春版《牡丹亭》运作机制的思考[J].四川戏剧,2007 (4):117-1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