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前我国社科界研究的热点。其实该词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Le patrimoine oral et immatériel de l’humanité)。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在1998年正式提出的概念 (以下简称“非遗”)。而联合国判断非遗的标准是“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来看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1]415可见,它和传统文化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向云驹指出:非遗“大部分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和形态来表现的,属于人类的‘艺术遗产’”[2],这是符合实际的。
由于非遗产历史悠远、种类繁多,故其价值是多方面、多向度的价值体系。而既然非遗中艺术的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审美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王文章即指出,非遗的共时性基本价值是“科学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审美价值”[1]81。毋庸置疑,丰富多彩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趣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如果说中国是举世公认的非遗大国,那么浙江省则是无可争议的非遗大省。在国务院近年已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遗产名录(含扩展名录)共1219 大项中,浙江省上榜总数高达123 项,列全国第一位。浙江是中国最小的省份之一,面积仅占全国的1.06%,而国家级非遗占到10.1%。如此奇迹,让人不能不惊叹浙江人杰地灵、底蕴丰厚。
因此,以浙江省为个案,研究非遗的地域艺术特点,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国家级名录将我国的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十个大类。它们(除传统医药大类稍有欠缺外)均有艺术作品形态呈现或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本文即围绕以下问题运思:浙江省的非遗何以如此丰富?它们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上呈现着怎样的地域特点和艺术特点?而又是怎样的深层次原因造就了如此丰富、独特的美学面貌?以下按照具体艺术门类逐一展开。
时间艺术通常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动态、历时性的艺术形式。民间的时间艺术领域还包括曲艺、形体艺术等。
文学是语言符号的艺术,是纯粹诉诸想象的形式。非遗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由于它物质依赖最薄弱,所以生命力极强,是传承和传播最好的非遗形式。
浙江省是民间文艺最为活跃的热土之一。在国家级名录“民间文学”类共125 大项中,浙江省有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西湖传说、刘伯温传说、黄初平 (黄大仙)传说、观音传说、徐福东渡传说、徐文长故事、防风传说、布袋和尚传说、钱王传说、苏东坡传说、王羲之传说、烂柯山的传说、海洋动物故事共17 大项,占同类总数的13.6%。它们体现了本地域先民的神话思维、诗意思维、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意识,发挥了在认知世界、审美欣赏、道德塑造、娱乐休闲等方面无法替代的巨大功能。
与浙江悠久的文化相一致,浙江非遗民间文学的特点是源头久远,贯穿历史。从史前防风传说开始直至明清,基本覆盖我国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从体裁看,基本都是叙事类作品 (神话、传说、故事等)。从内容看,重要文化母题多(中国民间四大美女故事占一,四大爱情故事占二,并涉及尧舜禹母题,以及众多历代名人故事),流传久远,影响很大,至今仍然强劲地影响着当代文学、影视艺术的创作,被后世反复演绎。此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密切,祖先信仰和佛教、道教的内容丰富。
音乐是最具有动态感的时间艺术。非遗“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大类中,浙江省有嵊州吹打、舟山锣鼓、畲族民歌、古琴艺术(浙派)、江南丝竹、十番音乐(楼塔细十番、遂昌昆曲十番)、嘉善田歌、海洋号子(舟山渔民号子、象山渔民号子)、平湖派琵琶艺术共9 大项(共11 子项)国家级项目。江南风味和海洋文化是其美学特点。
浙江地处江南,非遗民间音乐具有典型的南方音乐特征,在音乐的构成要素上,多使用五声音阶,旋律音程较小,运动多级进少跳跃,曲调优雅,富于抒情性特征。拿十番音乐来说,由于其乐器要求复杂(至少在10 种以上),只在苏、浙、闽、粤、琼五省有传承。在福建客家地区,十番音乐演奏时强调后半拍,音乐高八度,乐器有锣鼓、木鱼等打击乐,总体风格粗犷。而浙江的十番音乐则不用锣鼓,相对雅致得多。如萧山的楼塔细十番,其演奏分“行姿”和“坐姿”两部分。“行姿”演员行进时,模仿古代士大夫的风度和书生的雅气,随着音乐的节奏,徐缓地踏着四方步而入。“坐姿”演员的乐器多有丝竹、琵琶,演奏悠扬细腻,让人心旷神怡,故称“细十番”。而遂昌昆曲十番则是汤显祖在遂昌任职时所制,曲目主要用昆曲曲牌,鲜明地具有昆曲柔美委婉的江南特色。
同时,浙江又是东南滨海大省,海岸线总长居全国第一。海洋经济的发达使得浙江民间音乐带有了明显的海洋风格。舟山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聚集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渔民集结捕捞。而象山渔港也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具有六千年的渔业史。在繁荣的渔业劳动中,海洋音乐迸发出了澎湃的音符。与浙江省相邻的江苏省,海域条件大致类似,但因海洋产业相对落后,所以基本没有产生风格成熟,具有特色的海洋音乐。
情绪性的形体律动就是舞蹈。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在语言尚未产生之前,人类就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信息,交流情感。民间舞蹈(传统舞蹈)是自古以来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群众中发展而来的。它通常借助道具,侧重肢体动作的模拟,达到模仿、象征和隐喻,是一种间接的语言方式,反映着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环境差异。
舞蹈在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它是古代所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民间舞蹈大多脱胎于古代的祭神、巫术、宗教活动,而浙江省民间舞蹈与周边省份(如江西、安徽、福建等)不同的特点是:几乎没有与巫术有关的舞蹈(如傩舞等),而主要是庆典舞蹈活动。龙舞(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兰溪断头龙、碇步龙、开化香火草龙、坎门花龙)、狮舞(黄沙狮子)、滚灯(余杭滚灯、海盐滚灯)、鼓舞 (花鞭鼓舞)、灯舞 (青田鱼灯舞)、十八蝴蝶等6 大项(共13 子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它们大都是庆典和娱乐休闲活动,并可以发现,使用最多的道具是龙和灯,故而最具特色的舞蹈就是龙舞和灯舞。宗白华指出,舞蹈是“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3]。龙舞恰恰可为宗白华的论述做一注脚。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其雏形在新石器晚期已经萌芽。它供天驱使,兴云布雨,创化万物。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图腾舞蹈,龙舞的历史流变也就反映了汉民族的生活繁衍的历程。龙舞在浙江地区的高度发展,还显示龙图腾那种紧密的民族凝聚力。而灯舞,则休闲意味较强,和春节的庆典与游戏密切相关。可见,象征性和游戏性是浙江非遗民间舞蹈的两大艺术特点。
戏剧是集上述三项(即语言、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最典型的表演艺术。我国的传统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中,浙江省的昆曲、高腔(西安高腔、松阳高腔)、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台州乱弹、浦江乱弹、诸暨西路乱弹)、越剧、皮影戏(海宁皮影戏)、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泰顺提线木偶戏、廿八都木偶戏)、瓯剧、甬剧、姚剧、绍剧、婺剧、醒感戏、湖剧、淳安三角戏16 大项 (共23 子项)列入国家级名录,占同类总数的10%以上。
浙江传统戏剧的发达与温州这个城市有密切关系。南戏是我国传统戏剧独立成熟的标志,而温州正是南戏的起源地。南戏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盛于南宋。当时国家战乱频繁,而温州僻处浙东南山边海隅,未遭动荡。加之温州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要强烈,故而原本就有着“尚歌舞”(《隋书·地理志》)传统的温州就成了南戏的发祥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商业、娱乐业发达,出现了众多的瓦肆勾栏,使南戏在传入临安之后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元代的北曲杂剧虽然最初产生于北方,但后期的创作中心也转移到了浙江。明清戏剧以传奇为主要形式,它仍是由南戏发展而成的,其四大声腔浙江就占了三个(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戏曲家吴新雷指出:“海盐腔风格轻柔,体局静好”[4]。而余姚腔以流水板清唱为主,唱口平稳柔和,音调低缓轻软。昆山腔更是声调清柔委婉,号称“水磨”“细曲”。受南戏影响,浙江传统戏剧的主要美学特色是曲调属五声音阶,节奏规整舒长,字少腔多,进行平稳。唱腔细密委婉、脂粉气较重,才子佳人题材较多。
此外,浙江非遗的木偶戏品种丰富,其子项数目和广东并列全国第一,并且也主要集中在温州地区。这是因为木偶戏在宋代达到鼎盛,而浙江是南宋首都和陪都所在地。南宋时期杭州的文人、艺人在战乱中纷纷逃亡浙南山区避难时,也把木偶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入了温州。南宋时还发生过福建泉州居民大规模移民温州的事件,使发展相对普及和成熟的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也随之来到温州,促进了温州尤其是泰顺地区木偶艺术的繁荣。
在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中,浙江以温州鼓词、绍兴平湖调、滩簧 (兰溪滩簧、杭州滩簧、绍兴滩簧)、绍兴莲花落、小热昏、杭州评词、杭州评话、绍兴词调、临海词调、四明南词、平湖钹子书、宁波走书、独角戏、金华道情、武林调、绍兴宣卷、温州莲花、永康鼓词、唱新闻共19 大项 (共21 子项)独占鳌头,占同类总数的16.7%。其中又属杭州曲艺尤为突出,独得6 大项。
曲艺就是中华民族各种民间说唱艺术的统称。学界通常认为说唱艺术有三种发展形态:说唱巫师、史诗艺人和说唱艺人。在巫师说唱、史诗艺人阶段,说唱重内容轻形式、重文学轻艺术、重文化轻审美。而当说唱来到民间以后,开始重视形式的欣赏和表演的审美,直至形成独特的曲艺形态。曲艺与戏剧不同,它不是舞台意义的表演,而是采用自弹自唱,边走边唱的形式,道具较少,形式灵活,词句通俗,故事性强且从日常生活趣闻和民间故事取材,最易于个人沿街卖艺,表现市井生活。浙江曲艺最早可以追溯至北宋以士大夫为消费对象的小唱,卖艺者多为城市歌伎。南宋时,杭州等地经济发达,很好地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商业性和职业化,曲艺空前繁荣,形式多达数十种。演唱场所很多,规模也很大。由于生意兴隆,当时杭州的曲艺队伍庞大,曲目丰富,名家辈出,并且有行会组织,定期举行集体交流活动。这就是杭州曲艺突出的原因所在。
为传统戏剧输送新鲜血液是浙江曲艺的独特贡献。民国以后,由于城市化加速,为适应市民阶层娱乐的需求,曲艺随时代而演变,从一人、二人转向多角,从浅妆变成艳妆,从平台走向高台,形成曲艺向戏曲的演变与互存。如杭州地方曲艺“宣卷”,后来成为了舞台演出的杭剧。清末民初,随着小型戏曲蓬勃发展,另一种发达的浙江曲艺形式“滩簧”也相继仿效戏曲形式,改为化妆登台演出。随着角色的增多,曲调、音乐的逐步演变,形成了各种新的剧种。如甬剧、姚剧、湖剧就是由宁波滩簧、余姚滩簧、湖州滩簧三种曲艺形式演变而来的。从美学角度看,滩簧类曲艺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其唱腔则具有舒展、活泼的特点。演唱起来大多柔婉抒情,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非遗中的“杂技与竞技”(后改称“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展示人体肌肉、形体、动作美感的艺术门类,带给人们的是人类自身力量、力度的健美,形体的灵巧与心灵的勇气。浙江省在此门类上亦非十分薄弱。永康和仙居的线狮、杭州和东阳的翻九楼、绍兴的调吊、余杭的十八般武艺、缙云的迎罗汉、嘉兴的掼牛、桐乡的高杆船技共7 大项列入国家级名录。
虽然地处江南人文之地,浙江省在形体竞技艺术上亦能有所建树,有允文允武,文质彬彬之美,的确难能可贵。拿邻近的江苏省来比较,同处于江南地区的江苏南部,此大类在国家级名录上尚为空白(江苏北部亦只有1 项入选)。如此看来,南人尚文,北人尚武的古话虽然不假,但浙江非遗文化中却也体现了南人阳刚、峥嵘的一面。其实,浙江先民属于古越族,其地域在春秋时期属于越国。他们长期居住在深山溪谷之中,喜用剑,风格粗犷,曾被中原视为风俗落后的蛮夷之地。越国杰出领袖勾践曾卧薪尝胆,奋勇不屈,终于打败强大的吴国,其后又与中原诸侯会盟,雄视江淮,号称霸主。因此,浙江文化本有武勇的一面。后因浙江经济不断发达,城市化水平领先,故而文化昌盛,审美风格亦随之越来越趋尚柔美甚至靡弱。浙江非遗中挖掘出的形体竞技方面的遗产,对于扭转其江南风格中软弱的一面提供了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空间艺术也称造型艺术,从视觉形态上看主要可分为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两类。前者有绘画艺术等,后者有雕塑、建筑艺术等。
民间美术是浙江收获国家级非遗最多的门类。共有19 大项,占全国同类总数的17.4%,其中8 项(共11 子项)是绘画。绘画是以二维平面为载体的造型艺术。浙江非遗绘画列入国家级的是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浦江剪纸)、灯彩(仙居花灯、硖石灯彩)、竹编(嵊州竹编、东阳竹编)、麦秆剪贴、瓯绣、嘉兴灶头画、宁波金银彩绣、宁波泥金彩漆。此外,“传统手工技艺”大类中,浙江省的名列国家级非遗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蚕丝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伞制作技艺 (西湖绸伞)、制扇技艺 (王星记扇)、蓝夹缬技艺等,也是民间绘画大显身手之处。
浙江非遗民间绘画的存现特点是:很少孤立存在,而是与农业生产的风俗事项紧密结合。由于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历来是我国农桑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民间向来惯于就地取材,发挥艺术想象力,把绘画与生活风俗、日常生产融为一体。如与春节风俗结合的年画、剪纸、灯彩,与纺织、服饰结合的织锦、织造、刺绣、印染,与日常生活结合的陶瓷花纹、灶壁画、扇画、伞画,与农产品结合的竹编、剪贴画,与家具制造有关的泥金彩漆等等。其中,扇画、伞画的发达与浙江地区多雨、夏季炎热的地理环境也具有一定关系。从地域上看,民间绘画以嘉兴、宁波、温州等浙东城市最为发达。从美学角度看,有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装饰性强的特点,饱含着浙东农家对生活的深厚情感,抒发了对劳动的赞扬,收获的喜悦,构思浪漫、视角奇特、造型谐趣、手法拙朴,具有生机勃勃、大俗大雅之美。
非遗民间美术类中,浙江的雕塑艺术更为突出。有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青田石雕、宁波朱金漆木雕、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竹刻 (黄岩翻黄竹雕)、石雕 (鸡血石雕)、锡雕、龙档 (乐清龙档)、瓯塑、镶嵌(彩石镶嵌、骨木镶嵌)诸项。如再加上“传统手工技艺”大类中的铜雕技艺,浙江省的雕塑类共有11 项(共12 子项)被列入国家级名录中,在全国首屈一指。
雕塑是最为原始和古老的艺术种类。艺术理论认为,雕塑艺术需要凭借敏锐和独特的空间感觉,包括对空间的理性把握和感性想象,以及对物体结构的表现技巧。所以,雕塑是各种艺术类型中相对困难的和高级的艺术语言。而浙江的雕塑技艺最为突出,著名的“三雕一塑 (石雕、木雕、竹刻、瓯塑)”展示了本省民间在雕塑造型上无比活跃的艺术想象力。
浙江非遗雕塑艺术为何如此发达?从地理角度,浙江山水钟灵毓秀,为民间储备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青田石、临安鸡血石,都是独特稀有、享誉世界的珍贵石料。从历史角度,青田石雕从宋代即已开始,清代就已远销南洋。而木雕工艺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东阳木雕历经沧桑,技艺日趋精湛,工艺品种达1500 多种,艺式达2700 多样,产品远销世界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独特的质料性质也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浙江非遗雕塑在手法上都以透雕 (镂雕)见长。这是一种极其费工费时的工艺,要求细致入微、毫发不爽,需要大量闲暇时间的投入。其中,宁波朱金漆木雕中的“千工床”和“万工轿”更是耗工惊人。除了工艺耗时外,原料也耗资巨大。无论是石料、木料还是辅料(如青田石、鸡血石、黄杨木、樟木、金箔)都较为昂贵。而浙江自古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富裕,有从事高雅休闲的文化传统,这为雕刻技艺的发达提供了重要的客观物质条件。从美学角度,浙江非遗雕塑无论是石雕还是木雕,都具有构图丰满、层次重叠、玲珑剔透的特点,富有浓厚的江南色彩。
和绘画一样,民间建筑也不是一门纯粹孤立的艺术种类,而属于实用范畴,和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同时,它和数学、物理学、化学乃至地震学、天文学、风水学密切联系,比其他艺术类型对于科技和财富的依赖性都大。浙江省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石桥营造技艺、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3 项6 子项入选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大类名录。虽然其入选以建筑技艺为标准,但呈现给世人的却是一个个充满艺术美感的具体的建筑形态,故而仍然可以探讨其美学意义。
先看造桥。精湛的造桥技艺,造型优美的桥梁,客观上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浙江河流众多,山脉环绕,自古交通陆路不便而水路发达,所以建造桥梁的需求较大。从这一点上说,尤其体现了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所言的“环境外部压力”。以浙东为例:绍兴因境内水道纵横,故古桥众多,且多为石桥。现存历代古桥中,有石梁桥348 座,石拱桥241 座,组合桥4 座,纤道桥1 座。除了一般古桥的审美特点外,这些古桥还具有独特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寓美于实用之中的桥梁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具体表现为:1.巧妙的多河道数桥合一(如三接桥、五接桥)布局、因地而异的桥坡布局(如平面半环型布局、转折型布局等),极尽形式变化之美;2.城镇街河上众桥排列,从桥洞中观桥,桥中有桥,有深远透视的布局形式美;3.古桥将街与河联成整体,形成古镇街、河、桥多形式布局的街景美;4.古桥的不少附属设施,如桥栏、桥碑、桥头建筑(桥亭、牌楼)等,与古桥和谐呼应,增添了古桥的结构配套美;5.古桥附属设施均有精美的绘画、石雕作为艺术性桥饰,具有装饰美。而古桥艺术在内容因素上,则桥碑(诗文)、桥联、桥名题材广泛,都是展示历史文化、风俗典故的优秀文学作品。
再以浙南山区为例:山势高峻,溪谷纵横,故桥多为木拱桥。它们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1.桥屋结合。桥面上盖建廊屋,形成廊桥,是浙南木拱桥最为独特之处,这仍与地理环境相关。因山区人烟稀少,在桥面构木为屋,可供人躲避风雨,故又称风雨廊桥。而桥面建屋,犹如人面着冠,更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木拱廊桥是传统木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种类,故目前木拱廊桥全国仅有100 余座,绝大部分在浙南(庆元、泰顺、景宁等地)和闽北。2.桥庙结合。因为地处险峻山区,桥梁对交通之重要性尤为巨大,浙南民间遂对桥梁有着图腾式的崇拜心理,桥上既有廊屋,便多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于是,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成了浙南廊桥的又一大特色。
再看民居。一般观点认为:“建筑艺术由于受到实用功能的限制,其艺术上的内涵往往宽泛而不确定。”[5]但我们发现,浙江传统民居的内涵和主题却较为鲜明和确定,那就是以中和为美的儒家审美理想。以浙中婺派建筑为代表的民居,融建筑、儒学与民俗于一体,与邻省徽派建筑的商人住宅风格迥异,显现出独特的儒家美学:1.讲究中正、中庸,房屋左右对称,循规蹈矩;2.以大空间、大院落象征胸怀大志,目光高远;3.重视宗法制度,祠堂在民居中占有重要位置;4.室内外的木雕、石雕、墨画题材反映伦理道德、寓教于乐等。总之,处处讲礼义、法度、和谐,是儒学礼治、传统道德和宗法观念的物化形式。同时,木构件不施油彩,大院落不种花植树,追求朴素与自然美,显示了儒家居所的文化特质。另外,在外形和构造上,室外似飞如跃、壮志凌云的五花马头墙,室内精美绝伦、天下无双的木雕装饰,是婺派建筑的艺术标志。
浙江传统民居的另一个内涵是天人合一之境。这也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总体特征。我们发现,浙江古村落往往因地制宜,按阴阳八卦、太极星象、天体原理规划布局,重生态建设,重视营造良好的风水环境,追求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圆融的关系。以今天科学的眼光来看,更是古代生态意识在村落建设上的体现,具有朴素的生态学意义。
婺州传统建筑艺术有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浙人多奉儒,尊师重教,遵纪守法,崇尚诚信和气节。金华地区自古人文鼎盛,特别南宋曾为陪都,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理学家、教育家辈出,书院林立。古村落的营造者亦为知名儒家(如诸葛后裔、刘伯温等)。另外,住宅装饰发挥本地民俗(如东阳木雕等)的强项,更使婺派建筑锦上添花。
有学者指出,现代人的悲剧之一就是“科技理性使我们舍弃神话意识,工具理性令我们淡漠了审美精神”[6]。故而,守护、回归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阐释其美学精神,构建民族坚实稳固的精神家园,是使我国民族文化特性不至于淡化和丧失的紧迫任务。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浙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千百年来浙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浙江地域文化的瑰宝。鉴于此,本文从最宏观的角度,把浙江省非遗艺术作品按照国家级名录的门类顺序进行了美学归纳,总结其艺术特点及成因,阐释其审美趣味,以期为民众更好地欣赏非遗作品的美学价值提供借鉴。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15
[2]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7.
[4]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86.
[5]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1.
[6]颜翔林.当代美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