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才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对吉林省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调查研究
张文才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通过对吉林省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对心理疲劳水平无显著影响。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等级、训练年限和文化水平等变量对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希望通过本调查研究引起轮滑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和比赛。
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吉林省在轮滑运动方面水平较高,加大对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形成机制和调控措施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运动训练体系,提高轮滑专业人才的竞技能力和心理技能水平,对于促进轮滑运动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研究对象
选取获得国际级、国家级运动健将水平的优秀轮滑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8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采用Raedeke和Smith修订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共15个题目,主要对被试的成就感降低、体力/情绪耗竭和运动负评价进行测量,其信度为α=0.80。
2.2.2测试与数据处理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在教练员的配合协助下统一进行。对问卷所获得的全部数据在SPSS12.0统计软件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子方差分析。
3.1不同性别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男性运动员心理疲劳三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女性运动员。其中成就感降低因子男女运动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体力耗竭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表1 不同性别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
运动负评价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男性运动员比女性运动员在运动心理疲劳方面症状更为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轮滑比赛中,男子组轮滑比赛从参与人数、技术水平、比赛激烈程度和观众关注度等方面明显高于女子组轮滑比赛。因此,男性轮滑运动员长期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比赛环境下极易产生心理疲劳。
3.2不同年龄段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比分析
表2 不同年龄段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
由表2可知,24岁以上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三项因子得分均高于24岁以下轮滑运动员,其中成就感降低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负评价、情绪/体力耗竭两项因子24岁以下的轮滑运动员明显好于24岁以上轮滑运动员(P<0.001)。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与运动员自身机体条件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还有所提高,但最佳竞技年龄段已经要结束,身体机能和恢复能力不断下降,竞技水平处于运动训练的“高原期”。二是由于运动员处于运动生涯的转折时期,在面对大运动量训练任务之外,还要考虑家庭、个人生活、人际交往和将来工作等非训练竞赛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
3.3不同运动等级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比分析
表3 不同运动等级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
由表3可知,各项因子均值国际级健将运动员得分最高。在单因子方差分析中,成就感降低因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体力耗竭及运动负评价两项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国际级健将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症状最为明显,国家级健将轮滑运动员较好。国际级健将轮滑运动员虽然竞技实力强,但每次比赛都承担着全队摘金夺银的压力,从领导、教练、队友及家人等各方面关注较多,寄予的希望和担负的责任较重,增加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国家级健将运动员虽然也有一定的比赛任务,但受关注度不高,有可能正常或超常发挥技术水平。
3.4不同训练年限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比分析
表4 不同训练年限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比较
注:*P<0.05,**P<0.01,***P<0.001
由表4可知,各项因子均值8年以上的最高,5-7年的轮滑运动员得分次之,l-4年的得分最低。在单因子方差分析中,成就感下降因子三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情绪/体力耗竭因子方面三者存在差异(P<0.05),运动负评价因子三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8年以上的轮滑运动员症状最为明显,5-7年的轮滑运动员次之,1-4年的轮滑运动员最好。在多重比较中,1-4年的运动员与5-7年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运动员长期承受应激源的强度大小有关。训练年限长的轮滑运动员,长期经受肩、肘、膝等部位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慢性劳损不易治愈,长期影响训练和比赛。运动员如不能正确对待不良的生理状态,便会产生由于生理机能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现象,如心烦意乱、恐惧不安、四肢乏力、注意力分散等生理失常症状。如果继续训练,心理调节技能的超负荷运转,极易导致心理疲劳。而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没有以往成绩的压力,教练员和领导对他们的要求较少,但也存在筛选的压力,如果成绩不理想而被淘汰,短期内会出现较低水平的心理疲劳。
4.1结论
1)高水平轮滑运动员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疲劳,尤其是在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两个主因子方面表现明显,不再像以前那样关注在比赛中能否取得胜利、在运动中有抵触情绪等不良心理反映,这种现象应引起广大管理人员、教练和运动员自身的高度重视。
2)在主因子情绪/体力耗竭因素存在显著性水平以上差异的变量有性别、年龄、运动等级和文化水平;在主因子运动负评价因子存在显著性水平以上差异的变量有性别、年龄、运动等级、训练年限和文化水平。
3)从性别因素比较,男性轮滑运动员明显比女性轮滑运动心理疲劳程度高;从年龄段因素比较,24岁以上的轮滑运动员明显比24岁以下的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高;从运动等级因素比较,国际级健将轮滑运动员比国家级健将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高。
4)从训练年限因素比较,8年以上的轮滑运动员明显比8年以下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高;从文化水平因素比较,高学历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好于低学历轮滑运动员;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对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水平无显著影响。
4.2建议
1)对男性、24岁以上、国际级健将、训练8年以上的低学历轮滑运动员给予更多心理关注,根据运动员的个人差异适当地调整训练计划与负荷,使他们的身心疲惫状况得以充分恢复,必要时可进行专业的心理疲劳恢复训练。
2)加强对高水平轮滑运动员的心理监测,建立完善的心理监控体系,积极采用心理干预和心理技能训练,让运动员学习自我调整及应对技巧,避免产生心理耗竭。
3)给予运动员全面的人文关怀,帮助运动员妥善处理在训期间的各种关系,建立和谐的队员之间、队员与教练之间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疲劳。
4)采取切实措施做好高水平轮滑运动员的工作安置,消除产生心理疲劳的隐患,使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无后顾之忧,增强他们的训练动机,从而提高训练竞赛的效果。
[1] 张力为,林 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26(11):49-56.
[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96-198.
[3]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9-67.
[4] 蔡理.运动中疲劳与心理耗竭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5,12(3):54-56.
InvestigationandResearchontheMentalFatigueofHighLevelRollerSkatingAthletesofJilin
Zhang Wencai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Through the high level roller skating athletes' interview of our province that is about the mental fatigue and “the athlete mental fatigu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home economics condition factor is not remarkable effect to the high level roller skating athletes' mental fatigue level.Variables,such as athletes' sex,age,movement rank,age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training and so on,exi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to excellent roller skating athletes' mental fatigue.We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lead to skating coaches and athletes enough to take the mental fatigue question seriously,grasp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the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mobile mental fatigue and help athletes train and compete better.
high level roller skating athletes;mental fatigue;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research
2010-10-18;
2011-01-08
2010年吉林省体育局科研项目(10A20)。
张文才(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心理学。
G862.8
A
1672-1365(2011)0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