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鑫 姚绩伟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近10年我国运动减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许文鑫 姚绩伟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2001-2010年间我国运动减肥研究的发展时期和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剖析,指出10年来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运动减肥研究水平参差不齐;(2)运动减肥研究对象局限性较大;(3)运动减肥研究深度不够;(4)运动减肥研究应用价值不高。建议:(1)运动减肥的基础研究领域应向纵深发展,并与国际接轨;(2)研究水平应更加均衡,研究对象应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手段应更加先进;(3)应用研究领域应不断拓宽,提升研究深度与研究的价值。
运动减肥;有氧运动;研究综述;研究展望
肥胖症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文明病”之一,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通过对10年来运动减肥研究状况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运动减肥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为今后发展指明方向。
通过检索查询2001-20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运动减肥方面的研究论文总计166篇。参照逻辑学分类方法将检索的全部论文总体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两大类,细分为7个大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按数量多少排列为:饮食控制或服用药物配合运动对减肥的影响研究(48篇),运动对人体脂肪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以及激素影响的微观研究(40篇),运动减肥的动物实验研究(29篇),运动减肥处方的研究(18篇),运动对不同人群减肥的影响研究(13篇),运动减肥机制以及运动对身体成分以及指标影响的宏观研究(11篇),不同运动强度对减肥的影响研究(7篇)。从研究方向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减肥研究总体种类繁多,百花齐放。实验研究偏多,整体基础理论研究较少;运动减肥机制的宏观性研究少,围绕运动与脂肪代谢有关因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较多;前瞻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纵向发展水平研究与横向国内外对比研究进展比较稀缺。
2001-2010年期间,有关运动减肥的研究论文分布情况见图1。我国对运动减肥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初,1991-2000年为起步阶段,只有散见零星论文,没有形成研究气候;2001-2004年属于发展阶段,开始重视运动减肥研究,进入操作化、规范化时期,然而文章数量仍然不多;2005-2007年为迅猛发展阶段,在这期间,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达到一个高潮,对运动减肥研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进入活跃期;2008年以后研究热潮虽有所下降,但仍在平稳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再次掀起,将会引发运动减肥研究的又一次热潮。
图1 2001-2010年每年相关论文数量分布图
2.1运动减肥机制以及运动对身体成分和指标影响的宏观研究
根据文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运动减肥机制宏观研究,如:于素梅(2001)[1]、李洁(2006)[2]、沈通彦(2007)[3],主要从摄食中枢、高胰岛素血症、脂肪组织的代谢特征、脂肪生成、脂肪细胞分化的相关因子、遗传因素六方面分析了肥胖产生的可能机制,根据运动减肥的耐力运动消耗脂肪、适度运动降低食欲、增加基础代谢以及抑制脂肪生成等可能机制,设计运动减肥的方案,为肥胖者达到理想的体重提供科学指导。这类文章基本上是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但其中一部分研究有些滞后,没有及时地与国际研究接轨。第二类是运动对身体成分以及指标影响的总体研究。代表性的有王晶晶(2009)[4],重点对肥胖青少年进行为期四周的中小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减肥,结果显示: 有效降低肥胖青少年肥胖程度,改善其身体形态、血液生化指标、安静和定量负荷后心率,对增进肥胖青少年的健康具有明显作用。
2.2运动对人体脂肪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以及激素影响的微观研究
这类研究也分为两类,一种以实验为主,偏重于影响人体脂肪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以及激素的相关因素的细化研究,如瘦素、胰岛素、抵抗素、厌食神经肽、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联素以及内脂素等。赵美鲁(2010)[5]、赖爱萍(2010)[6]、李江华(2005)[7]、 燕成(2009)[8]指出:运动能促进人体体脂分解、降低血脂水平、 改善血脂成分、 降低胰岛素和瘦素水平,对与肥胖相关的其他各种激素也存在可能性的干预,但大部分研究都不够深入。另一种是对影响人体脂肪代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以及激素的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例如,焦广发(2010)[9]对运动对摄食活动的影响以及相关神经肽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今后应更全面地观察运动不同阶段机体内不同种类神经肽的变化,深入认识运动对摄食活动调节的规律和机制。
2.3饮食控制或服用药物配合运动对减肥影响研究
目前这部分研究文献资料数量最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饮食控制配合运动对减肥的影响研究。马涛(2010)[10]通过短期全封闭减肥营的模式,借助有氧运动、饮食控制及健康教育联合干预的手段,观察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减肥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这种减肥方法对于肥胖青少年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建立健康的减肥理念,为短期快速减肥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并为大众减肥和健身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发现:联合使用有氧运动、饮食控制以及健康教育的干预方式,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起到了较好的减肥效果,并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减肥模式。另一类是服用药物配合运动对减肥的影响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白永正(2007)[11]的研究:采用有氧运动和降糖药物对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有氧运动对治疗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有效,与降糖药物治疗效果相当。同时,有氧运动组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压(BP)、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指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提高。表明有氧运动在有效降低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同时,对降低血压、调整血脂、减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赵永寿(2006)[12]和王铁流(2006)[13]指出,补锌或茶多酚配合有氧运动都能有效促进肥胖患者脂肪代谢,增强减肥效果。
2.4不同运动强度新型控制模式在减肥研究中的运用
这类研究目前最少,前沿研究更少。李蕾(2006)[14]的实验,指出:肥胖程度高的个体 ,其乳酸阈值小,相应的乳酸阈强度低,在运动减肥中应采取相对较小的运动强度。汪军(2007)[15]指出:国内外减肥运动处方一般以长时间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但实际上,全世界肥胖发病率仍在逐年增长,依靠传统减肥运动处方似乎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同时提出大强度间歇运动可能是更加有效的减肥措施,其理论依据是大强度间歇运动后总能量消耗增加,同时能量物质摄取下降。黄联继(2007)[16]实验指出:(1)比较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现:一、二、三级运动强度各组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运动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比较不同运动强度运动后心电图ST-T变化发现:心电图ST-T异常随运动强度递增而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比较不同运动强度运动4周后体质量变化比较,发现二级运动强度组4周后体质量下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5运动对不同人群减肥效果的研究概况
这类研究文章较少,且研究对象不够广泛,有局限性。原超(2009)[17]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锻炼后有效地减少肥胖者的脂肪,减少腰腹部脂肪的堆积,改善人体形态,有效地降低肥胖者的血压,提高血管弹性指数,提高肺活量,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了体质。代毅(2008)[18]实验结果表明:(1)运动与饮食干预减肥6周后,心肺耐力、肌耐力和柔韧度明显提高,F%、体重和腰围明显下降;(2)腰围、体重和F%三者结合是评价身体脂肪量变化的有效指标;(3)运动与饮食干预措施的定量化和减肥期的医务监督是减肥的健康和减肥效果的保证。
2.6运动减肥的动物实验研究
这类文章以老鼠实验为主。房美玉(2006)[19]的实验结果显示:有氧运动与针刺穴位结合对中老年大鼠有降低血瘦素、血胰岛素、体内脂肪的作用,其机制与体内脂肪量减少或改善内分泌代谢调节作用有关。刘文倩(2010)[20]的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减肥过程中伴随着大鼠体重下降出现Ghrelin水平回升,而限食减肥过程中,Ghrelin的变化不太明显,因此,Ghrelin可能主要参与运动减肥的过程。桂兰(2009)[21]的实验结果表明:高脂膳食可诱导雄性幼年大鼠发生肥胖,导致脂肪-胰岛轴的负反馈循环被破坏,机体出现代谢紊乱;有氧耐力训练有明显的降低体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脂肪-胰岛轴功能的改善有关,提示有氧耐力运动对雄性幼年大鼠饮食性肥胖引起的机体代谢紊乱现象起到了预防作用。
2.7运动减肥处方的研究
目前运动减肥处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以及女性群体。谭思洁(2005)[22]探讨肥胖幼儿适宜运动心率,在此基础上研制肥胖幼儿减肥运动处方。对26名4至6岁肥胖幼儿进行渐增负荷乳酸阈运动实验,采用血乳酸 —心率拐点法确定运动处方强度控制的靶心率,根据靶心率设计幼儿减肥运动处方,并对受试者进行8周减肥运动处方实验。经过8周减肥运动处方实验,肥胖儿体重减轻,皮脂厚度减小,腰围缩小;心功能等指标都有进步。建议4~6岁肥胖幼儿运动锻炼的适宜心率为126.3次/min至165.8 次/min。李明(2006)[23]实验结果显示: 运动、饮食综合减肥处方合理、安全、有效,超重、肥胖女学生的形态、机能、生理、 生化等指标明显改善,获得了良好的减肥效果。
当前有关运动减肥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但还存在一定问题:运动减肥研究水平参差不齐;运动减肥研究对象局限性较大;运动减肥研究深度不够;运动减肥研究应用价值不高。建议应做到:
第一,鉴于不断增加的肥胖人群,政府应大力提倡运动减肥,运动减肥的基础研究领域应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加强医院和学校基础条件的建设,对影响脂肪代谢有关因素以及控制食欲的神经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运动减肥机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并注意与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当前所用的低氧运动减肥机制理论与先力量练习后有氧运动的减肥理论。
第二,研究水平应更加均衡,研究对象应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手段应更加先进。加强前瞻性研究,以及纵向发展水平研究与国内外横向比较研究;加强不同群体饮食配合运动的长期实验研究;加强不同强度和时间段运动减肥的效果研究;加强实验条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研究,注意观察国际前沿动态,借鉴先进研究方法与手段;加强对人的临床实验研究,相对减少动物研究。
第三,应用研究领域应不断拓宽,提升研究深度与研究的价值。加强对不同年龄、性别、肥胖类型、健康状况人群运动减肥处方的深入研究;加强对运动减肥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高运动减肥的社会应用价值。
[1] 于素梅.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62-63.
[2] 李洁,王玉侠.肥胖发生机制及减肥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64-67.
[3] 沈通彦,李军汉.运动减肥的生物学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7):3415-3418.
[4] 王晶晶.运动减肥对肥胖青少年身体形态、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率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6):58-61.
[5] 赵美鲁,李雨.运动干预对瘦素受体后信号传导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2):76-79.
[6] 赖爱萍,陈文鹤.肥胖儿童少年内脂素RS473015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运动干预前、后糖代谢和脂代谢变化[J].体育科学,2010,30(8):57-61.
[7] 李江华,汤长发.抵抗素与肥胖关系的研究及在运动减肥中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378-380.
[8] 燕成.长期瑜伽训练对肥胖女大学生脂代谢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8):65-68.
[9] 焦广发,高峰.运动对摄食活动的影响及其神经肽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4):498-501.
[10] 马涛,黄滨.有氧运动结合饮食控制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14-17.
[11] 白永正,郭瑞.有氧运动与降糖药物干预治疗中老年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46-48.
[12] 赵永寿,张自治.茶多酚配合有氧运动对肥胖少年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58-62.
[13] 王铁流,贾金云.肥胖患者补锌和有氧运动前后体重指数和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4(3):344-345.
[14] 李蕾,戚一峰.运动减肥中运动强度确定依据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50-54.
[15] 汪军,王瑞元.对大强度间歇运动减肥新观点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99-101.
[16] 黄联继,戴朝福.在不同强度运动下中度肥胖症学生血压及心电图变化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7917-7920.
[17] 原超,原国成.有氧运动处方对肥胖青壮年男性体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146-147.
[18] 代毅,许传明.运动与饮食干预对肥胖女性减肥效果评价[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7(6):715-718.
[19] 房美玉,周建社.有氧运动与针刺穴位对中老年大鼠血瘦素水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82-84.
[20] 刘文倩,张建刚.运动和限食减肥对肥胖大鼠血浆和胃组织ghrelin表达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2):184-187.
[21] 桂兰,衣雪洁.有氧耐力训练对高脂膳食雄性幼年大鼠脂肪-胰岛轴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58-60.
[22] 谭思洁,于学礼.肥胖幼儿减肥运动处方的研制及效果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4):439-441.
[23] 李明.超重、 肥胖女学生有效减肥的运动及综合饮食处方[J].中国临床康复,2006,32(10):44-46.
[24] 何玉秀,张海峰,焦广发.运动减肥机制探析—酞化刺激蛋白的作用及其调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1(4):319-322.
[25] 粱玉,何玉秀,张静,等.肥胖男青年对两种强度有氧运动的生理代谢反应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32-135.
[26] 谢岚,艾华.乙酰辅酶A羧化酶在能量平衡和运动减肥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9(3):363-365.
[27] 张丽红,甘春龙.神经肽Y与肥胖的关系及其在运动减肥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4(6):72-74.
[28] 李江华,赵贵保.脂肪细胞因子对机体能量代谢及脂肪积累的调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9(10):1389-1391.
ReviewandOutlookofWeight-losingbyExercisingduringLastTenYears
Xu Wenxin,Yao Jiwei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Fujian China)
After summarizing the literatures,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trend of weight-losing by exercises from 2001 to 2010 is classified and analyzed,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earch of sports after class in 10 years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On the other hand,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ages such as: (1) The levels of study on the topic is quite different; (2)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is quite clear; (3)The depth of research is not enough; (4) The value of applying is not big.Conclusion:(1) The basic research of weight-losing by exercises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well as consistent to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2) The level of research should be more balanced,the objects studied should be more extensive,and also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s should be more advanced; (3) The areas of apply-research should continue to be broadened and both the depth and values of research should be improved.
weight-losing by exercises; aerobic exercise; obesity;research overview;research outlook
2011-04-18;
2011-06-09
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JA09088S);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08C308)。
许文鑫(1975-),男,福建闽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4
A
1672-1365(2011)05-0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