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信 芳
任桂珍还说“俺家乡好”
文/信 芳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鱼水难分一家人。”这首著名电影《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演唱者就是当年上海歌剧院的歌唱演员任桂珍。随着她那清新、甜美、富有韵味的歌声,《谁不说俺家乡好》走进了人们的心田。近半个世纪来,这首插曲传唱于海内外,歌曲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至今它仍情深意长地在人们耳畔久久回响。
在电影《红日》诞生50年之际,广大观众在回忆这部红色经典片的同时,又十分惦记影片插曲的演唱者任桂珍。日前,记者带着观众们的嘱托,在上海西区的一幢公寓里,拜访了已经78岁高龄的任桂珍老师。任老师精神矍铄、热情爽朗,声音还是那么甜美。她把我们带回到那火红和又难忘的年代……
1933年,任桂珍出生于山东临沂,3岁的时候她来到济南。由于父亲是地下党的关系,15岁的任桂珍就参加了南下干部纵队第三小队文工团。1948年,济南解放。她有机会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当时父亲希望她学医,通过培训后,进入战地医院,为解放大军服务,长大后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可是,从小爱好唱歌的任桂珍,她看到的是,每当文艺兵一来,本来疲惫困乏的行军队伍立刻有了精神。她感到文艺工作同枪杆子一样,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于是,在革命大学里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文工团”。就这样,任桂珍随着大军沿运河南下,经扬州、过淮阴,最后进入了刚解放的上海。
1952年,任桂珍进入上海歌剧院,自此,她在我们国家剧团里的演艺生涯开始了。任桂珍告诉我,由于她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学校的学习,所以她的成长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在歌剧院,为提高她的音乐素养,组织上先后几次送她去音乐学院学习和进修。那时候国内还听不到外国的歌剧,延安音乐家所创作的《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歌剧唱片就成了她的老师。她听了一边又一边,边听边揣摩,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不久,有一个排演《小二黑结婚》的机会。任桂珍因长得朴实、外形气质接近“小芹”而被选上出演这个角色。“那时候我无论在声乐上还是表演上都是非常幼稚,虽然以前也演过一些小的秧歌剧,但毕竟这是大剧,这是我歌剧道路上的第一个角色。”不过,在导演的启发和帮教下,她完成了对“小芹”这个角色的塑造,令任桂珍高兴的是,演完《小二黑结婚》后,她得到了专家的首肯和观众的认可。
紧接着是歌剧《红霞》的上演,这真让任桂珍彻底“火”了一把。《红霞》剧组从上海沿着长江一路演到武汉。“在常州的时候,简直就不能出门,一出门学生就围着你。”任桂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颇为感慨。“学英雄成为当时一代人的理想,特别在中学里几乎所有的班都命名为‘红霞班’。”任桂珍说,“正是《红霞》的成功促使自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歌剧干一辈子。”
那个年代,文艺界有一个口号:“演英雄要学英雄”。任桂珍一直用来激励自己。记得那次在《洪湖赤卫队》巡演途中,她累倒了,高烧发到39.8℃。医生说,绝对不能上台了。但观众要求看任桂珍的表演,不仅票早已售空,观众们还早早来到剧院门口等候。任桂珍一听这个情况,一咬牙,“上!”说要上,可她站起来还像喝醉酒一样,全靠两个人架着走到台边,“但等他们‘啪’地把我推上去,我一下就来了劲儿……演员一到台上好像就有一股精气神儿。”任桂珍至今未忘那次“高热演出”。
1957年,曾亲历孟良崮战役的军旅作家吴强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日》。这部作品描写了人民解放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消灭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故事。小说一出版便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部队官兵的喜爱。
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小说搬上银幕。并成立了由汤晓丹、汤化达、沈锡元、瞿白音组成的影片创作小组。1961年,由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红日》正式开拍。当时,导演汤晓丹提出,在“孟良崮之战” 到来之前,应该有一首悠扬动听的歌来宣扬解放军战士爱家乡、爱部队、保卫胜利果实的情感。让影片插曲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渲染作用:先是对家乡深情款款,与后面部队冲上孟良崮酷烈的战争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曾为电影《铁道游击队》谱写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接受了这个任务。为创作新歌他看了《红日》电影文学剧本,然后深入军队体验生活,并和汤晓丹等反复研究,定下了歌曲的基调:既要反映出孟良崮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又要反映出解放军战士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音调与节奏上要与后面表现孟良崮战斗场面的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至深的艺术感受。《谁不说俺家乡好》写好了,歌曲甜美悠扬,婉转有致。但是对于电影来说,歌曲稍长了一点,三段歌词足有四分钟的长度。这时有人建议将歌曲缩短,吕其明为此大为着急。而汤晓丹导演听完歌曲以后,力排众议,完整保留下全歌,并将这首歌放在了影片高潮来临之前。
那么谁来唱这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呢?在经过排比挑选以后,女歌手任桂珍进入大家的视线。那个时候任桂珍的嗓音正处于“黄金时期”,她的演唱在吐字、声音控制、音色变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点;在行腔处理、表现人物等方面则汲取了我国传统戏曲的方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发声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她来唱这首新创作的民歌是再合适也不过了。于是,剧组立即将任桂珍接来试唱,她那清纯、甜美的歌声如春风扑面,立刻征服了整个剧组。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演唱自然也非她莫属了。
任桂珍演唱《谁不说俺家乡好》
任桂珍年轻时
“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看好咱们的胜利果,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以民歌曲风创作的电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1963年随电影《红日》在全国公映,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歌曲豪迈的气魄和抒情的韵律为群众所喜爱,也被公认为是建国后新民歌的经典之作。
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升腾太空。搭载这颗卫星上天、由全国民众选出的30首歌曲中就有《谁不说俺家乡好》。谈及此事,任桂珍无比感慨:“没有电影《红日》,没有导演汤晓丹的魄力,没有吕其明的精心创作,就不会有《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第一代“江姐”任桂珍为国庆60年放歌
1964年6月,正在举行的第五届《上海之春》上,演出了3000人参演的大型歌舞《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当时,任桂珍是带着七八个月身孕参加排演并演出的。
1965年,任桂珍的女儿才出生40多天,就接到了出演“江姐”的任务。还没来得及产后恢复的任桂珍,马上去北京观看由空政歌剧团演出的《江姐》。“那时候小腹也松了,气息使不上劲,嗓子也松了,声带水肿。但当时对我来说,演好江姐是头等大事。婴儿吵着要吃要喝,可比起江姐所受的苦,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所以我咬咬牙就开始了排演。”
《江姐》这部剧不同于其他剧,女主角戏份特别重,场场都有大段唱白。北京空政歌剧团等其他剧团排演时,都是安排两位“江姐”分别演出上下半场。但任桂珍感到,两人饰一角对演员的形体和唱白要求很高,衔接不好就会让观众产生断裂感。于是她主动要求尝试一个人唱完《江姐》七场戏。后来,自任桂珍首开一人唱完全场的先例,上海歌剧院以后的每一代“江姐”都不得不效仿她。
那时候,任桂珍天天躺在床上想怎么演江姐,完全活在这个角色里。排演时,她还和导演有过争论。当年演英雄人物大多是“高、大、全”的形象,任桂珍在演江姐哭老彭时,哭得都快唱不下去了。导演说:“你是江姐,你怎么能那么哭呢?”任桂珍有点想不通,不服气地说,“江姐也是人啊,她那么想她的丈夫,千里迢迢跑来与丈夫相会,亲眼看到的却是丈夫的人头,怎么能不哭呢?”最后,任桂珍和导演互相妥协,采取了折中意见。
为了演江姐,她特地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科学的发声法,“因为以前的民族唱法唱不了《江姐》。”那个时候,舞台上一般只有中间顶上吊一个扩音器,如果没有美声唱法的气息共鸣,演员的声音是到不了全场的。为更好地塑造英雄人物,她还汲取我国民间地方戏吐字字正腔圆的特点,借鉴民间艺人“喷口”式的唱法、铿锵的咬字,来完美英雄形象。
任桂珍说,扮演江姐是她艺术生涯中“最荣耀”的一件事情。说着,任桂珍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唱起来:“告诉她,胜利得来不容易……”这是最让任桂珍感动的一句台词,她要用江姐的故事告诉年轻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当时,这个希望她达到了。她所扮演的江姐一经出世,即受到民众的广泛共鸣,许多人看了之后,立即上交入党申请书,全社会因为歌剧《江姐》的风行而广泛开展学习江姐精神,江姐成为了每个年轻人心中健康向上、对党和人民忠贞的象征。
2004年,上海歌剧院迎来了该院公演歌剧《江姐》500场的日子。《江姐》是原创歌剧的标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很强的代表性,而500场是一个很不容易的数字。为纪念这个日子,上海歌剧院决定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纪念演出”, 由7个“江姐”同演。上海第一代“江姐”任桂珍在重头邀请之列,并让她出演第六场。这是全剧的重头戏,江姐与特务头子沈养斋“针锋相对”,不仅有大段的说白,而且有大段的高音唱段。
接受了任务的任桂珍却感觉没有底,所以向院方提出给予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恢复。而这时家里的钢琴已给丈夫饶余鉴每天教学生“包用”。怎么办?当务之急,她毅然决定再买一架钢琴作为自己专用。就这样她足足练习了一星期。
那天,上海大剧院的演出盛况空前。500场是个看点,而上海第一代“江姐”、70岁的任桂珍出山重演江姐,不能不说也是个看点。
任桂珍说,高兴的是观众没有忘记她。特别是谢幕时,如雷的掌声使她又像回到当年一样,她激动无比:“《江姐》留给我们这一代的记忆太多了。回顾这500场走过的心路历程,我惊奇地发现,一切都在改变,但是惟独不变的,就是江姐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民族精神。”
任桂珍与丈夫饶余鉴
任桂珍的丈夫饶余鉴也是位著名歌唱家和歌剧演员。1981年,被文化部首批派往意大利学习,在米兰威尔弟音乐学院及斯卡拉歌剧中心进一步学习深造。1986年,任桂珍跟随丈夫也来到了意大利,在那里住了近10年。
归国后,任桂珍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形势”。她想不到,现在有的歌剧演员都依赖话筒和字幕来演出。她不由批评现在的歌剧演员演戏没有感情,抓不住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我们那时候演江姐,看到国旗是真的激动到流泪,观众也因此受到感染。一个演员要把剧中人物理解透、塑造活,才能感动人,否则演员在舞台上就是一个道具。”
振兴中国的歌剧,始终萦绕在她心中。因此,她办过艺校,收过学生,也成立了“任桂珍工作室”,为培养歌唱歌剧人才她又继续耕耘。可是年龄不饶人,病魔再一次与她作对。2004年,因重感冒而引起高热住进了徐汇区中心医院,想不到,脑溢血接踵而至。她被紧急送到华山医院“开颅引流”。虽然半年后她才渐渐恢复,但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以前。她只能回绝了她的学生,停止了她的教学。不过有一项公益活动她还是坚持参加。
上海有个叫“百老讲师团”的组织,前几年就吸引了她。这是一个由上海百余位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教授、老作家、老科学家、老新闻工作者、老医务工作者组成的群众团体,以满腔的热情,下基层、进学校、走社区,用生动的故事、精彩的演出,忆党史、讲传统、谈理想。
任桂珍说,这是个不拿报酬、自贴车费的团队。这里,我们的老同志以生动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生的信念;这里还有我们文联许多老艺术家,《红梅赞》《芦荡火种》《爱我中华》……我们唱出的是革命的理想。这是夕阳与朝阳的对话,是白发与青丝的交流。在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其实我们自身也获得了精彩,真是夕阳红灿烂如火。
任桂珍还告诉我,她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始终没有动摇过。前年,她实现了人生最大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表示,自己对祖国的恋情已难用语言表达,《谁不说俺家乡好》,她不是唱唱而已,而是发自内心地感到,“家乡确实好”。不论在异国他乡,还是回到家乡山东沂蒙老区,一唱起《谁不说俺家乡好》,每次我都会激动无比。我总觉得,人民给我的荣誉很多,而自己对人民的贡献太少。所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只要观众需要我,我就毫不吝啬地为他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