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何 晓
影像专家谈新一代宝石能谱CT对我国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何 晓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作为临床最大证源的医学影像学,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的融合和优化选择,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我国影像诊断医疗器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完全接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国际最新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宝石能谱CT在北京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投入了临床试验使用,并陆续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数十家医院安装使用,一时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著名的影像学专家,以期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能够深入了解这种新设备为临床提供的各项服务。
2011年11月20日上午,为了切实帮助广大的肺癌患者及家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抗肺癌,北京医院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放射科在第十一个全球肺癌关注月期间,于北京医院报告厅举行了肺部肿瘤健康咨询义诊活动。在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周诚教授 。
周诚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影像诊断专业,获硕士学位,曾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中心和纽约市立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学习MRI并做访问研究,在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医学院学习电子束CT的心脏应用。周诚教授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近30年,熟练掌握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和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主要专长于腹部消化、泌尿系统的综合影像诊断,对胰腺、肝脏、肾脏等疾病特别是小肿瘤的早期诊断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多项相关领域的重要职务。
周诚教授说:“1971年,英国伦敦阿特金森-莫利医院,工程技术专家豪森菲尔德与神经放射学家阿姆勃劳斯合作,首次成功获得了第1张脑肿瘤CT照片,为1名英国女性诊断脑肿瘤,自此医学影像诊断步入了CT时代。从第1代头颅CT到第3代全身CT,从传统CT(第1代至第4代)到多排螺旋CT,CT的每一步技术革新都推动了临床影像诊断的进展。目前CT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正规医院必备的诊断仪器,并正向‘分子影像学’和 ‘功能影像学’迈进。在40年的时间里,CT不论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过了数次大的革命性的进步,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从单纯的形态学图像发展到功能性检查,成为临床上最常应用的影像手段之一。新的仪器为临床影像诊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传统CT不同,此国际最新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宝石能谱CT采用宝石作为探测器材料,因而得名为宝石CT;由于其采用宝石做为探测器材料,并使用瞬时变能高压发生器和动态变焦球管等新技术,所以宝石CT可以分离混合能量的X线为单能的X线,也称之为能谱CT。宝石能谱CT使CT超越了解剖成像的领域,进入到了全新组织成分分析的领域。宝石能谱CT可以发现普通CT不能发现的小病灶,并提供更为精确的鉴别诊断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有显著优势,可以在更低辐射剂量、更低设备消耗下,实现图像质量的跃迁和全新能谱成像的应用,可以为医生和患者创造更加舒适和便捷的检查体验,必将使中国用户在高端CT的高清成像和能谱成像领域达到一个新高峰。”
作为业界知名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吕滨教授一直都非常关注并致力于中国人群的冠状动脉硬化研究。
吕滨教授师从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专家戴汝平教授,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始,在我国较早应用螺旋CT和磁共振(MRI)诊断心血管病,并在我国最早发表了关于CT和MRI血管造影图像三维重建的论文综述。1995年,吕滨在我国最早应用电子束CT做心血管病的诊断,建立了中国人电子束CT心血管正常径线和功能值的诊断标准,他的博士论文“电子束CT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维重建研究”获得国内著名学者的好评,是我国在此领域的开拓性研究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他首次解决了冠状动脉成像的运动伪影问题,现正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于临床。吕滨教授致力于采用无创伤的影像学方法早期诊断冠心病,并在评价冠心病危险性、搭桥血管通畅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内外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次获得部级和院校学术和临床科研成就奖。
因为心脏CT技术是吕滨教授进行人群筛查研究的主要手段,所以,吕滨教授从心脏CT技术等方面,对记者谈了自己的观点:“新一代宝石能谱CT是业界最精准的心脏CT,拥有业界最高的空间分辨率,它有四大优势: 能有效去除钙化伪影、能清晰显示支架、能清晰显示小分支并且剂量最低,可以大幅度提高诊断成功率 。 新一代宝石能谱CT的动态500排功能,还可以很好的解决儿童先心病的扫描问题。我们也期待宝石能谱CT真正冠状动脉能谱的出现,这将对心脏CT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中国首批使用此种医疗器械的医疗机构,目前已开展了门静脉细节、半月板损伤成像,腹部早期肿瘤检查等创新性的临床检查,同时以低辐射剂量进行高清成像人群体检。作为北京友谊医院的放射科主任,影像诊断学博士贺文教授告诉记者:“CT类医疗器械问世至今已有40多年,新型宝石能谱CT的能谱成像提供了多参数诊断模式,提高了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使发现小病灶的机会明显增加,这消除了常规CT的盲区,使医生能够早期对于肿瘤作出定量、定性诊断,让更多肿瘤患者能在最佳时机获得救治。 此外,新一代宝石能谱CT的辐射剂量仅为常规的50%,能有效减少辐射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显著提高检查的安全性。CT检查相比胸片更能早期探查到小的病变,因此低剂量CT胸部筛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先前多排螺旋CT平台上,即便竭力控制检查剂量,胸部筛查的平均剂量也高达2 ~ 3 mSv。在新一代宝石能谱CT装机后,可以实现常规平均0.7 mSv的胸部体检筛查,而且在这种超低辐射条件下,诊断图像的质量仍然很高。”
上海瑞金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林晓珠则在11月19日首次发布128层CT——Optima CT660(128T)时坦言,随着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医疗机构临床诊断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一些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会不断引进中国市场。而国际最新型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宝石能谱CT因为可使CT在诊断过程中实现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大幅降低图像噪声,进而获得更高清的成像效果,为攻克我国癌症、心血管等重大疾病提供强大助力,所以,它在中国市场的推出,将使医疗机构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同时,还将更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Optima CT660(128T)成 功 融 入了全新宝石ASiR平台,可以在不增加X线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实现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的目的,进而获得全身的半剂量高清成像。并且,Optima CT660(128T)突破了常规128层CT技术瓶颈,实现了大范围、全器官、低剂量动态4D成像,在应对心血管疾病方面,成功克服了传统128层CT在心脏CT扫描中所遇到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以及密度分辨率三者难以完美统一的技术难题,创新性实现了“三率合一”,不仅提高了心脏检查的扫描成功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心脏检查的诊断成功率。
Optima CT660(128T)在帮助医生提高疾病检出率的同时,也为患者创造了更安全的检查环境。大范围4D检查需要对患者同一部位进行反复扫描,患者将受到较大的辐射剂量。当采用动态500排进行大范围动态4D成像时,应用宝石ASiR平台独特的低剂量高清成像技术,最终使4D成像的扫描剂量比传统128层CT降低一半以上,同时,覆盖范围达到了312.5 mm。真正实现对病人进行更大范围、更安全的动态4D功能成像。
Optima CT660(128T)一键式急诊流程不仅实现了自动病人摆位、自动对中、急诊界面扫描,为病人和医护人员争取了最宝贵的诊疗时间,其界面友好的病人安抚系统,还可以在检查前为病人自动演示检查的全过程,特别是针对儿童患者时,为了有效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提高儿童的配合程度,还能在演示操作过程中播放动画片,从而减少了扫描失败和重复扫描的几率,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Optima CT660(128T)实现了图像质量、扫描速度和扫描剂量的更好结合,有助于医生提升对“细小结构”和“细微病变”的诊断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为医院加快诊断流程,为更多患者进行及时检查、及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提供了保障。它实现了在不增加医疗资源的情况下,可大范围的增加医疗机构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可以更清晰的发现病变,使医生可以在更准确的做出诊断后,为患者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浪费和开支,为患者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保障。
通过变频运行技术,Optima CT660(128T)的“低耗长寿设计”能使CT在不同的工作要求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进而对整机各个部件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使其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还能提高整机的使用寿命和系统的稳定性,可保证每台CT每年碳排放量减少26吨以上。
宝石ASiR平台、动态500排技术、三率合一心脏检查、绿色创想、健康创想——以上的五大技术创新构成了新一代功能型128层CT的独特之处,真正开创了功能128层CT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