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康营刚
与光荣同行
——访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木兰教授
本刊记者 康营刚
专家档案:
朱木兰,1967年3月出生,福建厦门人,厦门理工学院教授、博士,中文核心期刊《水资源保护》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文核心期刊《人民长江》特约编委,日本水软技术研究所技术顾问。1987年获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1995年分别获得日本北海道大学土木工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其生平被美国的《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2006》,以及英国的《2000 Outstanding Scientists of the 21st Century 2005》所收录。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将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确定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凭借其拥有的人才、知识等优势,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为高新技术开发和辐射的源泉,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综观当今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可以看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开发、技术创新,以及以大学为技术依托创办科技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知识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而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对经济的支持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促进我国科研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朱木兰教授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水文水资源,水动力学,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工作。
2006年10月回国后,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5月正式成立了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并被任命为所长。厦门理工学院位于中国东南海滨城市厦门,创立于1981年,是福建省属公立本科大学,实行省市共建。现有19个系(院),45个本科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教职工118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水资源环境研究所现有8名固定在编成员,4名柔性聘任客座教授,以及数名顾问与名誉顾问。
研究所为我国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而不遗余力。在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下取得了喜人成就。
记者:一直以来,高校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上实际应用的科技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及时缩小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这种科技差距,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化研究,及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是极为重要和有意义的。请您谈谈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在这方面做的努力好吗?
朱木兰教授:根据厦门理工学院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这个学校总体定位,研究所建所初始就制定了16个字的发展方针:一座桥梁,两大支柱;两条途径,三大领域。我们确定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的总体定位为:它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一座科技桥梁。这座桥梁的一根支柱是纵向课题,另一支柱是横向课题,形成两柱鼎立的局面。研究所既重视科研理论的创新,也重视将该领域里新理论新方法进行应用化研究,并将其及时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中。成立以来,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十分注重深入涉水企事业单位作调研,力求避免科研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此外,积极推进与企事业单位多种形式的共建实验室,如由企业无偿借给研究所科研急需的仪器设备,研究所则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回报这样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
记者:那么能否再请您详细谈谈其中的两条途径三大领域呢?
朱木兰教授:总体定位,也就是两大支柱确定之后,尚需确定两大支柱的发展方向,即研究所拟要发展的科研领域。从结合厦门的地方需要出发,研究所拟定从两条科研途径来开展三大领域的科研工作。两条科研途径即化学途径与物理学途径,其中物理学途径主要指水文学与水动力学途径。三大领域即:水利与防灾领域,城市水务领域(市政给排水领域);水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水务是个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市政给排水。广义上城市水务涵盖了上述三大科研领域。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研究所在水利与防灾,城市水务等各领域所做的努力。
朱木兰教授:我国河网密布,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2010年5月,一波接一波的罕见暴雨侵袭南中国,各地洪水肆虐。历史罕见降水造成浙江、安徽、福建等12个省市的众多地区严重受灾。一些城市水漫街面、要道阻塞,经济损失惨重。这次城市内涝事件一方面与气象环境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城市雨水资源没有得到科学管理与利用的问题。目前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基于国外先进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理念的城市雨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研究。所谓的LID就是在开发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来减少径流排水量和截污,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此外,为了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我们在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等硬件的科学规划与建设的同时,也应注重洪水预报等软件水平的提升。目前在水利与防灾科研领域,研究所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联合完成了厦门市两个试点小城镇的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规划;此外,完成和主持在研的纵向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项目编号:50909084),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201049041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项目1项,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2007J0309 ;2009J05107);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1项(JA10252)以及若干个市级与校级项目。在城市水务领域;我们认为从各个环节健全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十分重要;该技术体系涉及到从原水到用水末端各个环节,包括了始端的原水净化消毒和末端的污(废)水处理技术。目前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微污染原水净化消毒以及污(废)水处理及其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城市水务领域,研究所目前主持在研的主要纵向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51008261、51008262)、中科院开放基金项目1项(KLUEH201010)、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项目1项(2008F310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0J05035)及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1项(JA10247)等。在横向课题方面,研究所目前已完成了1项企业委托的净水器过滤功效研究。此外,为了贯彻我校黄红武校长提出的创办海西一流的“亲产业”大学的理念,使高校里的科研人才、实验设备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提供科研服务,研究所还申请组建了厦门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完成了“水文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给排水处理实验室”,“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室”5个实验室的一,二期建设。
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室
记者:最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研究所未来的发展规划。
朱木兰教授:今后,研究所将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硬件方面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水平,软件方面开展资质认证等工作,从而更好地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服务厦门市及海西区的经济建设。在此基础上,研究所拟积极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深入开展上述三大科研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并力争在五年内将研究所建成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规模与先进科研水平的水资源环境研究所。所谓具有鲜明特色,具体而言就是指研究所具有三个特色:①具有良好的科研风气②具有广泛的国内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③具有较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能力。目前研究所有幸聘请到一些国内外高校知名学者,企业界高级人才为研究所的名誉顾问与顾问。并与国内外一些知名高等学府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年轻的厦门理工学院水资源环境研究所,期待更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加入,更多科研单位的合作与提携!
朱木兰教授这位优秀女科学家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天道酬勤,祝愿朱木兰教授和其领导下的研究所能为我国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