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骨科 半个世纪的博施济众——记严世贵主任领导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骨科科室

2011-11-04 08:43孙继文
科学中国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骨科外科脊柱

本刊记者 孙继文

浙二骨科 半个世纪的博施济众
——记严世贵主任领导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骨科科室

本刊记者 孙继文

立身行道,临床治疗光烛四方

鸾翔凤集,浙医二院骨科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省内知名的骨科专家。50多位临床医生中,有9位博士生导师,11位硕士生导师,教授以及主任医师15名,副主任医师7名。这些在骨科临床上久经磨练、医术纯熟的资深专家,为全国各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跟一线城市的大型医院相比,浙医二院骨科的216张床位数并不算最高,但年门/急诊量却达到了15万人次、年手术量近7千例,这些数字生动地彰显着患者寄予浙医二院骨科的信赖。

具有142年悠久历史的浙医二院,正如医院门楣上蔡元培先生题写的“济人寿世”,传承着“广泽济世”的医院文化,而作为百年名院的品牌学科,骨科凭借着高专业化诊疗、高精细手术、高超的治疗效果确立了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品牌地位。走过一个甲子的浙医二院骨科,始终坚持创新精神,成为学科专业精细化发展的引领者之一,现已形成关节、脊柱、手与骨创伤、骨肿瘤四大临床治疗中心,七大专业方向,涵盖了现代主流的临床治疗手段与技术。以国际化的治疗理念为指导,中国化的精巧技术为手段,浙医二院骨科声名远播,在国内骨科领域堪称翘楚。

关节外科,打通人体关隘

严世贵

关节外科是骨科主任严世贵教授最擅长的领域。在近三十年的临床和科研生涯中,他用心累积着骨关节治疗的各种方法和先进技术。如今的骨关节外科,在严世贵主任的带领下,早已经成为浙江省最具实力、全国顶尖的专业。

“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运动系统是交通,关节是枢纽,没有关节就不能运动”,这是严世贵主任对人体关节重要性的解释。1983年从原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严世贵就在浙医二院骨科从事骨关节外科的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仅在最近的十年时间中,他就为近三千例患者实施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尤其对复杂性髋关节置换术颇有心得。此外,在骨关节运动创伤的关节镜治疗、复合骨水泥的生物活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上都有很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

浙医二院骨科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治疗技术的单位之一,年人工关节置换接近1000例,居浙江省第一位,位列全国综合性医院前五位。早在建立之初的50年代骨科就开展了骨关节结核、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1956年江让主任用髓内钉与塑料结合,制作人工关节用于临床,开创了浙医二院骨科人工关节置换的先河。

骨关节外科在学科带头人严世贵、吴立东的带领下,立足前人精华、开展自主研究,精益求精,在髋、膝、肩关节初次置换和翻修,膝、肩、踝关节镜,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骨盆截骨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植骨矫形等多项临床治疗和研究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其中假体的10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人工关节二期翻修成功率达到90%,同时关节镜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后遗症。

随着人工关节翻修病例的增加,关节外科针对翻修髋、膝不同程度的畸形和骨缺损制定合适的翻修计划;对严重畸形和骨缺损的髋、膝关节进行翻修重建,采用包括自体和异体骨的嵌压式植骨技术,异体皮质骨板的桥接(Onlay)技术,大段自体、异体骨的重建技术等先进治疗方法。

关节外科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以及踝关节疾病。此外,对于儿童型和青少年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外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支架、石膏以及各型的髋臼截骨、髋臼周围截骨、骨盆截骨并联合股骨上段的截骨技术,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减低了截骨并发症和后遗症。

事实证明:岁月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浙医二院骨科用半个世纪的经历在推动医疗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严世贵主任更是用近三十年的临床科研经验,将智慧和心得一并融入到播撒健康的医疗事业中,不知疲惫。

脊柱外科,雕琢躯体的支柱

浙医二院骨科的脊柱外科拥有这样几大业界之最:国内最早开展脊柱融合技术和脊柱侧弯三维矫形技术单位之一;国内最早开展环椎后弓侧块螺钉技术和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C1、2融合的单位之一;国内首批开展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单位之一;国内最先使用经单侧椎间孔的椎体间融合技术(TLIF)的单位。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脊柱外科在脊柱创伤、脊柱侧弯、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强直性脊柱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治疗特色。

陈其昕: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擅长治疗各种脊柱畸形、颈椎病、腰腿痛、脊柱感染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矫正、脊柱脊髓损伤。

陈维善: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擅长对脊椎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如脊柱侧凸矫形、腰腿痛、颈椎病等的治疗。

陈其昕和陈维善两位教授是浙医二院骨科脊柱外科的核心领军人物。作为国内知名的脊柱外科专家,他们带领脊柱外科团队重视临床探索,不断扩大脊柱治疗范围,现手术范围已经扩展到全脊柱,突破了既往多种手术禁区,从枕骨、上颈椎、下颈椎、胸椎、腰椎到骶椎已均能进行手术干预。

脊柱外科是浙医二院骨科的传统强项,早在50年代就成功施行了浙江省内首例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术,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医师实力上都处于全国前列。浙医二院脊柱外科还特别注重手术效果,只要有一点点可能争取到的显效机会,他们都不会放弃。

手外与创伤骨科,让肢体化险为夷

50年代中期,浙医二院骨科的朱焱教授在国内首创使用保存血凝块以填充术后空腔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治愈率高达96.8%,自此形成了浙医二院骨科治疗慢性脊髓炎的传统。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新一代骨科传人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他们采用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各型骨的慢性骨髓炎,其中应用含抗生素的骨水泥棒治疗长骨慢性骨髓炎具有一次性消灭死腔、缓释局部抗菌作用,取得很好的疗效。

手外与创伤骨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内较早开展四肢、骨盆创伤以及手外科的单位之一,也是浙江省骨科创伤及手外治疗的新技术示范基地。治疗脊髓炎只是手外与创伤骨科的重点之一,作为浙江省创伤骨科的治疗、教学、培训中心,手外与创伤骨科在潘志军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在骨盆、髋臼、四肢骨折,手外伤和复杂、难治的骨创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治疗了众多患者,并且在四肢创伤、复杂型骨盆和髋臼损伤、骨不连、慢性骨髓炎、断肢、指再植方面形成了治疗特色。

作为浙江省内创伤领域的权威机构,手外与创伤骨科除了开展常规的四肢创伤外,还特别擅长一些高能和复杂型创伤的治疗。在治疗复杂型的髋臼和骨盆骨折上,采用外固定联合内固定的技术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对于Ⅰ、Ⅱ、Ⅲ型骶骨骨折,采用TSRH固定以及骶髂关节螺钉等多项新技术固定。

潘志军,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创伤骨科及手外科的诊断治疗工作,在复杂性骨折、骨盆髋臼骨折、老年性髋部骨折以及骨折并发症(如骨折不愈合、创伤性骨髓炎等)等多个学科方向造诣精深。近年来,潘志军医师带领本专业团队在省内率先开展了骨折微创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尽最大努力保留住以往需截肢的肢体,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骨肿瘤科,于绝处再造生机

中国传统医学中对骨肿瘤的认识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古中医除采用药物疗法外,还有针灸、气功、药膳等疗法。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于治愈骨肿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70年代后期,浙医二院率先在国内用深低温冷冻治疗骨肿瘤并创浸泡法冷冻,以脱钙骨基质移植填充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陷,这项研究逐渐推广应用于全省各地,随后又研制成功骨基质明胶及骨形成蛋白。1990年,浙医二院骨科率先在国内开展高温隔离灌注治疗骨肉瘤,为骨肿瘤保肢手术创造了条件。

回望历史,浙医二院骨科在骨肿瘤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国肿瘤发展史中颇为引人注目。作为浙江省骨肿瘤治疗中心和培训基地,骨肿瘤科也是国内最早成立并开展骨与软组织原发性肿瘤和骨转移性肿瘤的专业治疗单位之一。五十多年里,一批批骨肿瘤专家在这里培育而成,推动着这一学科向前发展。如今,骨肿瘤科在杨迪生教授率领下,陶惠民、叶招明主任的主持下,不断在临床和科研上探求更加科学、精细的治疗方法,使骨肿瘤科在骨肉瘤保肢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综合治疗、脊柱肿瘤手术治疗、骨盆和骶骨肿瘤手术治疗上颇有功效,成为骨科的品牌专业。骨肿瘤科的影响力已经覆盖华东地区,并以浙江为中心辐射全国。

杨迪生教授从1970年开始就在浙医二院骨科工作,默默奉献四十年。2006年他卸任浙医二院骨科主任和骨科研究所所长的职务,积极鼓励后备力量崛起,同时仍然工作在骨肿瘤临床和科研的第一线。杨迪生教授的“高温隔离灌注化疗治疗骨肉瘤”项目获得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陶惠民主任的“冷冻外科在四肢骨恶性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获得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这两项临床科研为推动骨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新的思路。

恶性骨肿瘤俗称为“骨癌”,在骨肿瘤中约占40%的比例,在医学发展水平较低的年代,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截掉癌变肢体,保存生命,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只有20%左右。浙医二院骨肿瘤科在国内最先提出适合中国人体质的个体化骨肉瘤化疗方案,规范化开展骨肉瘤的保肢治疗,开展手术期个体化新辅助化疗配合保肢手术,使科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于60%,保肢率大于90%,临床医疗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骨肿瘤科大规模开展骨盆恶性肿瘤切除+重建术,在保留患者稳定的下肢功能的前提下,提高5年生存率。并且,在骨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放化疗、激素、抗生素药物等综合性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骨肿瘤科治疗范围之广,治疗技术之高,治疗效果之优,无论是来自医学界的评价还是来自患者的反馈,都不断映证着这个科室的实力。

研精殚思,科研攻关卓有成效

身兼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的严世贵教授认为:好医生应该从每一次临床手术中积累经验,潜心研究。

亦正是如此,浙医二院骨科不仅在临床上具有广泛深厚的影响力,也十分重视科研,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十几年来,浙医二院骨科承担了国家、部委和省厅各类课题40余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厅嘉奖。2000年成立了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2003年浙江省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浙医二院骨科。

在浙医二院骨科专业人员团队中,60%具有博士学位,9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80%的人员有国外进修或交流的背景。雄厚的科研力量加上秉承创新求实的精神,骨科在科研成果上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骨科精英们还承担了《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等全国性及地方性杂志的编委工作;现在的浙医二院骨科已经不仅仅是名满浙江、名扬中国,而且开始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全球,与世界接轨。

自2004年以来,骨科科研项目和经费在获得数量上增长的同时,质量上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科研项目也有了极大的增长。目前正在开展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5项,7项浙江省省级科研项目,其中1项为省级重大项目,纵向科研项目共有26项,经费共计达1000余万元。

科研是医学不断进步的催化剂,一项成熟的科研成果一旦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将给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严世贵主任带领的骨科团队非常重视从临床中总结经验,对于罕见的病例,不仅专家组群策群力,而且以病例为案例,开展科研攻关,并就新发现的问题与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交流探讨,这种积极的科研态度又推动了浙医二院骨科在临床上的长足进步。

医学百年,树人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浙医二院骨科在培养人才的路上严谨扎实、桃李遍布。医学人才的培养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经过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教育后,还必须在临床和实践中一点一点打磨。半个多世纪来,浙医二院骨科培养出的骨科医学精英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983年浙医二院骨科成为浙江省内首家骨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被批准成为浙江省唯一的骨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成为浙江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每年,骨科向国内输送近20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骨科医师,同时每年为省内外各级医院培养进修医师约40名,并且主办了多期国家级、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

1998年,老主任杨迪生教授就开始在骨科培养博士,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了骨科的很多人。现在浙医二院骨科的骨干医师中,就有好几位是经过杨教授亲自指导的博士或硕士。严世贵主任经常要求年轻医生最低要求要做到“主观为自己”,有导师的教育和指导,学生还必须从主观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

重视人才是浙医二院骨科的一贯传统。加强已有队伍的建设、吸纳新生力量,是浙医二院骨科扩大医疗队伍的两种途径。在严世贵主任的带领下,骨科倾力打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起一支年轻的、实力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在骨科研究所的人才管理上,采取引进外部力量的方针,吸收本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研究所,增加了新鲜血液,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实力。

骨科研究所几年来实施新学科交叉发展的方针,以达到学科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新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四个方向:第一,骨肿瘤研究,通过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制剂交叉结合,发展骨肿瘤基础研究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第二,人工材料在骨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包括人工关节、人工骨内植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第三,创伤骨科研究,通过与急症医学、重症医学交叉合作,研究骨与关节损伤中如何解决相关问题;第四,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包括关节、脊柱及四肢骨骼的生物力学研究,CAD技术和有限元方法在骨科手术决策中的临床应用。交叉发展的四个主要专业方向,规避了传统学科发展中的弊端,紧跟当前骨科学科发展的新态势,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攻关、临床实践都有重要影响。

医者:怀瑾握瑜、杏林春暖

年轻时代的严世贵在浙江江山县城的化肥厂里边工作边学习,意志坚定的他一心要考到医科大学学医。所以毕业时的他毫不留恋留校做行政工作的机会,宁愿下乡也要当医生。治病救人,这是最初的梦想,却也成了笃行半载人生的信条。

严世贵主任如是描述骨科的传统:“整个骨科都很低调,多做少说,埋头苦干,这从老主任那里开始就是这样。”这个团队的传统从来没有在传承和发扬中断过线,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身行道的行医宗旨,每一个迈进这个部落的医生都带着敬畏之心,成为符合这个团队要求的主角。互联网——好大夫在线,记录了浙医二院骨科几十位专家教授,不少在这里获得生命、健康、新人生、幸福生活的患者借助于这个平台表达他们对医生的感谢。患者称杨迪生教授是“德高望重的医学界泰山”;说陈其昕医师“手术让人放心、有安全感”;有患者排队十几天等床位也要等到潘志军医生帮她做手术;浙江嘉兴的病人说“陈维善医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家庭能有幸遇到的真正的好医生”;给病人第二次正常生活的吴立东医师让病人“有了幸福的感觉”;陶惠民医师耐心指导患者卧床期间怎样做锻炼,这让患者“终身难忘”。在这里,医患关系变得很和谐、很融洽。每一位医生都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走进手术室的,都是怀着创造美好和幸福的愿望站在手术台上的,他们用自己的医学信仰为无数人带来健康的希望。

严世贵主任的个人电脑里存放着一位手术时仅有22岁的小姑娘的照片,这是一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手术前,她走路的姿势在常人眼里是“异类”,她的生活中最缺少的就是自信和阳光的微笑。严世贵主任说:“小姑娘天生标致,但是老天非要给她一点缺陷”,为了修复这种缺陷,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手术台上的他不仅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还有帮助患者树立对于人生的信心。手术后,这位患者走路比较正常了,蹲下去后可以顺利地站起来了,手术后的第三年,还怀孕做了母亲。仁心仁术,他就是以这样的情愫灌注在半生行医旅程中。

John Charnley(约翰·查恩雷),著名的现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之父,在医学发展深度尚浅的年代,他告诫医生们不要把人工关节用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中,如果这样做会遭到失败。医学加速进步的现代,这个难题早已经被攻克。浙医二院骨科在吸收国外先进手术方法后,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洞悉了先天性髋关节高位脱臼手术的精髓。严世贵主任在这项手术中拥有很深的资历,经他手术,不少患者都能够实现行走的愿望,甚至有的患者术后走路跛的幅度十分轻微。

这个团队的确有创造神奇的力量,半个世纪来,从这里获得重生和幸福的人不计其数。杏林春暖,博施济众,这是中华医学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精髓,浙医二院骨科几十位医学精英,合众戮力、立身行道,则定解一方百姓之忧。

猜你喜欢
骨科外科脊柱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孩子身姿不挺拔 原是脊柱侧弯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康复锻炼在脊柱外科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