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红叶行动—对一个文化扶贫经典案例之探访

2011-11-04 13:34岳非丘叶小勇刘汪洋
今日重庆 2011年1期
关键词:巫山宣传部红叶

□文/本刊记者 岳非丘 叶小勇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反贫困:红叶行动—对一个文化扶贫经典案例之探访

Anti-poverty: The Action of Red Leaves

□文/本刊记者 岳非丘 叶小勇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可以看作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由落后走向繁荣的历史。反贫困的目的是:减少贫困、减缓贫困和最终消除贫困,我们反贫困的具体行为过程就是—扶贫。

拨通重庆巫山县的电话,《待到满山红叶时》的主题曲就会传入耳膜: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哥是川江长流水,妹是川江水上波……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电影老歌,成为巫山官方确定的电话的彩铃,这不是为了情感上的怀旧,而是在讲述一个用文化创意反贫困的故事……

▲ 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主题歌曲如今成了电话彩铃

2010年12月3日,本刊记者随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和副部长周勇、管洪一行人来到了巫山神女峰下。何事忠此行还有一个身份—第四届中国长江三峡巫山红叶节组委会主任,几位部长一起到巫山是为了参加红叶节开幕式。当何事忠闻知很多来观赏红叶的游客找不到宾馆住宿,便叮嘱随行的巫山县县长何平一定要想办法解决。

何平则又喜又忧回答说:“现在整个巫山能住宿的地方全住满了,连职业学校都放假了,为的是给游客腾出床位来。但整个县城仍然是‘人满为患’,县里还从重庆紧急租用一艘豪华游轮‘维多利亚’号,专门用来停泊在巫山港当宾馆使用。”

何平县长说完回头对记者说:“对不起,你们记者只有安排到船上去住宿了。”

巫山地处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大县,游客接待能力在近年已有大幅度提高。隆冬时节,本是三峡的旅游淡季,但自从2007年冬天开始举办红叶节,县城每年都是“人满为患”。此时,记者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诉苦找不到住的宾馆,只能赶到毗邻的奉节县去住宿。重庆有名的摄影家王正坤也为找不到住宿发愁,记者只好叫他到船上“共挤”一晚上。

记者与县长何平开玩笑说:“巫山‘人满为患’,你要感谢宣传部在冬天为巫山活脱脱‘制造’了一个‘红叶节’出来啊。”

一旁的何事忠部长马上纠正记者说:“你用词不妥,不是‘制造’是‘创意’,是扶贫的创意!”

那么,这个巫山红叶节创意是怎么来的?让我们顺着时间隧道去究其根源……

一项光荣而沉重的使命

巫山创办红叶节的故事,还得从重庆市委宣传部扶贫集团对口支援巫山县说起……

巫山县地处大巴山脉,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和三峡移民大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已把信息轻而易举地送上了月球、太空,但巫山却是“电话没有走路快,报纸一送一麻袋”,一些山村无电、无水、无电话、无电视、无学校、无公路,大山深处的人们仍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宣传部扶贫集团主要负责人何事忠身先士卒,数次到巫山最贫困的村里调查研究。在哨路村仔细考察以后,他和干部村民一起盘算,决定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畜牧业等,同时修通进村公路、开通广播电视、改善饮水条件,并新修村小学、村文化室和卫生室等。

2008年1月13日,春节将近,何事忠来到海拔近2000米、正下着大雪的建坪乡春晓村,这是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第二次进这个贫困村了。该村贫困户李时江告诉记者,宣传部领导寒冬腊月到村里来“帮穷”,很是温暖人心。

阮村是宣传部扶贫集团重点帮扶的一个示范村,在这个村的产业发展上,扶贫集团帮助该村完善了“公司+协会+农户”的烤烟产业化运行机制,并落实了烤烟风险保障机制。全村215户贫困农民种植烤烟一年就实现产值130万元。

宣传部扶贫集团对口支援巫山7年,累计筹集援助资金160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15个,帮助巫山县阮村、瓜瓢、哨路、大垭、春晓5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工作顺利推进,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让村民收入大幅增加,并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等“老大难”问题。

在巫山高级中学,有一座由宣传部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和教育部门帮助兴建的“渝宣楼”,在这座5000平方米的大楼里,有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设施,是三峡库区教育的标志性设施之一。

扶贫,是光荣而沉重的使命。宣传部扶贫集团总是尽责尽力帮扶巫山,近7年仅宣传系统先后有接近一个“加强排”的干部到巫山县挂职当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和乡镇、街道干部,他们除了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带去钱物,并实施一个个惠民利民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开拓开放的意识和开阔的视野。

扶贫集团每年为巫山筹集两三百万元的资金,有时候一年也能筹资500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和卫生设施、建立扶贫济困救助金等。几百万元对于宣传系统来说已是尽其所能,但对于一个贫困县来说却是杯水车薪。

▲ 反贫困斗争,长路漫漫。 摄影钟桂林

▲ 巫山县地处大巴山脉,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摄影/徐 忠

宣传部所属的报刊、广电、出版等扶贫集团成员单位也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千方百计帮扶巫山。(在扶贫行动中,本刊员工也多次捐钱捐物捐农科书籍,并与市内其他媒体一道,拿出大量版面为巫山做形象宣传。)

“给钱给物给项目,挂职干部在住读;扶贫扶贫,年年扶,年年贫;补助补助,年年补,年年苦!”几句顺口溜道出了扶贫工作的艰辛苦涩。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当然希望给更多的钱物,可实际情况是给了很多的钱财物,仍走不出贫困的泥淖。

也许,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谁都知道,找项目很容易,找赚钱的项目却很难,找一个可改变全局面貌的项目更是难上加难。

“巫山神女”,是县境内重要的旅游资源。有人提出一个克隆“印象刘三姐”的项目,在神女峰的江边搭建一个露天大舞台,用船把游客从县城送到神女峰下观看实景演出,需融资6000万元。且不说此项目耗资巨大,它的要害在于搭实景会损坏河谷原生态的自然美、夜晚在江上大规模运输观众安全问题也难以保证。此创意一提出来,就饱受非议,没有被扶贫集团所采纳。

巫山是自然资源丰富的旅游大县,也是充满机遇的三峡移民大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地区经济增长得更慢。经济学称此现象为“资源诅咒”。

巫山特有的县情,使其贫困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返贫现象也比较严重。尽管重庆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市里一年又一年给巫山钱财物和优惠政策,尽管宣传部扶贫集团帮扶巫山成效显著,但贫困在巫山仍是“挥之不去的烦恼”。2007年,巫山贫困发生率依然达18.6%。

反贫困斗争,仍是长路漫漫……

一首经典老歌的启示

几年来,宣传部扶贫集团都在苦苦思索创新扶贫路,可医治巫山贫困的良方在哪里?

扶贫集团负责人认为,巫山地处长江三峡核心区,坐拥大三峡的壮美、小三峡的神奇、神女溪的俊秀、神女峰的传说等等宝贵资源,可总有一种守着金饭碗讨饭的感觉。

盘点巫山县2006年旅游收入,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3000多万元,带动收入1.68亿元。直接收入,多指进小三峡的门票钱。原副市长甘宇平曾风趣地说:每年到小三峡的旅游人数100多万人,在巫山停留时间短,又无多少旅游产品可买,乘船进小三峡的一张船票就100多元,游客们兜儿的钱没留下多少,只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游客再也没有“每向狂澜观不足”的遗憾

2005年,宣传部扶贫集团负责人周勇在巫山调研时就提出,可以学习庐山旅游专演《庐山恋》一样,以《待到满山红叶时》电影和主题歌宣传巫山。2006年12月2日上午,周勇和巫山县委宣传部的几位同志一起乘船来到巫峡的登龙峰脚下,离船攀壁而上,在迂回陡峭的悬崖上艰难爬行,只达半山,一行人就被眼前满山遍野的绚丽多彩的红叶所震撼、陶醉。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此景此情,周勇激情吟诵起毛泽东的著名诗句。

红叶树,学名黄栌,叶片秋季开始变红,鲜艳夺目,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于其它树群,尤其是常绿树群中。遍布于三峡两岸的红叶树属原生态野生,尤其珍贵。

三峡大坝蓄水之前,周勇多次路过三峡,也见过点缀在半山腰上星星点点的红叶丛,可只能在船上远远地仰视,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红叶丛是可望而不可及。那时,峡江水的流速每秒4至7米,激流翻涌,船行如梭,游客虽可朝辞白帝,暮宿江陵,也只能留下“每向狂澜观不足”的遗憾。

三峡蓄水到吴淞高程175米之后,江水陡涨近百米,高峡平湖出现在世人面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三峡红叶一下露出芳容。从游客在船上远眺红叶到可近距离置身于红叶丛,这一巨大变化使人与自然更为亲近,更为贴心。

青山、绿水、红叶;大山、大江、大景。眼前的发现,让周勇一行人欢呼雀跃起来,在拍摄了大量红叶照片之后,一行人在峡江唱起了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的经典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哥是川江长流水,妹是川江水上波……”

随后,周勇来到神女峰对面的一户农家,望着云遮雾绕的神女峰,脑海中萦绕着诗人舒婷的那句巫山绝唱:“与其在悬崖上苦等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上痛哭一晚。”可以说,这也是许多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巫山人渴望苦干不愿苦等的内心写照。红叶啊红叶,你不就是巫山人的金枝玉叶吗?或许,凭借着这方神奇的山水和长达百里的绚丽红叶,真能够掀开火红的一页呢!

在巫山,周勇检查了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与挂职干部交谈扶贫心得;与巫山县委、县政府负责人谈起灿烂如梦的三峡红叶长廊,显得激情飞扬。巫山红叶是长江三峡红叶中最具特色,面积最大、种类最多、观赏周期最长、景观结合最好、游览方式最灵活的红叶观赏区。巫山红叶有三大景区,一是神女峰红叶景区,二是小三峡红叶景区,三就是红叶河红叶景区。三峡蓄水后,江、山、红叶三位一体,巫山展现出高峡平湖与漫山红叶交相辉映的壮丽新景观。

能不能借助红叶造势,改变冬天旅游淡季的窘境呢?

回到重庆后,周勇将巫山之行的所悟所得经过一番仔细整理,在宣传部部务会上,他讲述了在三峡的所闻所见,何事忠部长曾在三峡门户奉节县担任过县委书记,下乡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时常常要经过布满荆棘的红叶丛,他熟知红叶,对三峡红叶更是情有独钟。

在讨论加大对巫山扶贫力度时,何事忠指出,宣传部扶贫集团最大的优势是文化,而巫山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生命力。

一首《康定情歌》的传唱,使一个小县城闻名天下。上世纪80年代电影《待到满山红叶时》讲述过三峡红叶的故事,为什么不采取“拿来主义”,让其曾经风靡一时主题曲《满山红叶似彩霞》唱响巫山全境?

何事忠一锤定音:冬天的三峡红叶呈现出来的壮美,就是在三峡蓄水之后、我们重庆新发现的人文景观,应大力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大力宣传推介。

于是,隶属于宣传部扶贫集团成员单位的重庆各大媒体,责无旁贷担当了大规模宣传三峡红叶这一新景观的任务,中央电视台也以《红叶映红了冬日的三峡》为题进行了报道。

于是,巫山所有的电话彩铃变成了“满山红叶似彩霞……”

于是,巫山县城的大街小巷唱起了“彩霞年年映三峡……”

冬日,百里三峡长廊的红叶红了,红叶成了一个城市的主角!

一把冬天燃烧的火

2007年的冬天,重庆城区各大步行街和交通要道出现了一幅幅“首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红叶节在巫山举行”的广告牌,“到巫山,看红叶”六个大字,在峡江灿烂红叶的映衬下格外耀眼夺目。

三峡红叶,在旅游淡季的冬天,给市民带来了心生向往的愉悦,也赚足了重庆主城的眼球。

其实,“赚”得最高兴的是巫山县委书记管洪。巫山做这一批影响主城的广告如要算实际费用,大概要花900万元,而这次只花了不到30万元的成本费。

管洪曾在市委宣传部工作,后调到铜梁县任过县委副书记、县长和主持县委工作,一干就是六年,2006年12月奉调巫山任县委书记,因为对口扶贫集团是宣传部,就有了回家的感觉,家里人,好说话。管洪采纳了宣传部扶贫集团“打造红叶旅游,致富巫山人民”的建议,立即着手舆论营造。他在宣传部扶贫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自己人脉资源,说服了在主城繁华地段拥有广告牌的一个又一个公司,请他们慷慨解囊,支持巫山,扶贫巫山,用最低成本解决了红叶节的大规模造势。

管洪记得到巫山履职的第一天,乘船到达巫山港,第一印象是:码头异常冷清,只有几个售卖烤土豆、烤红薯的小商贩打着哈欠,懒洋洋地扇着炭火。

▲ 游客追逐红叶而来

巫山作为旅游大县,为什么一到冬天就不见游人?旅游旺季游客如织,一到冬天却是门可罗雀,淡旺两季天壤之别,反差强烈。

管洪向记者介绍说,巫山虽在旅游大县中赫赫有名,但游客进入方式单一,平均停留时间4小时不到,人均消费150元不到;季节性特强,进入冬季几乎没有旅行社的组团游客。在三峡及周边地区竞争的大环境下,更显势单力薄和缺乏竞争力。

如果在三峡的冬季烧上一把火,让旅游淡季也火红起来,巫山的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台阶。

6月一个炎热的下午,管洪第一次登上神女峰考察,随后在县里提出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为前提,修一条能方便游人攀登神女峰的步道;随后县里在作出全面整合挖掘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举全县之力筹办首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红叶节”。

与此同时,宣传部扶贫集团加大了对巫山的文化扶贫力度,作出了对口文化扶贫的新的战略决策:以红叶为三峡库区新的旅游品牌和本土文化载体,全力促成“中国重庆长江三峡红叶节”的举办,并通过中央、本市以及海内外的媒体,不遗余力加大对巫山特别是长江三峡红叶的宣传。仅是2007年,宣传部扶贫集团给予巫山的各类扶持,包括市内外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广告发布和各种宣传巫山的出版物,价值逾1000万元。

2007年11月28日,“首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红叶节”在巫山隆重开幕,分管旅游的副市长谭栖伟出席。短短数天,巫山与十多家外来企业签订了14项合作协议,签约资金额达16.5亿元。期间,中外游客热捧三峡红叶,使冬季旅游淡季一下变成了旺季,比“十一”黄金周还火爆。县城内的大小宾馆、旅店全部爆满,连周边的农家乐床位也被游客一抢而空。日均接待3000人以上,两个月共接待游客8.9万人次,旅游创收5000万元。

在全县经济计划盘子外一下增收5000万元,不用赘述这对一个贫困县意味着什么。

在水瘦山寒的冬天,百里峡江的红叶红了三峡,火了巫山,提升了三峡旅游的知名度。感谢大自然给巫山人馈赠了三峡红叶,感谢智慧的碰撞、思想的燃烧,冬天里的一把火,竟可以化冰点为沸点,变淡季为旺季,小小的红叶,竟能化腐朽为神奇。

▲ 2009年,第三届红叶节赚足人气、财气。

记者在巫山采访,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周勇在红叶节开幕式头天晚上那番热情洋溢的讲话:“一弯浓妆淡抹的三峡,一片淳朴厚重的红叶。这一刻,我们惊奇,我们感慨万千:我们需要发现新三峡,重读新三峡,进而发展新三峡……”这番即兴讲话,后来他以《江山红叶》为题写了一篇散文,公开发表后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诵读这篇散文的学生数以千万计。这篇美文使三峡红叶这一“冬日精灵”得到广泛的传颂,成为宣传新三峡景观、影响久远的作品。

一个创意品牌的区域效应

冬天,百里峡江被漫山遍野的红叶装点得分外妖娆,在色彩斑斓的红叶树丛中,随处可见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和外国游客。

举办首届红叶节获得了成功,理所当然有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

从2007年到2010年,巫山利用四个冬天淡季共举办了四届红叶节,旅游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红叶在冬天里燃起的一把火,让许多普通的农户钱包也鼓了起来。

在青石村后草坝谭登吾家里,老人用喷香的土豆饭招待了记者。他说,以前怎么也想不到,山高水远的游客会来到峡江看红叶。前年,他长期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家后就有开农家乐的想法。由于旅游淡季也有了不少游客,蔬菜水果都值钱了,他就一心打理土地。现在,家里一年收入比四年前多出了一万多元。

在神女峰对岸崇山峻岭的深处,“藏”着青石、青台两个村的1000余村民,他们世代和峡谷、河流、古道、悬崖打交道,老人们一生很难走出大山一次。2010年12月2日这天下午,青台村57岁的王宗山老人,用这一带特有的、带歇脚木撑子的背篓背着几只猪仔,在离岸四五百米的山道上健步如飞。他告诉记者,他早上5点就出发下山了,到对面山上的邻村买猪仔,下山上山,花了10多个小时。然而他一点不觉得累,还乐呵呵地说,现在来神女峰看红叶的游客越来越多了,这些观看红叶的古道保护起来才好。

▲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

在小三峡红叶烂漫的江边,一位农民向扶贫集团负责人说:“以前每到冬天,红叶树枝都是砍下来当柴烧,现在别说政府不让砍,我们还会自觉保护红叶,一片红叶就是一匹(张)钱啊!”

2010年4月,被巫山人称为“红叶书记”的管洪奉调回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作为举办了三年红叶节的“操盘手”,他心中仍然惦记着巫山经济的发展,谈起红叶就激情四溢……

2011年初,管洪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0年,到巫山游客达3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效益12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从2007年的1.8万增加到2010年的3.5万。人均收入方面,从2007年的2579元增加到2010年的4190元。调查失业率从18%降至4%。抵除计算标准误差,贫困发生率从2007年的18.6%降至2010年的8%。

这几年,巫山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作为县里第一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上升势头更是迅猛,旺季更旺功不可没,但淡季不淡才是关键。因为,一片小小的红叶,把淡季变成了旺季,把冰点化为了沸点;红叶节的成功创意,做大了巫山旅游业的“蛋糕”,更为重要的是为一个贫困县铸造了一把年年都创造财富的金钥匙!

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是观赏红叶最佳时期,12月5日这一天,就有8000多游客涌入神女峰和神女溪。现在高速路通了,从重庆主城到红叶烂漫的长江三峡不到4小时,意味着到巫山可以当日往返;意味着朝食嘉陵鱼,夜游小三峡不再是梦;意味着巫山将进入重庆、宜昌、武汉等市民周末度假游的休闲地;意味着巫山将实现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的最终转变……

▲ 红叶节使旅游淡节变旺季

▲ 游客陶醉在小三峡美景之中

▲ 红叶节改变了三峡的旅游生态,毗邻的城口县2010年举办起首届“彩叶节”。 摄影/周 勇

▲ 巫溪红叶也灿烂 摄影廖典成

随着巫山“红叶节”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红叶效应”不断延伸扩展,与巫山同处长江三峡的奉节县、云阳县、巫溪县都有绚丽多姿的红叶,在巫山举办红叶节期间,这些地方的旅游业也火了一把。毗邻的城口县也受巫山红叶节的启发,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于2010年冬季创办了首届“彩叶节”。文化张力所带来的“红叶效应”,正潜移默化影响着这个庞大的区域。

巫山红叶节改变了长江三峡的旅游生态,提振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气神!宣传部扶贫集团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说“真正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文化创意扶贫,能让一个贫困地区从经济上富起来,从精神上站立起来!”

创办红叶节的经典案例再一次宣示:文化可以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文化是生产力,也是反贫困斗争的主力军!

▲ 红叶节使奉节县旅游也火了一把

▲ 红叶,已成为三峡的象征,巫山人的骄傲。

猜你喜欢
巫山宣传部红叶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姚红叶
叶拽:一片“红叶”带富一方百姓
秋日赏红叶
巫山机场正式通航
看桃花忆旧游
“第一届长江三峡李花节”在重庆巫山开幕
8部广播剧入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巫山怪石——天岩记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