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承宪,葛向东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158)
建构“3+3”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
尤承宪,葛向东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237158)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倡导素质与技能并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寻并构建了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3+3”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成功实施,适应了六安的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要求,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高职教育;“3+3”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达成途径
我国新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沿用的课程体系总的来说是从普通高校的课程改造而来,甚至有些就是直接从普通高校移植而来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模式组成。由于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极不适应,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给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广泛的研究,形式各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酝酿产生。笔者所在院校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以下仅就我们如何推进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一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探索、研究工作,做一介绍,以与同行商榷。
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构建一套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的课程体系,并努力将“订单式”[1]“工学交替式”的教学模式融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之中。
1、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原则。高职教育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一线,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课程的开发中应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能满足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2]。要主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课程,新设课程事先都要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和预测,内容要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的直接需要,应贴近工作岗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业界应参与课程设置。
3、整体优化多元整合的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意整体优化,把握好社会需求、学生基础、培养质量的三种关系。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则是根本目标。要努力寻找知识、能力、素质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淡化学科意识,推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综合分析相关的知识、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或模块。
4、素质与技能并重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毕业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要有较高层次的科学人文素养,这是它与中等职业教育或其它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予以保障。要将职业技能的培养、科学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毕业生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1、社会调研探寻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依据。通过深入到用人单位及部分高职院校调研,注意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学生科学人文素养淡薄,较多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比较低下;②“双证书”制被忽视,未能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开设有机地结合起来;③作为产学结合重要载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于推行;④学生的学业与毕业后的职业岗位脱节,等等。另外,我们针对学生的职业面向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对职业岗位任务进行深入的分析,梳理出各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构建成:“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大能力模块。
调研、分析使我们有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也进一步认识到构建新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改造旧课程体系形成主体课程模块。通过能力结构分析,明晰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再来对旧的课程体系进行剖析。在满足学生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前提下,对原课程体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部分进行改造、优化组合。经过反复研讨、筛选、论证,初步实现对课程与内容的改造,保留合理的,删除关联不大的,补充缺少的。重新整合为“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三个模块。并将这三个课程模块作为新课程体系的主体模块雏形。
3、对主体课程模块进行检讨与补充,新增辅助课程模块。邀请相关专家对课程体系的主体模块进行评议和论证。检讨主体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中所能起到的支撑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要求、国家劳动准入制度的要求、订单式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以及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之后,对课程主体模块进行了修正并加以补充。增添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岗位技能的专门需求等教学内容,增设了“素质拓展课程”、“职业证书达标课程”、“就业方向课程”三个新模块,作为对主体模块的辅助、补充与延伸。这样,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思想的 “3+3”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就初步搭建起来。
4、在新框架下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与需求对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重点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及可供专业群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的开发,并注意在相应模块内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开发新课程。确保基础知识的“必须、够用”、专业知识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素质与技能并重。最终形成“‘3+3’模块化课程体系”[3]。
“3+3”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3”是主体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三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该类课程旨在进一步培养、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课程的设置注意到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强化其实用性和与专业知识的充分融合性,并发挥基础课的教育功能,突出高职教育的“高”。课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以及部分通识课程。课程内容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兼顾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并重视能力的拓宽。
2、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该类课程的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了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在专业群内努力打通各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建立起专业群公用课程平台,使它在专业群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一般设8-10门课,通常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重在加强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和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3、职业岗位核心课程。该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群中各个不同的专业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体现专业(或就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模块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也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一般设2-4门课。模块通常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教学中侧重于技术原理和方法的讲授,在课时与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上予以优先保证,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毕业后能有一技之长。
上述三个模块的设立,体现了按专业群进行通用能力和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分专业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3+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第二个“3”是对主体课程模块的辅助、补充和延伸,由“素质拓展课程、职业证书达标课程、就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构成。其目的在于强化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就业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
1、素质拓展课程。该类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凸现对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模块主要包括科学人文知识、职业素质拓展等内容,体现了对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设6门左右的课程,教学安排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修其中不少于3门的课程。
2、职业证书达标课程。该模块的设定是为了使学生适应国家的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为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证而专门设定的。在对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检讨后,充分吸收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来确定教学内容。学生以专业为依托,选取与专业相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学习。通过“达标”培训,促使学生获得较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该类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和必要的措施。
3、就业方向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协调针对“岗位群”进行的培养要求和针对具体岗位“无缝对接”的就业要求而开设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课程模块,是对职业岗位核心课程的适时补充和修正。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按照学生就业意向、用人单位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实时需求,由学院与用人单位共同在第五学期之前商定课程教学内容。学生选修就业方向课程根据需要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在用人单位进行。
图1反映了“3+3”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课程对能力结构的支撑。表1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3+3”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了具体建构。
图1 “3+3”课程模块与能力结构支撑图
表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3”模块化课程体系
旧课程体系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针对性和连贯性不强,课程的职业特色不明显,而新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是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与企业联手开发的。譬如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就是在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梳理后才设定的;素质拓展课程的设定不仅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创新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途径。
“3+3”课程体系形成了模块化、动态化的课程体系,更加适应了行业企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譬如“就业方向课程”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课程模块,它是根据用人单位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实时需求,在学生毕业前一年由学院与用人单位共同商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可以在校内,也可在企业进行。适应了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变化,灵活有效地解决了“订单式培养”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创新了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实现方式,解决了“2+1”培养模式中的管理缺位和培养缺位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新路子。
由于“3+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该体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并且在应用之中得到检验和不断的完善。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各专业全面推进“3+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将其写进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该课程体系融入到:“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并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通过构建“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为大多数的专业群搭建起专业群通用课程模块,明显地减少了相近专业的课程重复设置。另外,有效地实现了按专业群来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布局调整,并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来整合实验实训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使高职教育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以“3+3”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的改革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逐步形成;创设“教、学、做合一”[4]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项目导向”等诸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以运用与推广;对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同时推进了教材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达成途径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并把“3+3”课程体系建设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两个成分结合起来,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三大载体,探寻并促成三者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三位一体。以期探索出一个崭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3-25.
[2]俞瑞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41-43.
[3]尤承宪.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初探[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9,(5):1-4.
[4]陈红.高职院校“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师·理论研究,2009,(12):48-49.
Construct the“3+3”Modularized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Promote Effective Achieve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arget
YOU Cheng-xian,GE Xiang-dong
(L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Lu’an237158,China)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sists on “job-orientation,the ability as the basis”,advocates qualities and skills to develop together,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ing and constructing the“3+3”modula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ith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eatures.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course system adapts to Lu’an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which innovates on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nd promotes effective achievement of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targe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cultivation target;ways to achieve
G642
A
1009-9735(2011)01-0135-04
2010-12-02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纠正及其创新实践研究”(2008jyxm178)。
尤承宪(1954-),男,安徽六安人,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葛向东(1965-),男,回族,安徽寿县人,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自然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