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兴 裴新年
(天津行政学院)
天津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绍兴 裴新年
(天津行政学院)
本文调查、分析了天津市18所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动机、兴趣、认识、参与等情况,探索一系列措施,旨在探索提高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及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公体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对策 教学改革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之一。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内,运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体育教育活动。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便于调动多数学生自觉参加身体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体质的提高,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但是,如果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无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如能根据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和传统的特点,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巩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计划都有着重要意义。
以天津市18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700名学生做为样本,其中男生350名,女生350名。
根据调查需要设计问卷。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96份,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685份,其中男生339份,女生346份,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97.9%。
将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表1 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统计(%)
表1显示,强身健体、有助学业、体验体育乐趣、提高体育素养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体育锻炼与强身健体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但提高运动水平和防治疾病的动机在男女学生身上都表现出较低水平,对参与锻炼的激励作用较小,同时也表现出对体育功能的深层知识认识不够、过于片面。
表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认识情况统计(%)
表2显示,86.4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重要,13.59%同学认为体育锻炼无所谓或不重要,统计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并有可能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表3 大学生“终身体育”概念的认识情况统计(%)
表3显示,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概念不了解的占了55.53%,很了解的占4.49%,看似没有意义,但这些数字也可能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存在着不确定性。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明确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但对“终身体育”了解较低,还未能深层次地意识到体育运动与未来生活的密切联系。
表4 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统计(%)
从表4看出,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有客观因素,也存在性别差异。缺少场地和缺少器材成为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其他因素中,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而没有兴趣、技术差成为影响女生课外锻炼的第三、第四因素,大学女生应当成为学校、体育教育者重点关注的对象,采取措施、加强指导、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断提高运动技能。
表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男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女生选择的锻炼项目依次是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排球等。这表明,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的集体项目,而女生主要喜欢有一定活动量、对抗性弱且无身体直接接触的项目。
表6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周统计(%)
从表6的分析表明: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少得可怜,稍好些的男生也是只比女生多0.5次;由方差值可直接看出:女生参与活动的离散程度远大于男生,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学校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女生的锻炼行为显得更为重要。
表7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统计(%)
表6表明,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22.88%)明显低于男生(47.97%),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17.35%)又明显高于男生(8.2%)。表7反映出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与每天保证1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相差甚远。
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强身健体上,忽略了参加体育锻炼更深一层次的内涵,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足。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存在兴趣,但由于诸如缺乏场地、器材不足、缺乏指导、学习繁忙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次数的减少。
学校在组织安排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时间等方面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如过于形式化、缺乏人性化、没有针对性,更不能体现差异性。
男女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存在不平衡,女生存在的问题比男生更为突出。
课外体育活动目标应在于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而不仅是个别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这就要求把课外体育活动尽快从单纯的模式向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转变,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调整,培养自我健身能力,并养成自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建议各院校加大体育设施经费的投入,促进场馆建设、调整和场地、器材、设施的添置,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充分开发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课余锻炼水平的提高。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应以学生需要为依据,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证学生的主体性,设置人性化的体育锻炼体系,以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目前的考评体系,建立更加符合《纲要》精神的人性化身体素质考评体系,使考核结果既能反映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过程、锻炼态度,还能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即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