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入重庆经济圈的“沿河方略”
沿河自治县将“融入重庆”定位为“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两市(县)将在基础建设、产业布局、市场营建等经济发展要素上谋求“一盘棋”。
沿河县委书记安启洪(右二)率团赴外招商引“凤”,一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纷纷落户沿河。(罗福成/摄)
素有“乌江要津”之称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与重庆市仅一水之隔。新鲜出炉的沿河自治县“十二五”规划,将“融入重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定位为主基调,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融入重庆重大突破,力争把沿河建成重庆的后花园和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及工业初加工基地,打造成黔北、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西部乌江最大物流港口门户城市。
努力把沿河打造成黔东北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贵州省对接重庆的重要港口门户、乌江特色产业带的中心和主要能源基地,全力融入重庆,已成为沿河自治县“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心。
近两年间,重庆大唐公司耗资5个亿,在贵州沿河与重庆酉阳、彭水交界的乌江及其支流上架出了15座大型公路桥梁,让乌江两岸两省市天堑变通途。这些基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沿河出地、重庆来建。沿河正逐步从边缘走向前沿。
由重庆大唐公司投资7600万元建造的乌江王沱大桥今年7月就要通车,将让沿河北部5个乡镇就近搭上彭酉路。作为重庆酉阳、彭水和贵州沿河、务川、德江等县临近乡镇的便捷通道,将有100万人受惠于此。建成后从洪渡镇到重庆市,只需要两小时左右。
而这样的基建联动,此前对于沿河并不陌生。
2005年9月,总投资121亿元、总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肩负重庆市电源供应重任的乌江彭水电站开建。
其联建的意味相当浓郁:库区淹没范围的60%处于沿河境内,回水最远距离正好在沿河县城,大量的移民搬迁、动员和安置、库区安保等落在沿河的头上,作为淹没补偿和相关工作的利益分割,彭水电站增值税部分由沿河和彭水两县均分。
2009年,彭水电站5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后的第一个年度,沿河即获得了1.4亿元的收入。
2011年1月12日,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处发布的一个信息称:为加快推进重庆市与贵州省之间通道项目建设,拟建酉阳至沿河段等3条高速公路。
酉阳至沿河高速公路的打通,则可北接渝东南路网、东联湘渝高速,一下子就让沿河融入了重庆市正致力打造的3小时核心经济圈。
“重庆不遗余力从基建上提携沿河,对沿河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对重庆是产业布局和市场营建的战略需求,正是区域互补的价值存在,才让这样的联动稳定而有活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云德认为。
西部经济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基地的产业发展定位,重庆“腾笼换鸟”产业置换箭在弦上,一些重工业让路高新产业的步伐正在加快。而近千万城市人口在蔬菜、肉食等后勤物资的需求上显现刚性。得益于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沿河在蔬菜、牲畜、轻工业原料供给、重工业等方面,开始主动承担起这个巨大经济体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今年7月,占地50亩、投资4000万元的铜仁地区规模最大的肉联厂,将在沿河县建成投产。该厂建成后,将形成年屠宰加工生猪20万头、山羊50万头的生产能力,除了鲜肉供应外,干巴、火腿、熟食加工、罐头等深加工产品所占比例超过50%,年产值1亿元以上。
县长张翊皓(右二)率团赴外招商引资并与企业负责人商洽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合作愿景。(罗福成/摄)
总经理胡秋燕对于肉联厂未来的市场走向很清晰:重庆。肉联厂离乌江航道不足500米,一个产品北运重庆的自用码头也同步在建中。
“这段时间,每天都会接到两三个电话,全是重庆市商务局、工贸局和农业局等部门打来的,催着过来签订长期购销合同。”胡秋燕说。
将重庆市民的餐桌尽可能的“安”到沿河来,是沿河与重庆双方共同的战略诉求。
对于重庆方面来说,在没有占用自身资源和投资付出的便利下,较大比重的解决自己肉食蔬菜供给,是一招战略妙棋;对于沿河方面来说,借用稳定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规模和效益,也是求之不得的选择。正是这种趋同的诉求,让双方一拍即合。
“我们今年前期计划布局特色蔬菜、河谷早熟蔬菜等10万亩,待技术、市场稳定后再择时扩大,瞄准的也是重庆市场。”沿河自治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黄勇说。
相对于农业板块的协作,两地在工业上的分工布局也正在展开。
在沿河最大的淇滩工业园区,正在兴建的120万吨水泥项目就是重庆投资商,而这个项目原本布局在重庆忠县。今年10月投产后,产品的主要供给地也正是重庆。据公司副总康纪彬说,他们按照以商招商原则招了10多个项目来构成循环经济链条,这些企业基本也都是重庆企业。
4月13日,恒源矿业公司10万吨工业硅项目与沿河签约,厂址在重庆市秀山县。像这样直接“移位”沿河的项目,仅仅4月13日沿河深圳招商签约会上,就签下了近10个。
“资源、能源、运输方面相对于重庆的优势,让沿河有条件有能力成为重庆产业整体战略布局的协作者,上述这些步子,仅仅只是个开始。”沿河县委书记安启洪这样认为。
在市场经济资源自身配置机制的大背景下,通过双方政策倾斜和牵引,结成在产业协作基础上的统一市场,进而形成区域内有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流动,是沿河全方位融入重庆经济体的最佳态势。
可以说,基建联动、产业联建从空间与经济侧重的划分上紧密了沿河与重庆的联系。
对这一正在日渐深入的变化,安启洪表述得相当直接: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壁垒在区域经济中的破冰,就是要在产业布局、政策互惠等方面,打破传统的“重庆酉阳”、“贵州沿河”等概念,而真正按照自身的优势和区位,相互依托对方的产业支撑,共同服务于一个更大范围的统一的区域市场。
这种认识的实例支撑在当下的沿河、酉阳、彭水、秀山各县已经表现得相当充分:沿河在地理、气候、人力资源、交通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让重庆敢于将它较大份额的果蔬、肉食供给地安排到沿河来,而沿河电价因为能源工业的强势突进,比重庆及周边县市每度要低近0.2元,自然也成了重庆一些现有重工业的调整布局地。而在房地产、装备制造业、轻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重庆由于其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则保持着对沿河的输入性态势,沿河很自然的选择在这些方面依靠重庆而非竞争。
“最终形成的,将是各有侧重、各司其职、互为市场、协同发展的无行政边界的区域经济大格局。”安启洪说。
2002年开始,山城沿河启动近2000亩的河东新区建设,三纵十二横骨干路网已经建成,新区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双双超过老城区。目前,新区往北拓展的近4000亩建设用地又已经完成审批,沿乌江两岸狭长近15公里的滨江县城呼之欲出。
来自重庆的恒洋公司几乎完成了一半左右的建设任务。而像他们这样的重庆籍房开公司,占到了沿河城建工程90%左右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沿河新城,重庆制造。
据恒洋公司卖房租房合约统计,在沿河高端卖场、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商业的从业公司和投资者中,重庆人就占到了80%以上。
面对这种强势市场输入态势,沿河人显得很镇静。
“对于这些能帮助沿河跨越式发展的产业,重庆在鼓励他们进入,我们在欢迎他们进入,政府在做好服务之外,其他的都交给市场去抉择和调节。”李云德说。
打破行政壁垒的全方位融入,使沿河社会经济发展呈跃进态势。2010年,沿河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9.7%,地方财政收入2.11亿元,同比增长33.8%,而“十一五”末,这个数据只有区区5043万元。
(作者/席宁 欧阳海南 申友波 张玉军 本刊记者 文叶飞 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