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东,孙自杰,孙文平
(1.3.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张振东1,孙自杰2,孙文平3
(1.3.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2.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新农村建设包含农村事业的方方面面,其中农村体育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消费于一体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所依托的人文地理、政府支持及医疗卫生保障等状况,进一步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健身活动、农村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河南省;新农村;农村体育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要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体育是指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另外,体育所包含的参与、进取、平等、公正、秩序等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它体现了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天然、密切而深刻的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而且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高水平竞技体育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体育在满足农民强身健体的愿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河南省新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体育场地严重匮乏制约了河南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2平方米,低于1.03平方米的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省农村人口人均体育场面积仅有0.014平方米[1]。“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将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河南省体育局2006年与省发改委联合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省顺利完成了570个行政村(国家试点320个、省级试点155个、市县自建95个)的工程建设任务。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占河南省总人口的38%,各级各类体育站点已达13000多个。“十一五”期间,利用社会各项资金建成12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00多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1.6万多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增体育场地活动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兴建了一大批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活动中心和健身场所。
(二)河南省新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情况
随着健康理念深入国人的心中,健身正在成为河南大多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素有传统、富有特色、基础扎实、影响广泛的全民健身活动,正为全省人民带来蓬勃的生命活力。“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这些耳熟能详的全民健身口号正在成为河南人民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写照。目前,河南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郑州为中心、能承办国内外重大比赛和训练的体育基地。
全省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日益活跃,民间、民俗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不断被挖掘整理出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影响巨大。河南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已达3600万人次以上,占总人口的38%。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学校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突飞猛进,体育活动更加普及,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活动场地日益增多,“五个千万人群”健身活动、一年一度的“热爱河南、增辉中原”全民健身周活动影响广泛,小学“曙光”、中学“晨光”、大学“华光”三项活动使千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成了全民健身活动的亮点和品牌。豫西农民自创的“农民NBA”更是名闻全国。
但在河南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学者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周口等部分地区的农民调查发现:60%以上的农民基本不参加任何体育健身活动;农民参加的健身活动项目以走步和跑步为主,合计达到66.5%。河南省农村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公路街道边的占32%,自家庭院占43%,公共活动场所占25%。
(三)河南省新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农村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学校总数的85%[2]。农村学校体育的有序发展对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河南省农村小学、普通初中总计36695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校数的86.68%;在校生9529052人,占总在校生人数的76.39%[3]。河南省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启动的“全国亿万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举措,继续开展独具河南地方特色的“曙光”和“晨光”体育活动。
据调查,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早操、课间操开展得较好,每天都做的学校占60%以上;课外体育活动几乎天天开展,但是每次持续的时间很难达到国家提倡的1小时;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5.4%喜爱并参与篮球活动,8.5%喜欢乒乓球,15.9%喜欢武术。学校体育场馆占全省体育场馆的60%,这些体育场馆和设施集中在县、区所在地,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
至2008年年底,河南全省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38728人,遍布全省的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有13000多个。体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社会人文知识、体育健身方法知识、社会体育及篮球裁判工作辅导交流。2010年河南省贯彻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培计划”,争取资金5500万元,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集中短期和大规模远程培训相结合方式,提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1]。2011年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开展全省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表彰,贯彻落实《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建立层级化组织网络体系。
(一)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体育文化的变迁也是先从文化物质层面开始的,它进而导致体育制度和体育行为方式的变迁,最后引起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变革[4]。人们对精神文明的享受滞后于物质文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们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还欠缺(表1)。
表1 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的调查统计表[6]
造成河南省农民体育价值观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一方面,现阶段农民固有的观念就是挣钱,意识不到体育所带来的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和其他效益;另一方面,农民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就是体育,工作中已投入了较多的劳动,没有必要再专门进行体育锻炼。
(二)经济失衡导致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河南省各地的体育协会或民间体育组织发展不均衡。体育协会与民间体育组织数量的多少主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关。河南省焦作、郑州、平顶山经济较发达,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的拥有率高达81%、60%、52%[5]。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节俭,由文化站直接管理农民体育工作,导致领导者不了解体育、不支持体育、不赞成体育,相关的体育工作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不利于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
(三)城镇化水平低,居民流动性大
全省农村城镇化水平比东部沿海地区低,偏远地区的居民居住分散,另外河南省进城及向外省劳务输出人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农村体育组织的管理难度。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对体育活动健身的功能认识不足,导致部分农民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略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提升文化涵养与体育健身意识
河南省新农村体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升全省人民的健身意识,促使人民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使人们把更多闲暇时间转到关注自身身体健康上,丰富河南省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同时在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素养。
(二)坚持多渠道融资,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全面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力度,坚持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政府采取引资或融资的方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体育活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各级政府应对投资支持农村体育的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优惠政策和予以表彰奖励,以便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实现全社会体育资源共享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场地成了农村体育的主要运动场所。应充分利用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和场地,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辐射功能,上级各部门之间应相互协调,使农村学校、企业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群发格局。
(四)积极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引导农民科学锻炼身体
农民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健康开展[6]。加强和完善农村群众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挥基层体育工作的服务功能,营造全民健身活动氛围,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大格局。
(五)搭建民族传统体育平台,创河南特色的民间体育模式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沉积了浓厚的传统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河南省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历史和浓厚的群众基础,太极拳、少林武术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我们要想广泛地发展农村体育,就应该借助于“世界传统武术大会”和“武林风”等平台,创建具有比赛与表演双重功能的“民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民间体育模式,宣传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品牌,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改善农村体育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体育观念。
[1]孟凡杰,王发昌.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行政村的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1):73—75.
[2]叶木华.浙江省农村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7,29(4):57—58.
[3]何晓知.中国定向运动的发展与回眸[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2):248—249.
[4]许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农民体育开展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598—599.
[5]杨志军,金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路构想[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129—130.
[6]吴炎兵.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313—314.
C91
A
1007-905X(2011)05-0198-03
2011-06-20
1.张振东(1961— ),男,北京人,郑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孙自杰(1973— ),男,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