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及对策

2011-11-01 13:14武焱旻赵庚科
理论导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陕西省陕西

武焱旻,赵庚科

(1.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西安710048;2.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西安710032)

陕西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及对策

武焱旻1,赵庚科2

(1.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西安710048;2.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西安710032)

文章采用文献法及数量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相关的在校生规模、师资规模、学科结构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并针对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对陕西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陕西;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结构;学科专业;健康发展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高等教育是陕西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之一。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陕西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大众化发展时期,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进入了巩固成果、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阶段。陕西高等教育是否能继续保持现有的优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是今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入手,进行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性建议。

一、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分析

(一)规模现状及预测

1.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省各类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由1978年的30所,发展到2009年的9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7所;在学人数由3.43万人达到了125.7869万人(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自考助学班及网络本专科学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8%,比上年提高了1.7%,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自高校扩招以来,陕西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各类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2009年全省研究生招生2.7374万人,比上年增加3255人,在学研究生达到8.0006万人,比上年增加5593人,分别是1998年的6.4倍和6.6倍,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13.5%和7.52%;2009年全省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7.3030万人,在校学生89.3748万人,比上年增加54090人,增长了6.44%,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是1998年的6倍和5.96倍。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1年-2020年陕西省高校在校生人数(见表1-1),预测数据说明陕西省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将呈稳步上升趋势,到2020年预计在校学生将达到232.9万人,高等教育规模会逐步扩大。

表1-1 陕西省高校2011-2020年在校生人数预测

2.师资队伍逐步壮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陕西省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数量持续增加,学历提高较快。全省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数由1998年的1.93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5.62万人,增长了291%,其中正高级教师数为6341人,副高级教师数为14626人。运用灰色模型进行教师人数预测,到2015年,教职工总数将达到11.88万人,到2020年将再增加3万人左右(见表1-2),教师规模成逐年增长态势。

表1-2 陕西省2011—2020年高校教师规模预测

3.科研实力继续增强。陕西高等学校大校多、名校多,科研实力雄厚。8所院校已进入国家“211”工程,其中3所大学为国家“985”重点建设院校,这些学校以其各具特色的优势享誉国内外,显示出陕西高校的综合实力。此外,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科技资源丰富,专业人才资源丰富,实力名列全国前茅。2008年陕西高等学校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5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38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5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省、部重点学科444个,这些优势条件为发展地区经济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平台。

(二)影响陕西高等教育规模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结果,陕西2003年人均GDP居于全国第25位,2007年陕西的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仅仅是上海人均GDP的13.8%,北京的20%,天津的24%(见表1-3)。即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陕西高等教育也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总投入也有了较大的增长。2004年陕西省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19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93%,其中教育部门预算教育经费达107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114%。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是1999年的12.8倍,支撑了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却有所下降,从1999年的2.2亿下将到了2004年的1.5亿。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了相应的比例,但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值与其他省市相比仍然较低,2004年陕西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北京的49.7%,上海的43.8%,江苏的32.5%。与国内其他省市比较,陕西经济落后,GDP总量很低,而陕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本省GDP的比例较高,所以陕西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总投入偏低,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低。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平均每年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步入了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Trow)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23.3%。2003年上海和北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是53%和52%,也就是说这两个城市18-22岁适龄人口的半数以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按照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这两个地区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而陕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8年才达到26.3%,虽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相比经济发达的省份,增长缓慢,2008年与2005年相比较,三年仅增加了5.3个百分点。

二、陕西省高等教育结构分析

(一)结构现状

1.高校地区布局相对集中。长期以来,陕西的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经济中心城市,与此相对应,陕西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2009的77所高校中,有60所在西安,4所在咸阳,宝鸡、渭南和杨凌示范区分别有2所,陕北、陕南两个地区仅有7所普通高等院校。关中地区拥有人口35万人,占陕西人口总量的62%,陕南人口854万人,占陕西省人口总量的24%,而陕南的高校总量仅占陕西省高校的8%,人口总量占陕西省人口数15%的陕北,当地的高校总量占全省的4%。这就导致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陕北陕南两地6岁及其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均低于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其中大专以上的受教育人口要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近1/2,比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低近2/3。

2.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覆盖广。陕西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我国全部学科门类的所有专业,同时突出了本省高校科技人才培养的优势。2006年以来,工学毕业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人数最多,理学、工学、农学毕业生占了全部毕业生的一半(见表2-1)。

3.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较大,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比重不断加大。扩招前的1998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四个层次的比例是0.023:0.088:1:0.66,到2009年,四个层次的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见表2-2)。比较而言,专科增幅最大,本科生增幅最小。形成这一比例结构的原因,一是院校升格升级。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等。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大量本科院校招收高职生。三是不少重点院校为成为研究型大学,把扩招重点放在研究生层次。四是大量成人专科(高职)学校转为普通高等学校。五是民办高等学校发展多限制在专科(高职)层次。

表2-1 陕西省普通高校2006年-2009年分学科毕业生数单位:人

表2-2 陕西省普通高校2006-2009年招生层次结构单位:人

(二)陕西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1.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类,也是提高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从经济发展阶段论观点看,在一个既定的社会阶段,产业结构是引导未来社会预备人才培养和供给目标的主要依据与主要因素,制约着预备人才结构。陕西省属高校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陕西高等教育面向全国服务战略的影响,重重工、轻轻工,重生产、轻管理,重理工、轻文法商。2009年,陕西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5%,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但目前高等教育中,工学、理学、农学毕业生占全部学科毕业生的比例为46%,比例仍然很高,第三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略显不足。此外,工、农、医类专科层次较少,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要。专业设置上主要表现是传统学科过于集中,前沿科学相对薄弱。重点理工科院校在一些迅猛发展且前景广阔的新领域,如分子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工程等学科投入不足。在新能源、新材料,包括信息工程等学科虽有一定基础,但研究内容和能力与陕西建设目标尚有一定距离。

2.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够高,师生比过低。2009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一共893748人,而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人数是56171人,师生比达到了1:15.9。2009年在校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为11.2%,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为26%,但2005年以来,副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的增长比例仅为23%。此外,虽然2009年较2005年取得博士学历的教师增长的比例达到了101%,但在校教师的学历结构中获得博士学历相对值仅仅占了13.3%,获得硕士学位的也仅占35.4%,现有教师中半数是教龄不足五年的新任教师。教师职称与学历结构整体呈现出总数不足、年轻教师比重过大、学位层次整体不够高的现象,且生师比大幅攀升。此外,由于陕西高等教育总体投入有限,相应的教师收入水平不高,教育年平均支出还不到北京、上海与江苏的一半,导致陕西高校人才严重流失。据统计,最近七年间,陕西高校流失教师3200余人,其中教授77人,副教授432人,他们之中多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队伍现状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三、推动陕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

将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构建社会和谐的公共事业,并通过统筹兼顾的办法来实现教育事业的区域合理布局,是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之一。[2]对于经济基础与众多高水平、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突出的陕西省来说,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经济、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呼请中央通过在陕布点战略重点项目或加大立项的办法,支持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陕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事业之间的和谐,[3]这是陕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陕西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保障人才培养这一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有关政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重视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在学生选拔、教师选派、教材选用、条件保障、出国学习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健全质量保障体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和汇聚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学风优良的教师。结合我省实际,特色学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重点学科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要着力把学科特色体现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体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领域,体现在建设创新型陕西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体现在我省优势支柱产业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领域,形成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坚持战略优先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按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着力培育,提高水平,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使我省高等学校在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基地与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学校和学科的社会认知度及影响力。同时积极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二)加大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特色和比较优势,指导高校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加大调整力度,根据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统筹学科专业规划,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力加强国家急需的应用学科建设。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的要求,扩大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就业容量大的应用性学科专业规模。鼓励调整和改造“长线”专业,调减撤并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努力避免结构性就业困难。

2.优化层次类型结构。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大高等专科教育的规模,培养各类高级职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以满足陕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队伍的需要。在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本科教育的在校生规模严加控制,适当增加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目标上重视应用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的培养培训工作,办学上突出高层次与重科研的特点。博士学位授权学校主要瞄准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主要服务国家和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需求,积极创建博士学科授权点;其他本科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尽快步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轨道,为今后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规划,逐步建立起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型大学、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授学位的专科学院等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3.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高校布局下移,新发展的高校逐步向下延伸。对于像西安、宝鸡、汉中这样的大城市,从市一级办学,逐步发展到社区办学。逐步转移我省境内西安、咸阳等高等教育分布相对较密集地区的高校,将其新建高校任务和需要划转合并的高校逐渐扩散到高等教育资源较薄弱的安康、商洛等地区,实现我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共享及优势互补。高等院校的新建院校和分布根据我省经济的资源和能源,在当地设立与其经济特色相近的院校以及与这些特色产业群相近的相关专业。

4.优化办学形式结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以调动各种不同主体的办学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开放大学、网上大学、虚拟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远距离教育机构,以条件较好的管理干部学院、业余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进行重点改造建设,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示范性学校,形成职前与职后培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体系。

(三)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及预警机制,为高校定位和专业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弥补市场随意性、短期性的缺点并能够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预警服务机制尚未建立,这也越来越成为我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供给不能与经济社会长期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短期需求相衔接的重要制约因素。我省高校数量多,学科门类广,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及我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任务重。政府必须尽快建立起权威、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及公布机制,以弥补人才市场的缺失,推进我省高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引导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各安其位,办出特色。

[1]宋金锁.论陕西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2006,(7).

[2]徐德龙,刘子实,吴渝.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由来、困惑和出路[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3]陈国良,董业军,王秀军.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11,(3).

[4]宋觉.陕西高等教育优势略论[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

[5]姚广宁,师萍,韦永安.陕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赵大良.关于陕西高等教育现象的思考[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7]姚聪莉.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挑战及其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8]法正,牛德华.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9]李泊.关于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G649.284.1

A

1002-7408(2011)11-0083-04

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陕西省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010JK195);陕西省教育厅“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项目“陕西教育发展保障条件研究”(2010JG05)。

武焱旻(1977-),女,河南卢氏人,硕士,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人才素质培养;赵庚科(1974-),男,陕西陇县人,博士,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表1-3 2007年相关省市经济指标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省份教育厅的教育公报整理。

[责任编辑:宇辉]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陕西省陕西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