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编辑部
▲零售药店竞争日益激烈,一些药店不得不依靠兼营日用品维持运营
据统计,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的数量 已 从2004 年 的1200 家 增 至2010 年的5570 家,增长近5 倍。在如此迅猛的增速之下,首都的药品市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目前形势如何?未来监管模式将怎样发展?前不久召开的2010 年北京药学年会上,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副处长李江宁就北京药品市场的现状、发展及展望做了精彩讲演,报告颇具新意,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李江宁表示,近十多年是首都药品市场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虽然整个医药行业在近几年处于发展的矛盾凸显期和风险高发期,但是北京医药市场依旧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无论是增长质量还是安全水平均取得了较大的提高。然而,药品经营企业集中度偏低,发展不均衡和非传统药品安全风险增多成为当前首都药品流通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报告指出,十多年来,首都医药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2004 年零售药店审批刚放开时,北京市有药品零售企业1200 家,药品批发企业268 家,而发展至2010 年底,北京市拥有药品零售企业5570 家,批发企业308 家。如今,在北京,每隔350 米就能找到一家药店,百姓用药的便利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与此同时,北京市药品市场规模也增长迅猛: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的数字显示,2004 年全市药品批发总额120 亿,2009 年经初步匡算,排名前33家的药品批发企业批发总额达398 亿,北京企业的药品质量也同步得到了很大提升。近年来,北京市药监局每年都要随机抽验11000 件左右的市售药品,年均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全国领先。在近些年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市场环境下,北京没有发生过一起影响严重的药品不良事件,“用北京药放心,在北京用药放心”已成为北京的一个品牌。
十年里,北京医药市场整体供应和保障水平不断加强,灾情疫情的应对能力也随之提高。北京药品市场是一个需求大、要求高的市场,不但有着全国最大的市场份额,同时承担很多驻京单位、外事单位、驻军单位的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首都医药产业很好地完成供应保障任务。此外,首都医药产业在历次灾情、疫情应对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应对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李江宁说,1998 年洪灾和2003 年非典疫情时,所需药品都要通过临时动员来保证调配和供应,但到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5•12”汶川地震,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疫情时,应对起来从容了很多。
尽管目前北京药品市场安全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李江宁认为,北京药品市场非传统的安全风险系数却在升高。他解释说,北京药品市场是一个输入性的市场,医疗机构使用药品中,北京市药品企业生产比例十分有限,绝大部分药品来自于外省市,北京药品市场的安全性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首都的医药企业成为一个重要的防火墙。换言之,只有首都药品市场的渠道规范了,首都的企业才能成为首都医药市场的护城河。
他表示,随着北京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首都药品市场的安全对外部影响也将与日俱增。现在,北京的药品流通企业承担着全国90%的毒麻药品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全国的市场都会受影响,与此类似的北京疫苗的供应量在全国也占有很大比重,如果出现问题,药品监管部门势必就处在了风口浪尖上。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以及药品流通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大背景下,也常常导致普通药品安全事件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这也是首都药品市场安全控制面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大中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不断提升自己,努力与国际接轨,但整个药品市场与首都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些中小型企业管理模式仍较为传统、原始,这有企业自身问题,也有大环境问题。当中小企业普遍还在生死存亡关头苦苦挣扎之际,要实现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北京的药品零售企业,这些年来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盈利水平越来越低,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李江宁从市场份额角度剖析说,当前,在医疗产生的市场份额集中的同时,企业的集中度却偏低,“小”和“散”仍是首都医药市场的主要特色。在零售环节,尽管目前北京市有5570 家药品零售企业,但北京的平均连锁率仅为20.4%,绝大部分是单体药店,远低于广东的31%、江苏的46%、重庆63%和上海的83%。在批发领域,2009 年北京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产生了181 个中标配送企业,其中前10 名的企业占据了超过98%的配送份额,排名后171 个配送企业只占不到2%的份额。那么这171 家企业以他们这样的规模、效益会给药品安全带来怎样后果?没有中标的那一百多家批发企业呢?这也是市场本身和监管部门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虽然北京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药品零售市场已趋于饱和。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的数量已从2004 年的1200家增至2010 年的5570 家,增长近5 倍,但据《北京市统计年鉴》,这几年来北京市药品零售总额只增长了2 倍多,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零售药店数量的增长速度。再结合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从2004 年的1300 万增至2009 年底的1557 万,以10%的人口增长率支撑5 倍的药店数量增长率,结果就是北京市的零售企业间竞争加剧。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一个药店的服务人口平均为5000 人左右,在美国这个数据是7000人左右,而目前北京仅为不到4000 人,药店维持经营仍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李江宁指出,首都药品市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好,但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北京城区开办零售药店,需要要么具备一名执业药师,抑或具备一名从业药师;农村药店也必须具备一名经过药监部门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药学技术人员。北京市5570 家药品零售企业中,有2563 名执业药师、2007 名从业药师以及2500 名农村药学技术人员,这些人员所在药店的管理水平、他们的药学专业水平能不能保证零售药店的安全运行以及用药服务的正常开展。是不是和世界城市的发展相适应、能不能和国际接轨仍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2008 年,李江宁在药监分局工作时做过相关调查,调查中随机抽取256 家能同时经营中西药的零售药店,其中只有127 家同时具备执业药师和执业中药师,其余的129 家只具备一名执业药师或执业中药师。256 家零售药店共有从业人员1568 名,而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有102 名,占6%。
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0 年,面对复杂的市场现状,药品监管如何定位?对此,李江宁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以公众福利为核心的监管理念,要保证药品的可及性,让老百姓有药可用,还要保证公众用药的安全性和药品的经济性;继续处理好监管和发展的关系,持续推进监管理念与手段的国际化,继续推进首都医药市场发展模式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建立与首都地位和世界城市相适应的药品流通监管标准体系。
李江宁说,北京现在不缺大规模的药品流通企业,不缺和国际水平接轨甚至硬件水平高于国际水平的物流中心,不缺比他们经营规模大的集团,但我们的管理软件还需进一步提升、接轨,今后在准入标准上,除了硬件标准外,进一步加强软件,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厘清企业责任、政府责任和个人责任。有了准入标准之后,进入到市场圈子里,对从业人员怎么管理?我国当前的药品管理法规体系对该类问题的规范相当不完善。对此,国外有很多经验可借鉴。在美国,药师是零售药店的责任主体,倒闭的零售药店,老板可以走,但药师仍有责任定期向州药品行业主管部门汇报相关情况。相比之下,国内药师地位仍需不断提高。今后将努力提升药品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执业药师、从业药师在药品行业中的作用,使他们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尤其是质量的管理,进一步建立以药师为核心的药事管理体系和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李江宁表示,今后还要继续探索建立监管部门与企业、公众全面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化治理模式,毕竟,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快速提升,光靠监管部门是做不到的。最大的动力来自行业内部,学会、协会的举措如何和药品监管部门的措施融合在一起变成体系是今后要重点思考的。据透露,北京市药监局已经开始和北京市一些科研机构、大的物流企业研究建立现代物流的实施标准作为指南,准备近期向社会、企业发布。今后还将继续推进信息化在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和监管中的应用,大力促进药品零售企业的兼并重组。
公众其实也是参与治理的主体之一,对此,李江宁感触颇深,他说,有段时间药品虚假广告蔓延很厉害,让政府部门手足无措,虽然一直打击,但百姓仍然在买,打掉的还没有百姓买的多,最后越打越多。这就是因为百姓没有参与到治理中来,至少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对药品安全的责任。近些年,随着对违法药品广告曝光机制的建立,随着药品违法广告治理宣传力度的加大,北京药品广告发布秩序得到了极大好转。所以,在流通监管方面仍要开展广泛的公众教育,让百姓明白自身责任的同时,能够对药品监管这个行业有所了解,知道监管部门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就能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药品市场安全监管的多元化机制建立了,完善了,首都药品市场的长治久安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