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建飞
争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
□ 侯建飞
海纳百川,力拓八方,开拓前进,永不满足。这是海力人的胸怀,是海力人的雄心壮志。在这种催人奋进的氛围中,在实施人才强企的战略决策中,海力集团公司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认真实施“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现代煤矿科技已是集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煤炭企业的大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正因为如此,在加快企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海力集团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刘来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几年来,刘来军扎根矿山,爱岗敬业,努力工作,为海力集团的安全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海力集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展示了新时代煤矿职工的高尚情操和崭新形象。
刘来军,山东宁阳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通风高级技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煤炭行业的低迷时期,刘来军当时所在的煤矿机械化程度比较低,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比较落后,资金周转和设备改型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加之工作环境艰苦,企业流失了很多人才。面对现实,刘来军没有逃避,毅然选择了崎岖、艰险的奋斗之路。他从技术员做起,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煤矿事业。为了提高业务能力,他1992年到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习,1997年又到新汶矿业集团职工大学学习煤矿生产管理专业,1998年在新汶矿业集团救护大队参加了救护队员资格培训学习,2010年至今在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进行学习。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参加省、市、县各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30多次。2006年9月通过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取得了山东省人事厅签发的执业资格证书。2009年10月在山东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学习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他先后在宁阳县石屯煤矿技术科、通防工区,海力集团石桥煤矿安全生产办公室、通防工区、技术科等部门从事采矿通防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历任技术主管、文书、副区长、副主任、区长兼党支部书记、技术科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刘来军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干好本职工作。他立足本职工作,坚持广泛收集、大量阅读专业技术论文,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并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利用所学知识提高专业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他时刻关注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的发展和应用,多次到兄弟单位学习调研,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虚心向周围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全面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来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99年12月,宁阳县西磁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各级领导奔赴现场,刘来军也被紧急抽调到事故矿井负责“一通三防”现场处置。到了矿井后,他主动要求下井查看现场,及时改造了矿井通风系统,增设了通防设施,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安全保障。他坚持盯在现在,靠前指挥,经常一天下三次井,查瓦斯,测风量,检测有毒有害气体和空气参数,一个月没回过一次家,直到顺利完成任务,他的举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企业争得了荣誉,为职工树立了榜样。
矿井“一通三防”工作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刘来军所在的石桥煤矿自燃发火严重,基本上每个采面都出现过自燃征兆,且短期内封闭的煤巷有害气体超限,煤尘爆炸指数增高,矿井地质条件异常复杂,职工流动性大,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作为“一通三防”的主要负责人,他时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管理方面,他努力提高管理能力,坚持科学管理,细化责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通防管理队伍的战斗力,使全矿上下形成了重视通防安全的良好局面。他思路清晰,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完成了大量高难度的煤矿技术工作,年度任职考核全部优秀。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紧紧把握公司发展的大好时机,毫无保留地把很多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传授给大家,鼓励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只争朝夕,为个人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各专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战斗力稳步增强,造就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在矿井防灭火方面,刘来军擅长以风治火技术,并创新应用了凝胶、三相泡沫等防灭火技术,利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在防灭火过程中,他总是深入井下现场掌握高温区的第一手资料,24小时不上井是常有的事,他制定了防灭火措施并在现场监督落实。自2000年石桥煤矿投产以来,从没有因自燃发火而造成矿井采掘失调、采面封面、冻结资源的损失,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他还主持优化了煤矿“六大系统”中的“五大系统”设计安装,并监督运行情况,确保了各系统的正常运行。他结合矿井实际,对矿井的开拓布局进行优化设计,合理组织生产,并改进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回收率,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他还积极探索应用深部巷道锚网梁索联合支护技术,延长了巷道的支护周期,降低了支护成本,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刘来军努力钻研业务技术,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他曾获得海力集团公司技术革新一、二等奖8项,节能降耗奖3项,小改小革奖20多项;获得宁阳县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计6项,获得山东省安全生产科技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煤炭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多年来,他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创造效益5000多万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开展技术革新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他曾在《煤矿安全》《矿业安全与环保》《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第四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6篇,其中《三合土胶泥技术在极易燃复采矿井中的应用》《新型KJ76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马丽散在石桥矿区奥灰水防治中的应用》《华北石炭二叠纪石桥矿区采面冒顶防治技术》《放顶煤开采易自燃厚煤层防灭火技术研究》《深部采区软岩大断面硐室联合支护技术研究》获优秀论文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1年至今,他多次被评为海力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革新技术能手,2003年荣获第二届“宁阳县青年科技奖”,2007年9月有被泰安市委组织部、泰安市人事局、泰安市科技协会联合授予第八届“泰安市青年科技奖”,2007年12月荣获第二届“宁阳县首席技师”荣誉称号,2008年度和2010年度两次荣获“宁阳县煤炭安全生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8月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刘来军十几年如一日,努力钻研技术,献身煤炭事业,在广大职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其学术和技术贡献也得到了集团公司和兄弟单位的认同。在荣誉面前,刘来军没有骄傲,没有满足,而是不断告诫自己,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培养,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他深知,随着采矿业的迅速发展,采矿通风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智者,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刘来军说:“仍会把不断学习和创新管理作为最高的追求,把学习作为成长的支点,把工作当事业去追求,鼓励、带动身边的人员,为海力集团公司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海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