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玮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及自我调适
李 玮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当前,高职学生因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普遍。本文对高职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了原因分析,论述了高职学生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以期帮助高职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状况,在校园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调适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
目前,职业院校大多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普查的方法不一。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它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7、2008年,某高职院校采用SCL-90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测查结果见表1、表2。
表1 2007年测查学生因子均分比较表
根据全院2007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表2 2008年测查学生因子均分比较表
根据全院2008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
结果表明,“人际敏感”在新生心理问题的排序中均居第二。“人际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问题,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由此看出,高职学生因交往产生的心理困扰已成为普遍问题。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
据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统计,每年接待的来访学生中,30%以上是因为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带来困扰,具体表现为:(1)自我封闭,没有朋友;(2)害怕独处;(3)对异性有很强的防范心理,无法与异性正常交往;(4)争强好胜,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愿坦诚相待;(6)有交往愿望,苦于不知怎么做,等等。
一般来讲,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积极的情绪情感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决定着交往行为,交往障碍也由此产生。
(一)认知偏差导致交往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大学生来讲,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常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全盘否定;对他人抱有成见,总以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交往对象的正确判断,导致了交往障碍。
(二)情绪不良导致交往障碍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拥有广泛的社会功能。通常,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是情绪情感中两个极端的表现形态。
大学生的自负情感多缘于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身生活经历的一帆风顺以及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在交往中,往往表现为主动进攻的倾向,喜好出头露面,不管在何种场合都无视一切,造成人际关系不良。在高职院校中有自卑感的学生较为普遍,多为贫困、学业与就业压力以及成长中的挫败经历造成其过度自卑、过低估价了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想与人交往又怕与人交往,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学家柯里说:“在人们的心理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朝气,而且缺乏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而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三)性格缺陷导致交往障碍
性格因素对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由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是一种由交往双方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而引起的障碍。由于人的个性比较稳固,且具有习惯化的特点,因此由个性心理特征引起的障碍较之其他障碍更难消除。在交往中,性格缺陷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如性格过于孤僻、内向、封闭;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苛求于人;自私自利;急躁冲动、报复心强;娇生惯养且感情脆弱;过于依赖他人,一味从众,等等。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高职学生必须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尊重、平等、包容、互惠互利,同时还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自我调适,避免交往障碍,维持并深化良好的交往关系。
(一)认知的艺术:知己亦知彼
人际交往能否顺利,与交往者的态度、行为直接相关,而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选择性,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必定是建立在对自己、交往对象及交往情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情境了解片面,甚至完全误解,人对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就很难正确。当你希望别人理解你时,你也应清楚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理解了人的差异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
知己,即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有全面认识。大学生自我认知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比较而完善起来的。在人际交往中,应既看到自身的价值,又能看到不足,从而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应通过他人评价不断修正认知上的偏差,力争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统一。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知彼,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外部特征来全面推测和判断其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所接触的人形成一定的看法,做出一定的评估,并由此确定与其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人的认知正确与否,决定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得体。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同时又具有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
(二)谈话的艺术:会说亦会听
学会交谈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交谈能否顺利取决于交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们也直接影响着交往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如下谈话要领:(1)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交往语言要注意分寸,合乎尺度。谈话时做到有礼有节,让对方先讲;最好不要谈论对方的隐私或忌讳的话题;人多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要注意平衡。(2)态度真诚。真诚是友好交往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如果在与人交往中能够直言不讳,同时又能动之以情,那么交谈的氛围就是愉快而和谐的。(3)应避免的交谈方式是常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对方的话头;滔滔不绝,目中无人,忽视对方的反应;词不达意;注意力不集中,目光不专注,或对别人的谈话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目光长时间盯着对方看,或审视对方,让对方不自在,感觉不舒服;不考虑交谈的对象,用词不当,使人听不明白或感到不高兴;不考虑交谈的时间、主题、氛围和效果,而短话长说或长话短说;在交谈中,单方面突然结束谈话,或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交往艺术 善于倾听的人,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这样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一个善于倾听的交谈者是最受人欢迎和信赖的。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掌握如下要领:(1)注意力集中,表情专注;(2)用微笑、点头、感叹等表示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示你在注意倾听;(3)听比说更重要:多听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别人,也有利于让别人更快地接纳自己;(4)尊重对方、平等交流、注重情感沟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就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相处的艺术:能进亦能退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建立亲密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交往由浅入深都遵循这样的过程:第一步是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判断交往是否可以继续;第二步是随着交往双方共同特征的发现,沟通日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一层面(同学、同事、同乡等);第三步是双方信任感、安全感的确立,亲密关系形成(知心朋友、恋人等)。亲密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没有距离感的,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给人以归属感和满足感,是我们情感正常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能够享受亲密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因此,学会建立亲密关系,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独处 “独处”与“孤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孤独是指内心渴望交往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体验,而独处是指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独处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满意度上都高于孤独;独处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外界关系中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必须在独处时经过思考后才能汲取和沉淀,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现在,许多大学生没有看到独处的需要,或者害怕面对独处,一味从众,或感觉到独处需要,但害怕被别人理解为怪异,不知如何处理。其实,独处需要不仅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同时我们能以此需要来更好地理解他人,为他人适时创造独处的环境。假如你能自在地独处,你也会有很好的机会与别人相处。
在竞争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为什么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提倡竞争与合作呢?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难以把握,难就难在合作意味着取长补短,不能以个人为中心,要以集体为重,而竞争更是要学会适量适度,其实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层次认知,是对自己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一个度量。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其实就是协调好了“理想我”与“现实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关系,势必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同时,竞争给人带来的动力也是其他所无法替代的。竞争有时会和“嫉妒”这个词混淆。嫉妒就像一针强心针,只能给人短时间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发现不能超越别人后变成强烈的负面情绪。两者不同之处更在于:竞争是以“事”为目标,而嫉妒是以“人”为目标。嫉妒在人际关系中并不能带来益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谨防合理竞争变无理嫉妒,就要时时注意是否把焦点放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提倡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竞争对人提出挑战,使人有动力积极向上,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在与外界社会的碰撞摩擦中完善自己;而合作能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同时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如何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配合他人的想法,在完成共同目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易锦海,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桃林,王晓刚.孤独与独处的语义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38).
[6]汪海燕,马奇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G715
A
1672-5727(2011)04-0140-02
李玮(1965—),女,吉林榆树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