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吴应清
“双金”闪耀 “鄂梨”飘香
——记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秦仲麒研究员
本刊记者 吴应清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江汉平原,携长江之险、汉水之势,淤积成千里沃野。优越的地理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所湖北省人民政府直属的省级果树茶叶研究专业机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它位于长江之滨的武汉市南郊,那里果树葱茏,茶香四溢。自1950年成立以来,研究所就一直致力于果树茶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新品种选育,生态区划,栽培模式,生物技术,优质安全高效技术体系,加工工艺,良种繁育体系等研究;承担国家、省有关果树、茶叶的重大科研任务,研究解决果树、茶叶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六十年来,培育出梨、猕猴桃、柑橘、桃、板栗和茶树等大批果树茶树优良品种,不少品种蜚声中外。
能够做到这些,研究所的众多专家功不可没。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秦仲麒研究员,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物华天宝郧子国,人文荟萃礼仪乡。素有“银杏之乡”美誉的湖北省安陆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鄂中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如李白、韩愈、杜牧、刘长卿、欧阳修、曾巩、秦观等驻足安陆,流连忘返。安陆是“李白故里”,也是秦仲麒研究员的故乡。在这个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酒隐十年”,留下了十八处遗址和一百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及无数美丽动人传说的地方,秦仲麒研究员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故乡的旖旎风光,家乡的淳朴恬淡,在秦仲麒研究员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改革开放之初,沉寂多年的教育事业重新焕发生机,许多农村的年轻人终于挣脱了世代为农的“束缚”,在工学或文学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归宿。年少时,秦仲麒研究员的理想是做一名医学家,但是命运安排他进了农学院,在“鲤鱼跳龙门”的世俗传统中,走上了不被人们看好的通向“农门”之路。而且在这条道路上,他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蜕变成一位著名的园艺学家。
“学农未为鄙,亲友勿笑余”,白居易流传千年的诗句,在秦仲麒研究员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1986年毕业后,秦仲麒一直从事猕猴桃、板栗等果树科研工作。1992年,他顺利通过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考试,赴“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合作研究猕猴桃。回国后,继续从事果树科研工作,一直干到现在。那沉甸甸的科研成果与厚重的奖励证书,那金色的荣誉,闪烁着熠熠的光芒:25年来,主持和参加农业部、科技部、湖北省和国务院“引智办”下达的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引智项目40余项,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并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和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证书;主持育成梨树新品种4个,其中“鄂梨2号”多次获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并获全国唯一“最佳风味奖”;参与育成猕猴桃品种5个,其中“金魁猕猴桃”两获农业部“希望之光奖”第一名,并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后稷金像奖”,农业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参与育成板栗品种1个,制订湖北省标准5部,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4项……
在众多的成果中,“双金”(“金农猕猴桃”和“金阳猕猴桃”)闪烁的光芒尤其耀眼。“双金”,是秦仲麒研究员和他的同事们培育成功的中华猕猴桃优良品种,四五月开花,八九月成熟,肉色金黄,风味浓郁,是早熟品种中的珍品。而曾经垄断国际猕猴桃市场的新西兰品种“Hayward”(海沃德),五月开花,十月成熟,果肉绿色,风味偏淡。“早成熟”意味着早上市,可以抢尽市场之先机;肉色金黄,风味浓郁,意味着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味道更加鲜美,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2008年10月10日,“双金”迎来了其更加闪耀的一天,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和美国奥本大学在美国正式签订“双金”繁殖权的转让协议,秦仲麒研究员作为这两个猕猴桃品种的培育者,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冯祖强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第一次昂首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市场。品种的竞争,就是市场的竞争,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秦仲麒研究员相信,“双金”的成功“出国”,将打破新西兰猕猴桃品种长期垄断国际猕猴桃市场的格局,并加速了国际猕猴桃品种研究目标的战略性调整。
2009年,中美联合共建奥本科技合作园(右一为秦仲麒)
在科学的道路上,总是一座山峰刚过,又迎来另一座高峰,新的挑战接踵而至。1997年,秦仲麒研究员正在继续潜心研究猕猴桃的时候。单位领导突然登门造访,征求秦仲麒研究员的意见,希望由他来负责梨育种团队,把梨遗传育种研究发扬光大。突如其来的变故,要一下子放弃自己研究了十余年,既有感情又熟悉的猕猴桃事业,转战自己既陌生,又不知其前途是“光明”还是“渺茫”的梨树育种领域,这令一向敢闯敢干的秦仲麒研究员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不免有些犯难和犹豫。
当时的现状是:从事梨研究的一批老专家相继退休,年轻一点的同志,有的调离,有的出国。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人接上来,梨育种事业恐怕就会功亏一篑,现有的基础和做大做强的期盼将会化为乌有。在这“两难之选”的时刻,秦仲麒研究员来不及深思,毅然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和同事的盛情相邀。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的重托和希望,秦仲麒研究员努力克服没有项目,没有经费,没有人员,没有仪器设备等诸多困难,带领研究团队,再创辉煌。
天道酬勤,利用远缘有性杂交技术育成的梨优良品种“鄂梨1号”、“鄂梨2号”,克服了种内杂交遗传变异狭窄的弊端,创造出了具有超亲性状的优异种质,综合性状居国内领先水平,多次获农业部“优质早熟梨奖”,并获全国唯一“最佳风味奖”,实现了新品种和优异种质的创新和突破,填补了湖北省没有早熟梨的空白,为梨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品种保障。由于成绩突出,2001年,秦仲麒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2002年,鄂梨1号和鄂梨2号同时获得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迅速被引种和推广到10多个省(市、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07年,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凭借在早熟梨新品种选育方面作出的贡献,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从一名猕猴桃研究专家转变为一名梨研究专家,秦仲麒研究员仅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看到自己培育的梨树果实挂满枝头,秦仲麒研究员感到由衷的欣慰。
此外,秦仲麒研究员还有多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主持制订了多项砂梨无公害系列标准,为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砂梨实现无公害生产成为可能。
二十五年来,秦仲麒研究员研究的树种有梨、猕猴桃、板栗、蓝莓等多种果树,研究的领域涵盖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态区划和栽培模式等多个方面。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区。
果树育种是一项枯燥而艰辛的工作。一个新品种的育成,平均需要15~20年的时间。在农业科学研究的漫漫道路上,秦仲麒研究员跨过了一道又一道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技术高峰。燃烧青春、绽放激情,成了他工作的最美写照。
“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就不要命。”这是他留给同事们的深刻映像。
在试验示范园,他细心观察每一株果树的生长发育,搞调查、做记录、做记载……;到基层县市,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在乡间果园,他深入田间地头,悉心指导农民规划果园、整形修剪、无公害栽培……
在他研究猕猴桃的年份,正值猕猴桃“野转家”研究的早期阶段,需要调查记录的基础数据很多。为此,秦仲麒研究员经常在栽培棚架下一呆一整天;身材高大的他,在低矮的棚架下根本无法站直,又不能坐在地上,于是只能弯着腰或者蹲在地上调查记录;为了获得第一手考种数据,成熟季节,他经常几个星期呆在实验室里,尝果子、品风味、拍照片……不管“酸甜苦辣”,为了知道其风味,总要亲口尝一尝,经常尝到嘴唇腐烂;由于经常加班加点,他总是没能赶在食堂关门之前吃饭,便只好吃饼干充饥。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秦仲麒研究员,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身体。1989年,他为了陪同美国专家深入大别山区考察板栗,曾撇下刚刚出生几天的儿子和初为人母的妻子;1992年,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迅速提升我国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水平,他曾远离家人,只身赴“新西兰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科学院”进修和合作研究猕猴桃;2001年,为了不影响项目的鉴定和成果奖励申报的大局,他曾不知疲倦,连续几个季度挑灯夜战,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总结、鉴定报告和报奖材料;2009年,为了不耽误国家现代梨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的他曾不听医生的劝告,带病到全国各地调研考察、安排试验示范……
秦仲麒研究员对自己的身体一直非常自信。为了带领团队取得更大的突破,他总是一马当先。然而,岁月经年,二十余载栉风沐雨,长期忘我工作和劳累,秦仲麒研究员的身体也在悄然发生改变。2009年,当他拖着病情较重的身子,坚持到各个省市调研时,终于病倒在旅途中。加之长期用眼过度,导致难以治愈的眼疾,留下眼睛易红肿出血的后遗症,需要长期靠药物来控制……
“对工作,我可以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但是对家人我是问心有愧,我没有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说起自己的家庭,秦仲麒研究员总是一脸的愧疚,不胜唏嘘。
然而,秦仲麒研究员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很热爱我的事业。我在家庭上已经愧对家人了,在事业上就绝不能再丢脸。国家投入了那么多资金搞科研,我们要问心无愧,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一路走来,秦仲麒研究员付出了汗水,付出了青春,累坏了身体,疏忽了家庭。然而每当置身于果园中,闻着花果的芬芳,憧憬着硕果累累的美景,秦仲麒研究员的脸上总会荡漾着无怨无悔的笑容。当乡间的风尘在身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当岁月的沧桑爬上额头、鬓角溢出白发,秦仲麒研究员总是用简简单单“不后悔”三个字来表达自己对浩瀚无比的园艺科学研究的挚爱,以及对广阔无垠的农村的眷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组成的“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大挚肘。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达了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三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以创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农业发展新局面、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代表着湖北农业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无疑将成为“科技兴农”的先锋和主力军。
湖北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大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全省的农业经济中,果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撑点。因此,果树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秦仲麒研究员深知责任重大,作为果树茶叶研究所的副所长,他表率众人,吃苦在先;作为团队核心,他凝聚众心,共迎挑战。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大家都很羡慕秦仲麒研究员所在的团队: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取得的科研成果……一直名列前茅。
“这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几代人艰苦积累、无私奉献的结果。”秦仲麒研究员非常谦虚地说。“我不喜欢表扬人,平时对同事、对职工批评得比较多,要求也很严格,甚至太苛刻,我是希望团队发展得更快一些,大家的进步更快一些,人才出得更多一些,取得的成就更大一些。”“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跟踪世界”,这是秦仲麒研究员为自己,也是为研究所提出的奋斗目标。
在研究所的发展建设方面,秦仲麒研究员深知,要实现研究所的长远发展,既要有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更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作风。秦仲麒领导团队的最佳方式,便是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在秦仲麒研究员的感召下,他所在的团队成员一个个干劲十足,累并快乐着。“我们的研究还是积累阶段,最缺的是好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思路,”秦仲麒研究员说,“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要靠农业来带动,我们的研究就是要从农业入手,就是要为农村经济、为‘三农’的发展提供品种保障和技术支撑。”
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这令秦仲麒研究员倍感欣慰。“研究一定要跟产业结合,跟‘三农’结合,真正做到科技为生产服务。”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如今,秦仲麒研究员及其团队依然一心一意专注于果树遗传育种研究,他们的目标是要培育出具有世界范围竞争力的品种,努力创造和研究新的高效、无公害、低成本的栽培模式。更长远的计划和目标是借助生物技术,从分子水平入手,通过基因调控来解决品种质量、抗性等诸多重大问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形骸为异物,委顺心犹足。幸得且归农,安知不为福?况吾行欲老,瞥若风前烛。孰能俄顷间,将心系荣辱?”,园艺专家秦仲麒研究员,一如乐天安命的诗人白居易,正在他平淡而特殊的岗位上,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