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晓伟 特约记者 郝 黎
一个外科医生的情怀
本刊记者 徐晓伟 特约记者 郝 黎
走进这位医生的行政办公室,桌上除了医学书籍,“平分秋色”的还有历史、哲学类书籍。见过他的人,都会感受到他温文尔雅的书卷气。“他是一位具有内科医生气质的优秀外医专家”,这是一个共事多年的专家的评价,恰是这不同领域的多个词语跨度组合,描画出了一个外科医生的朴素情怀和行为注脚:治病,除了药和刀,还需良言与关爱。
他就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外科教授——区金锐。采访中,区院长不愿多谈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职业成就,更多的是谈行医的体悟和读书给他的启示。
问及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年轻医生的期望,他说其实要求不高,唯有“敬业”二字,在他看来,以“敬业”要求自己,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对病人和社会尽责,才是一个医生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职业要求。三十年来,尽管常年累月工作在一线,尽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时刻准备着与死神抢夺生命已是家常便饭,但当记者兴致勃勃地谈及”大医”的高深和牺牲、奉献这些字眼,区金锐教授却笑着摆摆手,“没有那么沉重,敬业是一个医生的本份!”
小到耐心倾听病人的唠叨,大到一台可载入史册的外科手术,说起这些,区金锐教授的语气有些激动,这种近乎本能的敬业情怀,驱动着他三十多年来不知疲倦地修医术、炼仁心,将行医演化为一门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专业和使命。
1992年公派赴德国威斯巴登医院进修,1995年公派赴美国麻省总医院深造。欧美留学经历,临床实践的辛勤探索,与他的人文情怀相乘,成就了这位不一样的医生。
被派往美国麻省总医院期间,区金锐曾师从著名胰腺外科专家Warshaw教授,埋头深入胰腺方面的研究。北美的隆冬,常常漫天风雪,有时一个实验做完已是凌晨两三点钟,没有汽车,只好踩着齐膝的大雪走回住地,记不得多少个“风雪夜归人”的晚上,虽然艰苦,却正是这段在国外做研究的日子,奠定了他在胰腺研究方面的基础。回国后,他马上与同事们开展了系列研究:他们建立了胰腺癌患者的数据标本库,参与了“十一五胰腺癌攻关项目”,而且还获得了广东省关于胰腺癌研究的科技计划课题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他的成长与医院不可分,“技术是医院培养的,深厚的情感是医院赋予的,(自己的)一切都是医院给的”,区金锐笑言:“我家与医院就隔着一条十余米的马路,简直分不清哪是家,哪是院。”也许对区金锐来说,家就是院,院就是家。无论多累多忙,他都不忘他的病人,不忘亟待攻克的病症。
作为外科专家,他领导的团队开展了关于肝癌治疗的系列研究。其中“肝段染色指导下肝段切除术结合肝段门静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肝癌的临床”等研究,发表包括SCI在内的多篇相关论文,他创新的经门静脉分支置入球囊导管肝段染色和血流阻断的方法,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刘允怡在他的肝外科专著中介绍并在国际国内多次推介。之后2006年“原发性肝癌的序贯治疗”获得广东省科委的科技攻关课题,经过十几年的经验积累,于201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虽然已经是享誉业界的知名专家,他还保留着的一些良好习惯,至今没有改变。对每一个病人,他都一丝不苟,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细致规范地给病人查体,他的同事和学生们都说,那严格得就像教科书的示范规定。
科研成果来自踏踏实实的临床积累,思绪不禁回到那年大年初一的病房。当天,一名重症胰腺炎合并多器官衰竭的患者从外地转诊到省医,当时病人的病情十分危重,连其家人都曾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但是区金锐教授用自己多年来在治疗这类疾病上所积累的经验,为病人制定了完善的抢救措施和治疗计划,同时他根据病人情况,独创采用分期微创手术方式对病人胰腺周围坏死组织进行了多次清除。抢救从年初一一直持续到年十五,那个新年,区金锐几乎是在病房与这个病人以及医护人员一起度过的,三个月后,这位在鬼门关前走了一趟的患者被区教授救了回来。
不久之后,在国内一权威学术期刊上,区金锐教授用详细的文章介绍了这种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分期微创手术方法,在全国的胰腺外科专门会议上,他也曾就这一方法做专题报道,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从而奠定了区金锐在全国重症胰腺炎治疗这一方面的学术地位。
正是因为如此三十多年间,区金锐不单靠着精益求精的技艺,更凭着对病人“皆如至亲”的关怀,成功完成大大小小几千例手术,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信赖和肯定,赢得了同事和同行的承认和尊重。
风险与局限同在,区金锐明白医学的无奈,而与病人感同身受之“诚”,足以消融病人的一切忧惧。一位非著名美国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道出了医生应有的、完整的职责义务。区院长三十多年的行医生涯,将其体现得尤为贴切。
他常常强调一句话,“病人不是机器,看病不像修汽车。病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人!”除了兢兢业业做好基本工作,对病人高度负责之外,区院长对于每一位手术病人,都会亲自查看,进行术前谈话,同时充分照顾病人的情绪、尊重病人的权利,同时也让病人对病情有正确的认知,在平等的言语间展现他视病人为导师的行医体悟。
这种协商式谈话不是仅限于向病人更多地了解病情,也不是一般的例行安慰,他会把为什么手术要这么做认真解释给病人听,争取让病人了解更多的情况,怀着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明明白白地配合医生,而不单是“自信”地要求病人什么都不用想,只要相信自己。
一位30多岁的男子,在基层工作体检时发现有胰头肿块,医院的一名年轻主任为“以绝后患”,打算给病人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考虑到病人正值壮年,区院长非常谨慎,在查房时反反复复地询问、分析,最终基本判断为良性肿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这一个方案的改变让病人的消化道完整保留下来,不但病除了,生活质量也大为提高。
“妙手回春”的赞誉给医生这个职业添上了一抹传奇色彩,然而现实中,医者要真正肩负起生命的托举,却得落实于踏踏实实的积累与耐心细致的关怀。术前,他的准备工作一贯充分,反复比较多种方案,将病人视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术中更是讲究,有时即使是小到一个甲状腺手术,他也会反复研究如何下刀,尽量顺着生理纹路做切口。考虑到女士爱美,在他手中的很多女性患者,很多都看不出手术痕迹,因为恰好被自己的颈纹遮掩掉了。
术后,无论多忙,每天他会查房问询,特别在用药方面,他的病人很少打吊针补液,尽量不超量用药。有好几个护士回忆,一向温和的他会非常严格地查看用药情况,一发现没有必要的吊针,就会很严厉地制止。
医者仁心,无论是身边的同事,还是被他看过病的病人,都见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点滴小事,区院长就是这样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的医生。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除了专业修养,无论是人文情怀,还是性格特质和为人处世,区院长都在十年如一日地修炼自身,朝着理想中的自己靠近。
在作为好医生、好领导,被熟悉他的人传颂之前,区金锐首先是大写的“人”,是好父亲,是好丈夫,也是一位令后辈钦佩的长者。至少,只要不工作,晚上他都会去游泳1000米,这是令不少年轻人也汗颜的。
生活中的他,温和有礼,真情洋溢。女儿在法国留学。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起区院长和女儿通电话时的语气,满是羡慕,“那种爸爸对孩子的语气啊,我们听得心里也暖暖的”。具体到他的外在形象,衬衣袖略长于西装袖,他从来都会细心的注意到,如同工作上的一丝不苟。
充盈心中的爱与关怀,他不仅仅投射于小家,更将其放大到每一位病人身上。一次病人拔管拆线后,办完了出院手续,因为想咨询医生问题,得到一位医生的答复“等一下”,便不敢离开医院,在办公室坐了一天,区院长知道后大发脾气。
至今令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有区院长那次“蓝天上的救援”。有次和女儿从巴黎回广州的航班上,一位3岁多的小男孩脸色苍白,大喊肚子疼。听到乘务人员广播寻找医生,区金锐没有多想便站出来。“我不是儿科医生,不过在这个时候也容不得我多想,先站出来再说。”看看小孩的脸色,问问母子俩相关情况,随即认真地开始检查,细心的他触摸到了孩子下腹部膨隆的包块,也许是?区金锐再次显示出一位卓越外科医生独具的鹰眼、狮子心。他温和地告诉孩子,别怕,先去洗手间小便吧,令在场所有人惊奇的是,几分钟后,从洗手间走出的孩子安静了下来,正如区金锐的判断,是孩子在长时间飞行中憋尿引起的急性尿潴留。紧张过去,再一次雨过天晴了。是的,就这么简单。看起来乱如麻的病情,就这样被区院长轻松化解。
人们都松了一口气,可谁知道,如果没有三十多年来深厚的临床经验积累,做不到;没有细致入微的现场身体检查,也做不到。在医生们越来越依赖机器诊断结果的今天,区金锐多年的临床基础技能与老到的经验,才能在关键时刻仅凭一双妙手成功“排除险情”。
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手术室的无影灯可以见证他的稳健“台风”,病历档案上的一笔一划可以见证他对病人的精微关怀,办公室里堆放如山的人文书籍可以见证他的温情与仁心。如果说技能是医学的躯干,人文是医学的灵魂,那么,区金锐在用三十余年行医生涯,为我们书写着何为真正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