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辉东
(湖南省人民政府 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1)
□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
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设想
郭辉东
(湖南省人民政府 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湖南 长沙 410011)
转型时期洞庭湖的治理开发面临着新形势。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具有前提条件、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要坚持把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边发展边治理,山水同治、江湖同治,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几个主要方向。在防洪排涝、生态环境建设、血吸虫病防治、从枝城到松滋的长江大拐弯处兴建无坝引水工程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重大举措,以建成国际上有影响的淡水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治理
(一)洞庭湖具有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淡水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的自然资源条件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湖中所含物质的矛盾统一体。地球上各大陆都有很多湖泊,总面积有2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8%。中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全国天然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6 000多个,总面积80 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
洞庭湖是世界的重要湿地,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和腹地。洞庭湖区包括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地区,是由河湖港汊、冲积平原、环湖岗地、丘陵低山等组成的一个碟形盆地。洞庭湖属于盆地式沉积湖,既是一个过水洪道型湖泊,也是一个低洼潮湿的渍水盆。洞庭湖是世界水文形势最为复杂的湖泊,也是一个最具代表意义的江河湖泊复合型生态系统。洞庭湖曾经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1825年湖泊面积约达6 000平方公里,容积约400亿立方米。1995年湖泊面积减为2 625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洞庭湖具有建设生态经济圈的自然资源条件,在生态文明时代能够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顺应自然地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淡水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
(二)洞庭湖的平安、生态、民生和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湖泊由于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诸多有利条件,周围往往形成一个经济圈,湖泊一旦消失或遭到严重污染,常会对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打击。目前,洞庭湖是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加上泥沙淤积日趋减少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深入进行,不久的将来洞庭湖有望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对调蓄长江洪水和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胃”和“肾”的功能不能发挥,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洞庭湖的平安、生态、民生和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三)水环境退化和秋冬季缺水,已成为洞庭湖区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洞庭湖区最大的问题是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三个方面。水多则发生洪涝,水少则引起干旱,水脏则导致污染。水污染引起的水环境退化和秋冬季缺水已成为突出问题。水体污染使饮用水源水体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华容、安乡、南县等地出现了“水窝子没水吃”的局面,洞庭湖区需要解决饮水安全人口达350万人,占全省的24.5%。
洞庭湖区是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的。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由于清水下泄河床冲刷下切的影响,荆江三口来水来沙已发生新的变化,松滋、太平、藕池河道冬春季断流天数增加。1991~1998年三峡水库启用前入湖年径流量为1 888亿立方米,2004年三峡水库启用后入湖年径流量为1 499亿立方米。三峡水库10月份蓄水后,长江水位急剧下降,洞庭湖水也急速流入长江,湘江水又急速流入洞庭湖。只要三峡水库蓄水关闸,洞庭湖水位很快就降低。解决湖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理想和有可能实现的办法是上游水库科学调度,适时适量给下游补水。三峡水库在枯水期实现每秒8 000—10 000立方米的下泄是可能的,东江、五强溪等水库加大下泄量也是行之有效的补水办法。
(四)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标志着长江防洪“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也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机遇。因此,应当适时调整洞庭湖整治思路,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新举措。比如,堵支并流、四口建闸是该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在大通湖等低洼地带、洪水交汇区以及江湖主航道区,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在洞庭湖这个盛水的大碟子中再增加几个装水的大坛子,能解决湖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航运用水与河湖生态用水。目前,急需而且条件比较成熟的重大工程有:(1)加速层山安全区建设,为处理城陵矶地区超额洪水提供有力保障;(2)从长江调弦口取水并疏竣华容河,解决华容县缺水问题;(3)南县沱江综合治理包括上下口堵坝建闸;(4)堵支并流,扩展注滋口至松滋口和茅草街至太平口的航道;(5)洞庭湖出口兴建岳阳综合枢纽工程;(6)条件成熟的时候,松滋口建闸并在枝城到松滋的长江大拐弯处兴建无坝引水工程。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顶层设计的前提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呼唤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表明,人类文明经历了有限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大步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时代,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八百里洞庭尽入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国家级的有创新意义的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并应争取纳入国家大江大湖综合整治规划。在功能分区上,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区的内在联系,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环湖城市集约发展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顶层设计,应当遵循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区域性的原则,着重解决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起点、大手笔,面向未来、科学谋划,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的理论支持
生态文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态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扬弃”,二是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生态文明强调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和共同实现[1]。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曾经指出:“没有个人着重点和价值观的转变,就不会出现永续社会的演进。”[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和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意味并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今天,人类所拥有的条件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当代湖南和洞庭湖区的人民有智慧、有能力、有条件把洞庭湖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生态经济圈示范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区域范围,可以考虑以海拔高程(吴淞零点)变幅25~50米的平原湖泊水网地区为中心,属于纯湖区的总面积18 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 200平方公里。从区域经济理论上讲,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也是站得住脚的。它符合德国城市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学说,基本上符合六边形布局法则,能够把洞庭湖建设成为物产丰富、生态平衡的聚宝盆。从城镇空间体系看,能够形成以纯湖区为中心的向外呈同心圆状环绕的三个相对规则的正六边形。外侧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构成岳阳、湘阴—汩罗、益阳、常德、澧县—津市、华容等六个主要增长极;内侧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构成大通湖农场、塞波嘴、沅江、汉寿、蒿子港、南县等六个区域性增长极;中间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构成注滋口、鹿角、屈原农场、蒋家嘴、新洲、安乡等六个次增长极[3]。笔者与朱翔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中,运用此学说描述过洞庭湖区城镇空间体系模式(见图1)。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顶层设计的可能性
为了探讨新时期洞庭湖发展大计,湖南省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在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献计献策,提出了很多具有开拓性的设想和建设性的意见。2010年11月29日,首届“洞庭湖发展论坛”在岳阳市举行,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市及所属县(市、区)的领导、省直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新时期洞庭湖发展大计。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会长颜永盛要求大家“研究洞庭湖的发展一定要把洞庭湖放在全省以至全国发展大局中进行研究,尽快给洞庭湖找到一个研究的主题,找到一顶合适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帽子’,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洞庭湖,支持洞庭湖的发展”。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认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板快之一。”常德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文浩呼吁洞庭湖区域内各兄弟城市加强协调合作,努力打造洞庭湖绿色经济示范区。益阳市人民政府市长胡衡华提议加强环洞庭湖区域发展的战略合作,把环湖地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湖南师范大学刘茂松教授认为,洞庭湖区域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经济腹地,其优势是水域经济,是生态农业经济,建议创建国家级“洞庭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湖南商学院柳思维教授提出了把发展环洞庭湖旅游产业与加快洞庭湖区域城镇化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名市、名县、名镇,打造一批区域旅游品牌的设想。笔者提出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设想,目标是把洞庭湖建设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世界级淡水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笔者认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南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北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努力使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走向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在发展定位上,应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旱涝无忧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体系。
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和建设,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使命。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是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探索淡水湖泊和湿地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新模式,为大江大湖区域经济综合开发提供示范作用。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年前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讲了要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问题,在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手规划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了争取使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已责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抓紧进行专题调研和规划设计,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分期分批启动实施。我们相信,只要谋划得当,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示范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样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一)把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综合治理
坚持“综合治理、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方针和“南北兼顾、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工作方针,从湖区、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干流三个方面研究提出根治措施。把洞庭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使人口规模及增长率维持在经济和资源环境承受能力之内,湖区经济活动对湖泊环境改变在可接受程度之内,保护、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湖区生物多样性,采用生态修复技术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水生态环境。
(二)边发展、边治理,全方位推进平安洞庭、生态洞庭、绿色洞庭、民生洞庭、和谐洞庭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盲目的掠夺性经营思想和短视行为,培养和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着力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让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利用的条件,并求得协调发展,重现湖内“浩浩汤汤”、湖外“郁郁葱葱”的壮丽景象,让人民群众喝上纯净的清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清澈的阳光,享受宜居的的环境。
(三)走山水同治、江湖同治的综合治理新路子
湖南90%以上的县市城镇座落在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干流和支流,全省已建水库13 280座,能够以四水流域为轴线,构建互联的自流灌溉系统,也有利于自主建设城乡一体的优美人居环境。要树立治山治水的新观念,组织开展“山江湖库工程”和“碧水蓝天”工程。治水必须先治山,治湖必须先治江,对山江湖库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从长远治本的角度讲,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要采取综合措施,上游要加强水土保持,中游要梯级建库拦洪,下游要清淤、疏浚、固堤,努力做好除害、消灾、兴利工作。
(四)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繁衍生息之地
围绕清洁田园、清洁能源、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改水、改圈、改厨、改卫、改厕的“四清五改”目标,抓住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流域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加快建立洞庭湖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大力改善城乡面貌,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繁衍生息之地。
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兴盛,必须要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支撑,也是后发地区跨入发达地区的必备举措。三峡水库运用后给洞庭湖综合治理带来了新形势新机遇,在防洪排涝、生态环境建设、血吸虫病防治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必须采取相应的重大举措。
(一)防洪排涝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仍然严竣。由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若遇1954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需分蓄洪水约500亿立方米,其中城陵矶附近地区需分蓄洪水320亿立方米,洞庭湖区需分蓄洪水160亿立方米。洞庭湖这个保国安民的湖,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努力构筑以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电排建设和其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着力研究和解决好控制性工程、科学调度洪水、城市防洪、湖区水系整治等突出问题,做到遭遇特大洪水时,有可靠的措施防止毁灭性灾害发生。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应对措施
洞庭湖区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潜育化、候鸟栖息和食源污染、水体环境容量变小、水体和土壤污染等。对湖泊水体污染,特别是磷污染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治理湖泊水体污染,可确立截断外源、控制内源、湖泊和湿地水环境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综合创新思路,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有机结合,在不同的处理阶段运用相应的方法。水生动植物、两栖动物以及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是维护浅水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芦苇、凤眼莲、香蒲、浮床香根草等水生植物,对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有良好效果,也能防治水体污染和促进湿地综合利用。
(三)血吸虫病防治的应对措施
洞庭湖区是全国钉螺孽生面积最大的地区,垸外洲滩有螺面积175 826.67公顷,占全国现有钉螺分布面积的1/2,98%以上的血吸虫病人是在垸外洲滩感染的,敞放垸外洲滩的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湖南省现有血吸虫病人20万,病畜近5万头,98%的血吸虫病疫区分布在洞庭湖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要把重点放在控制垸外洲滩血吸虫病传染源上。针对三峡水库使用后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发生的新变化,血防工作应当要有新的举措。要利用“省部联合、决战两湖”的机遇,在继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9—2015)的过程中,加速推动垸外洲滩易感地带血吸虫病综合治理。一是把防止涵闸引洪扩散钉螺工程纳入同步治理计划,改造堤边钉螺孳生环境,防止湖区钉螺向四水尾闾地区扩散;二是围栏封洲、植树、植芦、垦种和湿地保护,建立安全牧场,禁止垸外湖洲敞放牛羊;三是加大疫区血防健康教育,强化人畜查病治病措施,积极救治血吸虫病患者;四是血防灭螺与城镇防洪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快城市血吸虫病防治力度[5]。
(四)在枝城到松滋的长江大拐弯处兴建无坝引水工程
洋溪街北面的长江出峡后作了180度大拐弯,大自然将江心双岛布置在大江之中,在此兴建无坝引水工程,能够解决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渠道进水量等问题。洋溪街到松滋县小南海湖,挡有一座前山,适宜开凿类似都江堰的宝瓶口水道。上江口到津市澧水,总长约七八十公里,上江口需穿凿前山一二十公里,新开运河能够成为长江向洞庭湖分流的主干。两千多年前在成都平原修建的都江堰灌溉工程,可以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范例。
2009年11月12日以来,笔者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交了《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构想》,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作过批示;2009年12月11日发起召开过湘鄂两省专家学者座谈会,探讨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设想的有关问题;2010年2月1日在互联网发出了《呼吁兴建长江至洞庭湖无坝引水工程和暂缓建设松滋核电站》的文章,在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认为相关条件成熟的时候,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在荆江的制高点兴建一个类似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工程,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奇迹,也能成为一举多得的江湖两利工程。它的好处有三条:一是分流长江进入荆江的超额洪水,降低长江中游汛期水位;二是能够遏制荆江大堤的“清水”冲刷,有利于两湖平原抗洪抢险;三是增加三峡水库下泄的“清水”入洞庭,能够解决洞庭湖冬春季缺水问题。
[1]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75-181.
[2][美]丹尼尔·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5.
[3]王克英,主编,郭辉东,朱翔,等,撰稿.洞庭湖治理与开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564.
[4]郭辉东.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要有新思路大举措[J].新湘评论,2011(7):15-17.
[5]郭辉东,邓润平.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城市安全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2-142.
F061.5
A
1674-9014(2011)03-0021-05
2011-02-26
郭辉东(1947-),男,湖南永兴人,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人才学。
(责任编辑:田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