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无限

2011-10-26 07:07
当代贵州 2011年3期
关键词:商人英国

市场无限

公司和特权的结合,看似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陶醉在其中的人们未能预料到,这杯美酒最终竟会变得又苦又涩。

带着国家赋予的特许状,公司在欲望和血色中开始了掠取财富的征程。历经权力带来的悲喜后,公司最终在市场机制下获得重生。特许公司究竟为何会由盛而衰?告别了特权的公司又为何能富国强民?

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竞相以“公司”之名义,踏浪蹈海;公司则凭借政府之特权,逐利全球。这是一段权力与金钱结合、财富和血腥伴随的历史,公司在枪炮的护佑下,攻入一个个市场。一个多世纪之后,特许公司的时代宣告终结。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

此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无数个小公司的兴起,改变了延续千年的经济秩序。经济权利,不再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特权。在世人的膜拜和诅咒中,在死而复生的轮回中,告别特权后的公司,真正成为财富的创造者。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中,公司真正成为国民富强的力量。

皇家特许的光辉岁月

1599年秋天,伦敦市场上的胡椒价格突然从每磅3先令上涨到8先令。

这次价格暴涨的幕后推手,是垄断香料贸易的葡萄牙和荷兰。9月24日,伦敦市政厅,80多名愤怒的英国商人聚集于此,商讨应对之策。

自从欧洲人发现了到达东方的新航道,浩瀚的大洋就成为追逐财富的赌场。但面对一个空前庞大的蛋糕,精明的商人们却有些踟蹰不前。

自从欧洲人发现了到达东方的新航道,浩瀚的大洋就成为追逐财富的赌场。但面对一个空前庞大的蛋糕,精明的商人们却有些踟蹰不前。

原因是,当时筹资组建一支船队到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香料群岛、印度、美国等地,相当于在今天准备筹措一次到火星或月球的航程,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可能会因风暴失事,可能会遭遇海盗,即便没有发生任何意外,商船来回一次至少也要一年多的时间。这对商人而言实在是太冒险了。

最为简捷有效的挣钱方式,是由国家来主导一切,就像葡萄牙和西班牙那样。但所获的利润,大多也就流入了国王囊中。

作为新加入的竞争者,英国商人开始寻找一种汇集资源和资本的新方式,以此来实现依靠个体难以完成的远洋贸易。

入股集资的方法古已有之,但“有限责任”的提出,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

这意味着,对个人的信任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你不会失去所有的财产,假如你向公司投资了10英镑,那么最多也就是损失了这10英镑。

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的“股份有限公司”,使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但在个体的信用尚未建立之前,缔结合约须借助国家信誉作为担保。因此在400多年前,缔结合约须借助国家信誉作为担保。因此在400多年前,股份有限公司并非人人可以开办,它必须经由国家特许。

1599年9月,80多名伦敦商人就是为了获得这一特许而聚集在市政厅。此外,他们还希望得到对东方贸易的垄断权。

那么,商人们凭什么向女王提出申请,女王又会如何处置呢?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给予了他们特许证,因为这样可以给皇室赚钱。这就是国家机构用来赚钱的方式,通过向商人们征税,通过向他们授予特权以收取费用。所以,这其实是一种买卖,国家把信誉卖给了公司。

1600年12月31日,身负英国皇家授予的对东印度15年的贸易专利权特许权,“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组建船队扬帆出海。

依靠众多的投资人,公司第一次远征筹措的紫金,就高达72000英镑。当时这是一大笔钱,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3500万美元。

潮起潮落,此消彼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咄咄气势,让“海上马车夫”荷兰感到了威胁。

在当时普遍流行的重商主义者的思想中,财富总量是一个定数。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这样说道:“富有并不在于有多少黄金和白银,而在于比其他国家和邻国多多少金银。”而谁能够控制贸易,谁就能获得更多的金银。

1602年,在荷兰大议长的倡议下,六家做香料生意的小公司,改组成为一个有国家背景的、大的股份有限公司,全称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借助国家信誉,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公开发行股票。它实际上成了世界上第一家上市公司。

仅阿姆斯特丹一地,股票的认购者就多达1143人,持股者有商人、水手、技工,还有市长的女仆。通过这种融资方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金远远超过了英国对手。最高时,它的投资总额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10倍。

1608年,在荷兰东印度公司诞生六年之后,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

股东退出机制的诞生,有力地促进了资本的流通。第二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应运而生,荷兰人迎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荷兰的做法很快传到了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公开发行股票。很快,资本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公司的势力范围也不断延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丹麦、法国、瑞典、俄罗斯……纷纷加入到效仿者的行列,在欲望和血腥中开始了各自的财富征程。此时,在西方人的视野中,瓜分世界的不是国家,而是公司。

1607年,弗吉尼亚公司在美洲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地。1626年,荷兰西印度公司以价值约合今天24美元的物品,从印第安人手中换到了曼哈顿岛,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这就是今天的纽约。

地球才刚刚向世人显露全貌,就已成为商业战争的疆场。这一时期的公司,不仅承担着为股东创造利润的任务,更承载着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使命。

特许公司在殖民地的职能,逐渐变得与政府无异。

为了扶植公司,英国与荷兰率先将交战、司法、行政等诸多国家权力给予公司。鼎盛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超过30万人的武装力量,这个数字是当时英国军队的2倍。

凭借国家权力,公司在各个殖民地发动了血腥的战争,掠夺和占有当地的资源。

公司和特权的结合,看似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陶醉在其中的人们未能预料到,这杯美酒最终竟会变得又苦又涩。

失去魔力的摇钱机器

历史的转折,可能是从一个天才的赌徒开始的。

约翰·劳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金匠家庭,年轻时就出入于欧洲各大金融中心。旅行带来的广博知识,加上惊人的数学天赋,使他很快就在银行界脱颖而出。

1715年,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他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

这一年,穷兵黩武的“太阳王”路易十四驾崩。他留下的唯一遗产是比法国10年财政收入总和还要高的巨额债务。摄政王奥尔良公爵一筹莫展。焦虑之际,他想起了金融奇才约翰·劳。

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约翰·劳买下了密西西比公司,将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权揽入手中。由于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红利是4%,比法国债券的收益要高。因此整个法国陷入狂热,至少有30万人申购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其价格飞快地涨了数十倍。

约翰·劳被授权组建国家银行,他控制了整个法国的税收,并被任命为财政大臣。集大权于一身后,他开始了一场豪赌。

在约翰·劳的操纵下,法国经济从1715年开始连续三年快速增长。

同样因战争而负债累累的英国政府也打算照此办理,把国债转换成公司股票。他们选中的是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该公司持有皇家特许证,基本垄断了对中美和南美的贸易,这也是公司成立的目的。

1720年初,接手了近3000万英镑国债的南海公司开始发行新股。

短短几个月,股价从125英镑飙升到1000英镑。一时间,“股份有限公司”在人们眼中成了具有神奇魔力的摇钱树。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英国冒出了202家“股份有限公司”。

一个巨大的股市泡沫迅速形成了。

4月,英国国会通过《泡沫法案》,宣布:在没有议会法案或国王特许状给予的法律权利的场合,禁止以公司名义发行可转让股票,或转让任何种类的股份。

表面上看,此举似乎是政府想要为公司热降降温。事实上,法案是由议会成员提出的,当时许多议会成员都是南海公司的董事和股东。其实,在“南海泡沫”破灭之前,该法案就已经被通过。之所以通过该法案,纯粹是为了让投资者抛弃其他公司,从而都转向南海公司。

《泡沫法案》出台后,大量的股份有限公司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投资者的信心。股民如梦初醒,第一次开始关注“那些公司如何挣钱”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南海公司没有像议员们设想的那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相反,它的股价跌至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成千上万的英国人倾家荡产,其中包括皇家铸币局局长——艾萨克·牛顿爵士。他损失了2万英镑,相当于10年的薪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感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此时,与南海公司一样,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也处于崩溃之中,法国投资人损失了5亿利弗尔的财产。约翰·劳仓皇出逃。

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能带来财富的公司,同时也可能带来灾难。

股灾过后,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了最简单却未必是最正确的办法处理善后。在国家的严令禁止下,此后100多年间,几乎没有一家新的股份有限公司获准成立。

下期关注:

《把公司还给市场》

(编辑/陈岗)

猜你喜欢
商人英国
英国的环保
言而无信的商人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商人服象与象之分布
威尼斯商人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