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模式”破解中国石漠化地区脱贫难题

2011-10-26 07:07
当代贵州 2011年3期
关键词:晴隆晴隆县种草

■ 文/图 本刊记者 晏 青

“晴隆模式”破解中国石漠化地区脱贫难题

■ 文/图 本刊记者 晏 青

从山石“裸露”到“衣着光鲜”——晴隆的山在变。从种庄稼到种草——晴隆的地在变。从一穷二白到年收入几万元;从破屋冷灶到水泥楼房、冰箱彩电——晴隆农民的生活在变。黔西南州晴隆县,这个贵州“石漠化”的重灾区,正伴随着草地生态畜牧业的蓬勃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别样通途。

“石漠化”是贵州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也是造成贵州农村贫困落后的一个根本原因。截至目前,全省石漠化面积达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在贵州很多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深度石漠化侵害的真实写照。

为探索“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增收”的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路子,实现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2001年以来,针对石漠化贫困的成因和特点,贵州在石漠化最为突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晴隆县开展了种草养羊产业化扶贫试点。试点以产业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解决贫困和恢复生态为目标,把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寓于扶贫开发之中。

经过10年探索,晴隆县创新了草地畜牧业基地带动、滚动发展、集体转产、小额信贷发展、自我发展5种模式,建立了与农户利益联动、扶贫资金效益扩大、龙头企业为农服务、瞄准贫困群体4个机制,创造了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的“晴隆模式”,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的“希望之路”。

“裸山”披“绿衣”,山乡农户发“羊”财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是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2000年以前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高寒,石漠化严重,当时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00元,是贵州省最贫困的村之一。

过去满山白森森的卧牛石早已掩盖在茵茵绿草之中,成群结队膘肥体壮的羊儿正悠闲地吃着草。

而今,过去满山白森森的卧牛石早已掩盖在茵茵绿草之中,成群结队膘肥体壮的羊儿正悠闲地吃着草,长年劳作却终不得饱的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为富裕的牧民。

村民柳朝远,2010年一季度就卖羊30只,收入2万多元。“过去卖血全家饿,今日卖羊收入多。”柳朝远感慨:“这10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

江满村是晴隆县发展山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一个缩影。

晴隆县地处贵州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山高、坡陡、谷深,石漠化面积93.1万亩。2000年,农民人均粮食335公斤,人均收入1156元,是当时全省最为贫困的县之一。在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状态下,如何实现脱贫致富,成为历届县委、县政府思索最多的问题。

晴隆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得出结论:晴隆属雨热同步、温凉湿润的高原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优质牧草生长,具有发展多元化畜牧业的优势。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迅速制定规划,并组建县草地畜牧中心;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

2001年,经国务院扶贫办批准,省扶贫办把晴隆县作为“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有机结合”的试点,开始以典型示范的模式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大力发展种草养羊。

项目实施之初,在作为示范点之一的莲城镇江满村,当听说要用祖祖辈辈种庄稼的土地种草时,遭到村民们的一致抵制。不得已,县草地畜牧中心向农户承诺:如果每户一年收成在5000元以下,中心负责补足5000元。5000元的赔偿对这个多数全部家产不足1000元的村庄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不少农户毫不犹豫地干起了种草养羊这个完全陌生的行当。

而这一干,就干出了效益,干上了瘾!

2003年,江满村的养羊户最高收入18000元,最低的也有8400元。江满村的成功实践,不仅使发“羊”财的村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也增强了晴隆县发展种草养羊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晴隆县委、县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县草地畜牧中心把江满村模式向县内其他有条件发展种草养羊的村寨推广,开始大规模发展科技扶贫生态畜牧业。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晴隆整合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只要适合种草养羊条件的地方,水、电、路等各项配套投资就集中倾斜,实现投资整体效益最大化。

200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中央智力支边小组在晴隆县召开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经验交流,将晴隆种草养羊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总结为“晴隆模式”,要求在全国推广。

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共舞双赢”

“这是一个‘车间’分散在大山里的产业,一个幅员几百平方公里的产业,一个由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组成的产业,一个以渴求摆脱贫困的农民为主体的产业,一个以西部大开发攻克石漠化为目的、兼顾生态和生计于一身的产业,一个不随项目而终止的可持续产业。”当地干部这样形象地描述和总结“晴隆模式”。

据了解,近10年,晴隆县共累计投入草地畜牧业资金7870多万元,人工种植牧草29万亩,改良草地19万亩,建成配套水窖5600口、公路75公里、羊舍58000平方米、优良种羊繁育基地等示范点35个,项目覆盖了14个乡(镇)、86个村。截至2010年8月,全县累计扶持养羊农户11800多户,75%以上已经脱贫致富,养羊户年收入最高的达13.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这些项目区,由于采用多种牧草混播,科学管理,合理载畜,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使25度以上坡地每亩每年减少泥沙流量1.26吨,人工草场每年增加有机质1个百分点。

为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晴隆县探索建立了灵活的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和集体转产模式等发展模式。对农民土地评定等级,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草地中心的生产经营,按股分成;对一些边远贫困、石漠化程度严重,但荒山草坡面积较大,适宜种草养羊的地区,由乡(镇)发动农民将承包土地全部退耕还草,草地畜牧中心和农户联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草、分片管理、分户饲养、分户核算。

有关专家指出,“晴隆模式”的重要意义,不仅探索出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还探索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西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以晴隆县为代表的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坚持种草养羊与生态相结合,以科技扶贫为载体,形成政府主导,多方配合,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公司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较好地保护了生态,探索了双赢路子。

走出石漠化地区的“希望之路”

“养殖条件如此恶劣,产业还搞得轰轰烈烈。能创造出这样的成绩,简直就是奇迹,值得我们学习!”实地参观考察“晴隆模式”后,甘肃省庆阳市扶贫办主任李在春十分感慨。

“尽管贵州石漠化治理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但是‘晴隆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治理的希望。”指着远处那一块块灰白凸起的石头,以及陡峭山坡上栽种的稀稀拉拉的玉米,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院长王嘉福告诉记者。

2010年9月,在全国石漠化地区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贵州试点工作会议上,来自全国和省内的领导、专家对“晴隆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省扶贫办主任叶韬介绍,2007年以来,贵州建立多层级的政府部门协作体系、多形式的技术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构建起了“大扶贫”发展体系,采取集中资金投入的方式,每个示范项目投入都在500万元以上,在全省43个有条件的县推广“晴隆模式”,占扶贫重点县的86%。

链接〉〉

解读“晴隆模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这是一个当代人挣钱、子孙后代享福的项目,对国家来说保护了生态,对农户来说摆脱了贫困,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晴隆县探索总结出来的,以种草来涵养水分,以养畜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既做到了合理开发,又做到了科学保护,这是符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扶贫开发原则的。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洪绂曾:晴隆发展草地畜牧业创造了三种模式,值得全国推广:1、南方喀斯特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迅速脱贫致富的模式;2、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效益成效显著的模式;3、国家企业和农民利益有效结合的机制模式。

国务院研究室原司长黄黔教授:晴隆县已成为岩溶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结合发展的一面旗帜。

国务院扶贫办原主任刘坚:这个经验是有说服力的,是有推广价值的,把“晴隆模式”概括成三句话,第一是思路好,第二是模式好,第三是晴隆县有一个科技扶贫的好机制。

(编辑/蒙珺)

猜你喜欢
晴隆晴隆县种草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晴隆县2021年老干、老教、关工委工作培训会
节日“种草”
美容须防被“种草”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的保护与开发
民政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姜仕坤: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
铭记姜仕坤
晴隆县关工委到三合村举办科普知识培训班
晴隆县老年羽毛球队参加全省比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