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嫱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国家的主心骨,是党和人民的旗帜和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一名言指明了革命理论对于革命运动指南作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的指南,才能实现革命运动的目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坚定的同时又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当时实践发展的最新情况,创立了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第一次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引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理想决定行动。有了共同理想,有了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找到行动的方向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这个奋斗目标决定了我们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局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奋斗目标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同现实利益、整体利益同部分利益统一起来的目标;是最能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从实际体验中认识其前进方向的奋斗目标,因而也是最能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思想动力和使社会发展尽可能地减少曲折的可靠政治保证,它为进一步把社会推向前进奠定了基础。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动力源泉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而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具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是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在风云变幻的当今时代,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形成的共同品格,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正是依靠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依靠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中,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族精神是精神基础,着重于对历史的传承;时代精神则是精神导引,着重于对未来的拓展。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党和人民的道德规范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念明确、系统、通俗地展现出来,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有了依托,人们的践行有了遵循。一个社会要形成能够鼓舞人心、凝聚人心、团结人心的强大文化力量,就必须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为社会主义公民明辨是非、善恶、对错,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正确的价值态度与道德标准,从而提高人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既扶正祛邪,又扬善惩恶,塑造出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邢洪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上的旗帜[EB/OL]. http://hbzgw.hebei.com.cn/hbzg/200908/t20090826_417738.shtml,2007-11-13.
[2]唐建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行动指南观的新贡献[J].湖北社会科学,2004(3).
[3]王向明.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J].群言,2010(10).
[4]李少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
[5]熊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定位[J].社会主义论坛,2010(3).
[6]李道湘.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