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100)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中国造园中的应用
王婷婷
(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广州 510100)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笔者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园林发展入手,深入探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中国造园中的应用,以使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与中国造园有进一步的融合。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国造园;应用
(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发展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唯理至上”的特点。
16世纪,继英法战争之后,法国侵略了意大利,接触到了文艺复兴文化。17世纪,随着国内中央集权的加强,国王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此时,法国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位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的杰出人物——勒·诺特,勒·诺特的造园保留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庄园的一些要素,又以一种更开朗、华丽、宏伟、对称的方式在法国重新组合,创造了一种辉煌的气势、严谨的布局、精美的图案的园林艺术,这便是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
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这一思想对中国园林具有深远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源于自然”“崇尚自然”的审美取向。《园冶》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是“天人合一”这一道家思想在造园艺术中应用的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的灵囿。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幻想着长生不老,听从方士的话,模仿神仙居住的地方而营造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布局,崇尚自然,曲径通幽在这一时期便得到了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玄诸家争鸣,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这一时期,“桃花源”式的园林形式得到社会的普遍推崇。唐宋时期,园林艺术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境地。随着山水田园诗、山水画的发展,文人志士纷纷参与造园中来,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造园,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中国造园中应用的社会背景
17世纪的法国处于绝对君权制度,君主至高无上;而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是遵从中央集权制度,因此,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君主均希望通过园林艺术形式表现君权的统治地位,这便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中国皇家园林中的运用的基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共产党正确、权威的领导也促进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各级人民政府广场的运用。随着全球的文化的融合,西方园林艺术精髓逐渐引进到我国公园、小区绿化中,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西方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其艺术价值越来越得到我国人民的肯定。
(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中国造园中应用的实例
圆明园长春园观水法景区遗址
圆明园长春园(遗址公园)凡尔赛式大喷水池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作为西方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成为风靡欧洲各国达100多年的一种造园样式,并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及各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中国,法国传教士的到来,不仅带来法国的宗教思想、文化,还引入了法式建筑、法式园林。
在皇家园林中,具有“万园之园”美称的圆明园中的长春园,在典型的中国园圃中设置有凡尔赛式的大喷水池、观水法景区、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完美的中西合璧,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中国园林运用的划时代的佳作。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不仅应用于我国的皇家园林之中,在现代的市政园林也颇有应用。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广场,多采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严格对称的方法来排列建筑,而且园林中轴线非常明显,大型的喷水池、成片规整的草地、修建整齐的植物。以广东省东莞市市政府广场为例,广场采用中轴对称,严谨的布局,以水镜面、喷水池造景为主,体现了开朗、华丽、宏伟的特点;结合东莞市本身的实际情况,东莞市中心广场巨型雕塑的名字叫“纽带”,表现党、政府与人民的一种紧密团结的纽带关系,体现了愉快、乐观、向上而又具有发展象征意味的寓意。
东莞市市政府广场
凡尔赛阿波罗喷水池
法国国土三分之二为平原,园林中以静水景观为主,水池中反射出蓝天白云或周围的景致,仿佛是巨大的镜面镶嵌在花园中,使其魅力倍增。我国公园、小区绿化也往往通过这种理水方式,营造出静谧、和谐的休息游憩环境。水池反射出蓝天白云、周围的景致、游人,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
凡尔赛宫水镜面
中法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唯理之上”与“宛自天开”在世界园林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在全球文化大汇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取长补短,构建更为完美的中国新型园林,是我国园林工作者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1] 胡奇玮. 宛自天开与唯理至上——中法园林艺术之比较[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1.
[2] 刘托. 园林艺术[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J59
A
1008-7427(2011)02-0083-01
201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