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政
(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谈雕塑创作中“象征性”表现手法
施 政
(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雕塑创作;象征性;创作动机
DO I:10.3969/j.issn.1671-2714.2011.02.014
雕塑艺术的象征性可以追溯到其起源时期。原始社会大自然变幻莫测,原始人在大自然面前有着本能的恐惧心理,普遍产生拜物的思想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每个原始部落都以某种动物形象作为部落的图腾,借助造型的象征性极强的古代雕刻,以祈求大自然的保佑。饕餮是古代传说中贪食的怪兽,把它的形象以原雕形式雕刻在青铜器上,象征着神秘、巨大的魔力来寻求上苍的庇护。物质的东西是本无精神的,石头本身就是石头,但雕塑家和观众可以赋予它精神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力的结构图式”及其意义。[1]就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它的价值并不是在于材料的物质价值,而是象征性地展示出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的价值正是雕塑艺术的价值所在。
(一 )象征性雕塑
雕塑艺术,是指运用比喻、概括等方式与手法,刻画作品形象,表达主题的哲理内涵或形象之外含蓄的表达意图,类似诗的语言,雕塑形象所出现的情节与题材,有时并不一定是它的主题,目的在于利用雕塑形象把观众引向更宽广的思想领域。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苏联穆希娜创作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虽则只有两个人的形象,但它象征了列宁时期苏维埃政权前进的力量。我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所做的“天人合一——老子”,雕像中的老子身着宽敞道袍,大袖飘拂,垂眉长髯,双眼凹陷,洞达深远。夸张的大耳,皱纹、双颧、眉弓的强调赋予了道家对“物而不化”、“寿同天地”梦想的追求。令人惊奇的是,吴为山把这位先哲设计成篆书体的“空”字,似无边苍穹般包罗万象,蕴涵着无穷的文化力量。内腹部从上到下都刻满了《道德经》小篆文字,则展示着老子的满腹经纶,象征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中国几千年来这些杰出代表所创造的文明。雕塑艺术讲究的是以少胜多,以形传神,以静止不变的体积传递着涌动的生命意志,这也就使雕塑艺术具备了象征性。我们决不可以自然主义地将现实与艺术一一对照,比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包括主像在内的雕刻中,并没有表现霍去病本人形象却以傲然而立。但石雕以比喻的手法和艺术技巧,象征了年轻大将军霍去病的智慧、英勇等英雄气概,象征了时代精神与智慧;气势轩昂的战马,象征霍去病英勇善战,横扫千军的精神风貌,成为传统的象征性雕塑的典范。再比如敦煌莫高窟第158窟西壁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本来是一个悲剧的题材,经过雕塑家的艺术创造,让其双目微闭,衣饰柔韧轻滑,从而剔除了痛苦,给人营造了一个静谧极乐的世界。
一尊好的雕塑作品往往表达某种思想或体现某种情绪,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最佳的方法就是象征。正如吴为山雕塑“母与子”,造型优美,风格明快,语言简洁,充满了象征性和暗示性,而且非常感性,具有材料的质感和触感。
(二)象征性表现手法
象征性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一般仅在艺术创作作品中使用,尤其是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艺术作品中采用。象征性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一种人或某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刻认识到这些本质特征。例如布朗库西的作品“缪斯”、“空中之鸟”、“圣鸟”象征了关于整体和谐、生命力、存在、单纯和纯度等理念。由于作品中精神上的根源均来自大自然,所以布朗库西所选择的形式也常常是生命力的象征。“空中飞鸟”作品成功完成了“飞”本质的捕捉及其表象形式或象征,准确地说已经变成了飞翔的象征或抽象概念,从而使得象征更贴切、更自然而又异常的深刻。
雕塑象征性表现手法既然是通过雕塑本体来显示象征意义,这也就决定了对象征客体进行全面细致的塑造,才能使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变得和谐、完美。象征客体与象征意义之间又是隐蔽、含蓄、远距离的关系。艺术家总是把意志转移到客观对应物上去,拉开思想感情表达的距离。因此,象征性的形象具有“镜中之象”、“水中之月”、“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等意境美感特征。一般情况下象征所包含的思想往往大于形象。象征所要让人意识到并不应该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应该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义,因而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使观者赏玩不尽,回味无穷。
(一)创作动机与思想
如果自己对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那么也就不会产生从事此项创作的欲望。笔者就创作的“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作品 (如图 1)的价值进行深入阐述。
图1 “白马不是王子系列”
实际上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活动。在进入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之前一定会对自己所要创作的作品进行思考,对社会、对自己有何价值,或者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能够获取什么。这也是创作动力的最终来源。作为一名普通文艺青年,生活在社会最基层,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等等,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呼吁社会关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的生活状态,引起大家对生活现状的共鸣,激发在冷漠外表下的爱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创建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看创作的目标意图,创作一个作品光认识到表达的思想内容很重要、很有意义,但是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创作目标和意图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很难形成创作动机,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题材来表现。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思想是很关键的。笔者之所以在“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作品当中采用马的形象来作为表现的题材,是因为白马长期以来在人们印象中或者在广大文学作品中,往往被冠以浪漫、速度、高贵之意,素有白马王子之说,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并非如此。表象与真实、真实与虚幻、理想与现实,并不一定是统一的,有时往往是对立的。在作品当中采用各种不同职业普遍存在的人物角色,并将其赋予作品,希望赋给作品一个较为明确的主题思想,让观者通过作品本身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形象,体会到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寓意,从而获得更多精神与审美上的享受。由于大多数雕塑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形象,因而,联想在雕塑作品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例如“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中服务生 (见图 2)选择的是一个服务生在迎宾时候的一个画面,从那所穿着的服饰紧贴着身子并下垂交叉的双手,以及前倾的脖子、微笑的脸可以联想到其所从事的职业,看到生活的艰辛、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一作品体现生命活力。
图2 “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之服务生
(二)雕塑造型与寓意
雕塑象征性艺术表现,使雕塑本身单纯的外型具有了概括、宽泛、深刻而多义的艺术意蕴。鲍列夫分析米开朗基罗的“夜”与“昼”时这样说道:“正在入睡和正在苏醒的人”——这便是这两座雕塑的直接艺术意义,但同时他们的含义还要宽泛得多,这就是人类灵魂的入睡和苏醒,进入长眠、死去、复活等。[2]在米开朗基罗所雕刻的具有概括力并充满象征意义的形象中不仅表现昼夜这样短暂的时间,还表现人生活的各个时期以及人类的各种状态。“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中的腐败者 (见图3),以马头龟身为原形的形象上驮着一个头戴乌纱帽,脚穿尖头皮鞋的硕大浑圆身躯,脸和手并没有出现在构图当中,以此来暗寓腐败者的厚颜无耻、阿谀奉承、甘为牛马的丑陋心态,同时也是这座雕塑的直接艺术意义。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含义更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
图3 “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之腐败者
雕塑形成的单纯性也决定了它在审美意蕴表现上的象征特点,它的长处并不是刻画动作细节,描绘丰富的情节与表现非常个性化的情感状态,它更要求集中凝练地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绪与情感,更强调以凝练、单纯、简洁的形式来象征某种纯粹的精神和观念,雕塑在其造型中可以通过洗练的构图及轮廓来显示出节奏和韵律,凝聚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味。创作者可以通过造型重量或体积的变化,造型以及观赏的距离,角度的变换等来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在其将生动、传神的单纯,概括的造型语言凝固于瞬间之时,也就将深刻的精神与观念的内涵孕育当中了。成功的雕塑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永恒的精神震撼和思想启迪,不仅在于引人入胜的造型,还在于这一造型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例如“白马不是王子”中背书包的少先队员(见图 4)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单纯的造型来表达象征性的观念,敬少先队礼的动作,相对短小的身体比例代表小学生的身份,身后拖地的书包象征已经或即将担负的沉重责任。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能力与责任、职责与责任并不是等同的。具备的能力与承担的责任、职责范围与责任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各种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更为深刻的精神想像与象征观念的探讨。罗丹之伟大在于他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内心的矛盾。何谓矛盾?人的生物属性表现出的本我意识,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出的自我意识,人的精神属性表现出的超我意识。这三者在不同情境,不同的阶段会相互制约,个体与群体,瞬间与永恒,生命与死亡,精神与物质,卑劣与高尚……许多因素常常在交织、碰撞中产生冲突。真的人性是这一复杂的综合体,而真的艺术则是在这复杂中表现出人性的闪光点。[3]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则是当时意大利公民反侵略的象征,许多雕塑之所以令人为之震颤,除了精湛的造型之外,蕴含在其中深刻的人性思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图4 “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之少先队员
(一)中国传统雕塑风格
如何来表现具有象征性作品是每个艺术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国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我们有着汲取不尽的文化源泉,在创作雕塑“白马不是王子”作品前期,思考如何立足当代,汲取优秀传统,表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雕塑作品是笔者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汉代稚挫雄健的风格以及红山文化精致的玉器造型等都成为该作品的文化基石,中国雕塑的风格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表现为崇高、庄严、壮丽、静穆和典雅等风格,道家哲学崇尚自然,在艺术上表现为飘逸、雄浑、醇厚、古朴、淡薄、天真和稚挫等等风格,中国雕塑同时具有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塑,一般具有前一系统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兴建,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自然强调崇高、庄严、静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种系统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挫是艺术技巧挫幻的阶段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雕塑却有意追求返璞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的美,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大巧若挫的哲学精神境界。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也亦然,中国雕塑让人感觉不到像西方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含不尽之意在像外。没有了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更像中国书法那样用笔藏锋,将力量藏于作品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回味,比较西方掷铁饼者与拉奥孔群像那样情绪高涨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到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质,这也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
纵观中国的雕塑历史,都具有明显的写意性,这是中国的雕塑与绘画从一开始就作为工艺美术的装饰手段而产生的。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像,追求神韵,以形写神,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征。这也与西方的雕塑从古希腊时期就极力模仿、再现自然和非常写实的特点不同。中国的雕塑无论是宗教雕塑还是历代陪葬雕塑及石刻都不像西洋雕塑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和体验所得出对表现对象的印象感受,再加上想像,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而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4]“白马不是王子”系列作品中马的形象参照了汉代雕塑中既有写实又有变形的特点,甚至两种造型风格相互融合在同一件作品当中。对马的变形上主要是对现实形象的夸张、简化,甚至某种程度的丑化或漫画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细节中转移出来,把欣赏的重心集中到对象所从事的活动,从事的职业以及所要表现精神层面的思想含义。这组作品马的面部表情,身子的比例关系都不是重点,关键是作品能够显得生动,能让人瞬间留下深刻印象。
(二)传统雕塑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雕塑和中国的绘画是一致的,追求对象的神采与内在意蕴,不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准。所以在欣赏中国雕塑作品的时候不能都以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衡量,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雕塑,欣赏其“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感受艺术品所传达的内在生命力、精神状态与宗教境界等形而上的东西。中国雕塑作品造型简练,明快,以少胜多且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以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干脆的艺术享受。用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著名画家吴冠中认为“‘形’是创造的结果,而‘变’包含着构思、探索与提炼的艰苦历程。”[5]137汉代艺术“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在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所探寻的瑰宝。[5]185
雕塑的象征性,不但直接受某种文化原型的影响,同时也受惯例形象创造的制约。雕塑采用的象征表现手法,其实同样来自于这种被动的压力与限制,因为雕塑的材料与表达方式决定了它无法用绘画方式细致、翔实地,完整地描绘对象。雕塑必须以最俭省、最富表现力和语言,最具成效地塑造形象揭示主题。
[1] 于永顺.雕塑的审美特征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7.
[2] [苏 ]鲍列夫.美学 [M].乔修业 ,常谢枫 ,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424.
[3] 吴为山.雕塑的诗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42.
[4] 尤汪洋,袁剑侠,孙晓燕.美术鉴赏[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167.
[5] 吴冠中.画韵美文吴冠中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Abstract:This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otivation of sculpture creation,the elements of the work and symbolization of performance practices,the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rt and the purpose of social,and finally illuminates what the sculpture symbolization expresses in the spiritof society and history,philosophy of life and the aesthetic ideal.By taking a sculp ture examp le“White horse is not a p rince”,this paper show s how to create awork of sculp turew ith symbolism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reation of sculpture;symbolization;creativemotivation
On the Symbolization of Performance Practices Dur ing the Creation of Sculpture
SHIZheng
(Arts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J31
A
1671-2714(2011)02-0067-04
2010-07-02
施 政 (1979-),男,浙江缙云人,讲师。
(责任编辑 吴土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