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约记者 卢松
关岭岗乌村民灾后的第一个春节
■ 文/特约记者 卢松
春节要到了,岗乌灾民安置点建设得怎么样?灾民搬新家了吗?他们生活怎么样?有腊肉吗?有米吃吗?有棉被盖吗?这些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
2月2日,腊月三十,我来到了灾后重建的毛草坪新村。
从沪昆高速岗乌站下站,不一会儿就来到毛草坪新村,一排排白色两层楼房展现在面前。
我先来到村支书岑朝阳家。老岑家住安置点第二栋楼,他把我们带到他们二层楼,指着其他楼房向我们介绍起来。
岗乌灾民永久性安置点毛草坪新村建筑面积21306.76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其中建设安置房18814平方米,小学1472平方米,农贸市场500平方米,其他配套设施179平方米,包含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等,总投资4488万元。按每户人口数量在1至3人、4至5人、6人以上确定户型设计方案分别为占地面积95、129、167平方米混凝土两层楼房,集中安置149户受灾群众。
谈到“6·28”滑坡之灾,老岑至今心里仍难以平静,他说那天滑坡速度很快,他在房子边,他妻子在屋里,他跑了出来,但他妻子没能跑出来,遇难了。他眼睁睁看着妻子被泥石流吞没。但就是他,这个硬汉,埋藏自己的痛苦,毅然挑起支书的重担,带领受灾村民坚持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岑朝阳(左一)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他身后是新建的新村房屋。新村完全按照新农村标准规划和建设,已经安置了149户灾民。(关岭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采访中,他的小孙子不停地和他要棒棒糖吃。他说,灾难已经过去,以后的生活还得继续。为了方便灾民在新村过年能购置年货,他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个摊,卖得有啤酒、饮料、瓜子、玩具和小吃。
谈到过年的生活,岑朝阳说,上级党委政府很关心我们,春节要到了,给我们送来了大米、猪肉、棉被,给我们买了沙发,购了电视,装上了电视接收机,还给每人发了500元的搬家交通工具费,过年的基本生活是不成问题的。过完年后,儿子们要外出务工,他除了在家照看好家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生产,不能老是靠政府的救济。就目前来讲,还是要靠政府的救济,因为去年一点收成都没有,只有靠今年的收成了。讲完自己的打算后,他说:“我带你们到处看看。”
毛草坪新村建设很大气,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供电、供水、排水等设施全部齐全,路面硬化,每家还留有菜园地。新春佳节到了,家家都挂上了红灯笼。
我们来到岑顺友家。岑顺友是教师,地质灾害夺去了他妻子、儿子和大女儿的生命,如今家里只有他和在黔南师院读书的小女儿。岑顺友家收拾得很干净,到他家时,他和小女儿正在挂灯笼。为了让过年有更浓的节日气氛,除了准备的肉外,他还买了条鱼。他说虽然他自己的退休工资够他和他小女儿读书用,但是等小女儿返校后,他还是要再发展点生产,把生活过得更好。
离开新村时,我们来到了新村村委会办公大楼。在办公大楼前,我们看到“天灾无情人有情,乔迁新居谢党恩”、“喜气洋洋入新居,爆竹声声谢党恩”的门联贴在大门的楼柱上,看到这些门联,我们感受到灾区的人民对党怀有深深的感情。
在新村,我没有听到什么豪言壮语,但他们的信任与感谢溢于言表,信心与希望也溢于言表。
编者手记 〉〉
2011年春节,本刊记者走访了三个家庭,一个是2005年与胡总书记共度除夕夜的岑志兴家,一个是省委书记栗战书帮扶点上的饶昭福家,还有一个是关岭“6·28”灾后重建新村里的岑朝阳家。循着记者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年夜饭,却感受到了相同的希望与未来。
(文/图 卢松编辑/喻丹)